【国考A+】先立后破向“新”而行,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锚定高质量...

老安的记事本 2025-04-16 03:07:44

近日

医疗圈内万众瞩目的“国考”放榜

宝安中医院(集团)在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

2023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

晋升A+(最高等级 1-31名)

位列全国620家三级中医综合医院前5%

截至目前

宝安中医院(集团)已连续6年

位列全国百强

这一成绩的取得

标志着宝安中医院(集团)

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患者满意度等工作

深受认可

宝安中医院(集团)在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连战连捷,屡获佳绩的秘诀,得益于医院“顶天立地,强腰固本”的发展战略,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近年更是以“进”为核心,通过人才兴院、学科强院、科研立院、文化引领、管理赋能等多维度举措,全力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为区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效动能”。

“顶天” :重点建设总院的重点学科,提升总院核心竞争力;“立地” :完善各街道的社康中心,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强腰” :推动两家分院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分院;“固本”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扎实的基础是医院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秉持 “顶天立地,强腰固本” 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构建三级中医网络完善、分级诊疗明晰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疗集团,筑牢医院高质量发展根基。目前,集团已形成 “1 家总院(宝安区中医院)、2 家分院(针灸医院、燕罗医院)、20 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的三级诊疗体系,为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与扩容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发展进程中,集团始终坚持将 “人才兴院”“学科立院”“特色引领” 作为发展“基石”,全力夯实发展根基。

人才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坚持 “外引内培” 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方针,以 “内培” 为核心,将师承教育模式贯穿始终。通过 “学经典、跟名师、做临床” 的系统化培养路径,培育出一批中医药技术精湛、具备体系化中医辨证思维的 “铁杆中医”。在此基础上,医院针对院内不同层次人才开展专项培养计划,包括 “育鹰人才” 培养、干部培训、中医专科护士进阶培训、西学中培训班等,全方位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在 “外引” 方面,通过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团队,8 个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卫生 “三名工程” 团队,建立多个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医院汇聚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名、享受深圳市特殊津贴专家 1 名,省级名中医 10 名,市、区级名中医 15 名,宝安区首席专家 3 名,博士 85 名(博士后 24 名),硕士 414 名,高级职称 323 名,博士生导师 5 名,硕士生导师 56 名。同时,培养造就了尹建平、金远林、宋银枝等省级名中医、业内领军人物,形成了以高端人才引领、中青年骨干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强大的人才资源为医院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优势学科群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以 “五有五提升” 为重点学科发展战略,按照 “专科、专病、专家、专药、专技” 的建设思路,大力促进学科开展专项科研、研发专用制剂、推广专项技术、培育专长人才,为学科高质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五有五提升”发展战略

有目标规划,提升学科梯队建设;有人才队伍,提升学科整体素质;有科研支持,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有政策扶持,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有资金和场地支持,提升学科发展动力。

40 岁的林小姐便是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康复科 “独门秘方” 的受益者。两年前,林小姐生产时突发羊水栓塞,经抢救后虽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如缺血缺氧性脑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长期处于意识不清状态,呼之不应,不能言语,吞咽困难,四肢痉挛性瘫痪,大小便失禁,几乎成了 “植物人”。后来转到宝安中医院(集团)康复科治疗,科室采用“祛瘀生新”疗法、推拿、刺络拔罐疗法,同时配合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现代化康复疗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意识恢复清晰,能与家人对话,左手还可以抬起、抓握。

目前,医院共拥有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1 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3 个,省中医名科 1 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1 个,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1 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1 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10 个,市级中医临床重点、特色专科 11 个,省级示范社康中心1个,广东省中医全科专业基层实践基地5个。

点击查看大图

中医药特色优势是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立院之本,也是医院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医院以区域多发疾病为核心,结合医院特色技术及优势学科,打造了19个专病门诊。同时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诊疗中的特色优势,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全院各临床科室日常诊疗中,目前医院可开展超60项特色中医适宜技术,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此外,医院以总院治未病中心为网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网底,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在总院治未病专家指导下,社区医生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服务;针对慢性疾病管理,医院引进专业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搭建“医院-社区-居家”三位一体中医特色居家康护服务模式,通过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治未病网络、慢病管理服务网络“三网交织”,全面推进健康保健及慢病管理服务。

中药制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高度重视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目前可为市民提供中药方剂制成丸剂、散剂、膏剂、颗粒剂等中药制剂服务。药学部根据临床验方研制了133 种院内协定处方,其中获取制剂批文15个。此外,2022 年宝安中医院(集团)率先开展省级项目中药饮片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以及自动化调剂应用试点工作。

在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等多项指标项目中连续6年满分通过,在门诊中药处方比例、门诊散装中药饮片和小包装中药饮片处方比例、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等指标项目中,每年得分稳步提升,保持高分通过。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中提到,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势所在、使命所在。而对于医疗行业而言,科研创新就是高质量发展的 “看家本领”,是挺起研究型医院建设的 “主心骨”。

科研创新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核心,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先后打造基础科学研究公共平台中心实验室、中药临床研究室、转化医学中心、深圳宝安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中心等高质量研究平台,同时,医院创建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宝安分中心,进一步提升区域产教融合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这些举措为全专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医院开设了院内科研门诊,组建21个以 PI 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为医院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开辟新路径。2024年,医院设立转化医学中心,着力推动转化项目成果的生产、测试、落地并应用于临床,形成了临床应用与科研成果双向促进的有效机制。

2022 年 - 2024 年,医院立项各级科研项目 278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 项,博士后基金项目 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1 项。以第一单位在微生物研究领域顶级国际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刊登课题组研究论文;独立开展的《基于 “调神固本” 理论肝肾脾胃养护疗法干预 “治未病” 的临床及机制研究》项目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2024 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制出已获得院内制剂批文的制剂 15 个,正在申报批文 2 个,进入研发 20 个;已成功转化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分别为《脐疗塑形防烫伤装置》《消化内镜抗反流送水管》《一种多功能雷火灸吹灰集灰盒》《一种带盒盖的隔物灸器具》,清薏山楂茶和人参荷叶牛蒡茶正在进行转化,已进入样品生产阶段。

教学是研究型中医院发展的重要 “一环”。自 2008 年以来,医院不断深化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借助大学优质资源,在其指导下,先后创建为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多家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医院,建立起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链条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打造了从理论基础到高层次研究的培养模式。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院,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对标高校教学要求,打造占地面积约 3200㎡的技能培训中心,可开展急诊急救、专科基础技能、中医适宜技术、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技能实操培训,满足多学科、多场景临床实践培训及技能培训需求。同时,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 “扁鹊班” 的本科教学任务,自 2022 年开班以来,已招收三届扁鹊班学员,共计 125 人。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可负担的健康服务”一直是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不懈努力的目标,为进一步拓展服务宽度、提升技术深度,依托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康复科及广东省重点专科针灸科,打造了全省首家针灸专科医院。针灸医院以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为独特优势,深入挖掘、研究、应用、推广针灸治疗在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构建与 “全生命周期” 融合的针灸治疗 “闭环”。

同时,医院聚焦民生需求,以医养融合为特色,打造全市首家中医医养融合医院 —— 燕罗医院。首创实行 “一院双证、两院一体” 的管理机制,实现医疗与养老的双重功能。通过医院“直办”养老院,充分盘活医疗与养老资源,为长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 “医、康、养、护” 一体化服务和安宁疗护服务。近两年为 13 名长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为 5 名长者提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宝安中医院(集团)在深圳市成功打造了安宁疗护特色品牌,树立了行业标杆。

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所打造的全区域覆盖中医药社康服务网络同样“亮眼”,医院借助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及 “院办院管” 模式,推动优质三甲医疗资源 “下沉”。通过全面实行 “两融合一协同” 机制,促进总院与社康中心融合发展。专科专家进驻社康,开展专家门诊、适宜技术指导、家庭医生服务、基本公卫服务等,切实将疾病预防端口前移,实现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专科与全科协同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全面、便捷、优质、可及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目前,由于电子产品普及,视力健康成为许多青少年的 “通病”。10 岁的于于因经常使用电子设备且阅读姿势不正确,近 1 年来视力严重下降,验光显示双眼视力为 0.7。于于家长带她到集团的凯旋社康中心就诊,通过针刺、艾灸、雷火灸、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配合使用眼药水,治疗 10 次后复验光显示视力提高了 0.1,看东西更清楚了。

在社康中心就能看眼科专家,这是集团凯旋社康中心与深圳市眼科医院开展医防融合项目的重要体现之一。此外,集团的上川社康与针灸科联合开展体重管理;宝民社康与皮肤科联合开展中医皮肤疾病管理;壹方城社康与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壹号公馆社康与针灸临床应用中心开展针灸治疗服务等全专协同项目。

目前,医院下属的宝文社康是广东省示范社康中心;凯旋社康、宝文社康、上川社康、海旺社康、中洲社康是广东省中医全科专业基层实践基地;凯旋社康、颐年社康、宝文社康是深圳市旗舰中医馆;颐年社康是中医药健康文化宣教旅游示范基地。

不断深化中医药文化建设、优化中医药服务水平,是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强化 “软实力” 的重要抓手。宝安中医院(集团)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文化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常态化开展中医药健康大讲堂进社区、校园、企业、家庭,中医药进港校,“小小孙思邈” 冬夏令营等文化品牌活动,以及全平台覆盖打造网络科普阵地,向市民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生活化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医院两次参与宝安区举办的中医药养生游园会受到线上线下超三百万人打卡点赞,研发的中药奶茶等网红药膳也深受市民欢迎。

此外,医院组建外语专长人才班,积极为来自英国、丹麦、澳洲、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开展中医药养生知识交流会,赴香港圣公会圣西门吕明才中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港校师生来院游学等,推动中医药 “破圈” 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医院从 2008 年起积极承接对外交流工作,与澳门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等,搭建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际交流平台,多年来,医院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及美国、德国、哈萨克斯坦、非洲、挪威、土耳其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先后来访、交流,通过临床观摩、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等多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为助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市民的好口碑就是医院的 “金招牌”。医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秉承“以人为本,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打造 “温度服务”,通过以患者、职工为中心,从优化就诊服务、保障特色群体就医、实现医保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注重职工关怀,为职工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

而“和合共生”则与中医理论中“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相应,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中医药特色为主,中西医协同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于市民及职工而言,医院通过“暖心服务”营造医患“一心”的良好氛围,此外通过凝聚职工,合力发展,不仅聚力推动医院高速发展,更能为市民提供更专业、优质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近两年,医院在全市公众满意调查监测结果中稳步提升,2024 年更在全市 48 所三级公立医院里排前 20 名。此外,医院积极推进中医药与现代技术创新融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应用于中医诊疗、健康管理、科研创新等领域,目前可实现线上诊疗、床边结算、诊中支付、中药溯源、智慧办公等。2024 年,更是顺利通过国家电子病历五级评审,成为广东省首批 “智慧中医医院” 建设单位,深圳市仅两家单位入选。

潮头勇立宏图展,砥砺奋进万象新。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通过稳扎稳打铸实根基,从完善的三级诊疗体系搭建,到人才、学科、教学的协同推进;从科研创新的突破,到中医药文化与服务的全面拓展,每一步都镌刻着奋进的印记。未来,医院将坚定走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攀登中医药事业新高峰。持续深化医疗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实际成效,让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为区域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发展树立标杆,在新时代的医疗画卷中绘就更为璀璨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