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是了,今天又是苏轼,没办法,蹭东坡的流量,毕竟其他的小文找个资料要一天,写完几千字一天,看的人只有三、四个,提东坡的名讳是好些的,那咱只能厚着脸皮蹭了。

写过好多关于苏轼的小文,他的生平,他管不住的“大嘴”,他的朋友,他的小妾,他的诗词等等,还没写过他的亲家呢,所以这篇小文就诞生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嫁娶结姻亲都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咱来看看苏轼都给好大儿们挑选了什么样的老丈人。
苏轼的长子叫苏迈,他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出,刚满六岁母亲就去世了,之后就一直养在继母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对这位继子视如己出。

苏轼养儿子的理念绝对是先进的,那就是爱和鼓励,他经常和儿子们对诗联句,和苏迈曾经有《夜坐与迈联句》。
苏轼:清风来无边,明月翳复吐。
苏迈:松声满虚空,竹影侵半户。
苏轼:暗枝有惊鹊,坏壁鸣饥鼠。
苏迈:露叶耿高梧,风萤落空庑
苏轼:微凉感团扇,古意歌白纻。
苏迈:乐哉今夕游,复此陪杖屦。
苏轼对与儿子苏迈对诗联句这事儿是很欣慰和快乐的,也对儿子的学问发挥很满意,于是还作诗赞:“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短诗膝上成,聊以慰怀祖”。

苏轼将儿子苏迈和杜甫的儿子宗武比较,觉得已经是“超越”了,对于儿子的鼓励和爱跃然纸上。
《苏文忠公集》记载苏迈在幼年时期便能作出“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这样的诗词,赵令畤《侯靖录》中评价苏迈,“豪迈虽不及其父,而学问语言,亦胜他人子也”。
这样优秀的儿子,苏轼给他结了什么样的姻亲,找了什么样的老丈人呢?熙宁十年,苏迈十九岁,苏轼为他求娶了殿中侍御史吕陶之女,一年之后苏轼就升级做了爷爷,有了长孙苏箪。

下面咱就说说苏轼给苏迈找的老丈人吕陶。吕陶和苏轼是四川老乡,苏轼是眉山人,吕陶是成都人。
吕陶比苏轼大近九岁,也比苏轼更早进入仕途,是宋仁宗皇佑五年的进士,彼时他只有二十四岁。
吕陶之所以愿意将女儿嫁给苏迈,除了两家都来自蜀地,应该还有与苏轼相谈甚欢、价值观相似的原因。
嘉佑二年年,苏轼横空出世,才动开封,他的姻亲吕陶同样博学多才、才华横溢,有着“蜀学之魁”的称号,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在母亲的教育之下,便可以将儒学经典《四书》、《五经》等倒杯入流。

于此同时,看过梨白之前有关苏轼小文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苏轼曾经参加过制科考试,还是“百年第一”,入选第三等的三等。
之前我们说过,制科考试那是要有名臣推荐的,是选非常之人才的考试。吕陶虽然比苏轼入仕早,但是却比苏轼晚参加制科考试,在唐介的推荐之下在熙宁三年的时候参加制科考试,入第四等。
所以从两人的从政经历来看是有共同语言的。

同时,两个人对于看法也有着相似的态度,也因为如此,本来可以留京的吕陶又回到了四川做官。
和苏轼一样,吕陶对于熙宁变法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止一次上书朝廷和宋神宗,因此也被扣上了“党争”的帽子。
但为官五十载,吕陶始终保持性格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随波逐流,不攀附权贵,也因此在仕途上和苏轼一样起起伏伏。

两个人在朝中是有交集的,在苏轼和程颐打口水战引发“洛蜀党争”的时候,吕陶出来说了几句公正话,接着就被划为“蜀党”,被“洛党”人攻击。
当然,梨白在这里还是相信吕大人真得是说了几句公正话,而不是因为苏轼是他的亲家才帮忙说话的,这一段咱们之后详细说说。
宋徽宗崇宁三年,吕陶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自己死后“不作碑志,休影灭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给儿子找亲家,确实讲究“门当户对”,这里讲得更多的是两个家族三观的契合,大家觉得呢?有时间我们可以单独和大家说一说吕陶这个人,在梨白看来,他比苏轼更加的务实和有前瞻性,这里留个小念想。
熙宁三年,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诞生了,由继室王闰之所出。
苏迨在史籍资料中存在感比较低,传闻他身体从小就不是太好,头骨可能还有些奇特,苏轼就有诗词“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也是在同一首诗词《赠上天竺辩才师》中苏轼透露儿子苏迨四岁还不能走路“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所以苏轼就让他拜在天竺辩才师名下,剃度摩顶,终于在师傅的调理之下,苏迨的身体才慢慢好了起来,为此苏轼又买了个度牒,把儿子换了回来得以还俗。
由此我们就能看出,苏轼对于苏迨的爱,没有因为他身体的缺陷少一分,反而更加的爱护他,就这一点从古至今很多父母都不能做到。

也正因为苏轼的鼓励和得到了父亲更多的爱,苏迨在坊间有“迨得坡舌”一说,在诗词歌赋和策论方面有过人的才华,苏轼称赞儿子“好学而刚”,“有儿直骥子,一喷群马倒”,“君看压强韵,以胜郊与岛”。
说儿子的诗词已经比孟郊和贾岛还厉害了,苏轼老父亲的爱和骄傲我们真是隔着诗词都感受到了。

陈师道就曾经评论苏迨“真字飘扬今有种,清谈绝倒古无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苏轼倒也不是王婆自家的瓜,自卖自夸。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给二儿子找的媳妇是哪家的,亲家又是谁?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