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漯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漯河市地处中原腹地,沙河、澧河交汇处,素有“水旱码头”之称。作为贾湖文化发源地、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农耕文明与商贸文化的双重基因。截至2023年,漯河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17项、市级89项,涵盖传统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等门类,是中原文化多样性的缩影。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舞阳农民画

• 历史渊源:
舞阳农民画起源于唐宋时期民间壁画,明清时期融入木版年画技法,20世纪70年代形成独立画种。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艺术特色:
◦ 题材与构图:以农村生活、节庆习俗、神话传说为主题,采用“满构图”形式,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拙中见巧、俗中透雅”的风格。
◦ 技法传承:
◦ 勾线填色:先用炭条勾线,再以水粉平涂,线条粗犷有力。
◦ 意象表达:打破透视规律,如《丰收乐》中麦穗比房屋更高,象征丰收喜悦。
◦ 代表作品:
《二月二龙抬头》《六月六晒衣节》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赴法国、日本展出。
• 传承现状:
舞阳成立农民画院,开设“农民画课堂”培养中青年画家,开发丝巾、陶瓷等衍生品,年产值超2000万元。
2. 贾湖骨笛制作技艺

• 考古溯源:
1986年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9000年前骨笛(鹤类尺骨制成),是世界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其制作技艺于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
• 工艺复原:
◦ 选材与钻孔:选取丹顶鹤尺骨,用燧石钻头手工打孔,孔距误差小于0.1毫米。
◦ 调音奥秘:
通过改变孔径和吹奏角度,可演奏七声音阶,音域达两个八度以上。
◦ 文化符号:
骨笛孔数多为5、7、8孔,暗合“五行”“七星”“八卦”等上古宇宙观。
• 活态传承:
贾湖村成立骨笛传承基地,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复刻古笛,并创编《贾湖遗响》古乐舞剧。
3. 心意六合拳(漯河派)

• 武术源流:
心意六合拳由明末山西姬际可创编,清道光年间传入漯河,形成“漯河派”,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
• 技法精髓:
◦ 十大形:模仿龙、虎、猴、马等十种动物攻防动作,如“龙形搜骨”“虎扑食”。
◦ 独门器械:
◦ 盘龙棍:长1.2米,演练时如游龙缠身。
◦ 铁筷子:短兵暗器,可刺穴、锁喉。
• 传承体系:
漯河市武术协会下设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李洳波(国家级传承人)在30余国设传习点,全球习练者超10万人。
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双人旱船舞(郾城区)
• 民俗起源:
源于汉代“跑旱船”祭祀仪式,清代演变为民间社火表演,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遗名录。
• 表演特色:
◦ 船体构造:竹篾扎制船架,外蒙彩绸,船头饰莲花,船尾悬铜铃。
◦ 舞蹈程式:
◦ “荡桨行船”:男女演员模拟撑船、颠簸动作。
◦ “闯滩斗浪”:双船竞速、交叉回旋,展现船工协作精神。
◦ 音乐伴奏:
以唢呐、锣鼓为主,曲牌《大起板》《百鸟朝凤》烘托热烈氛围。
• 现代创新:
改编为《沙河船工号子》舞台剧,融入声光电技术,获河南省民间艺术节金奖。
2. 北舞渡胡辣汤制作技艺
• 历史传说:
明嘉靖年间,山西御厨逃亡至北舞渡,将宫廷肉粥与本地香辛料结合,创制胡辣汤。2020年列入省级非遗。
• 工艺秘笈:
◦ “三汤合一”:
牛骨高汤、面筋洗面汤、香料熬制汤分三次勾兑,形成“糊而不腻、辣而不燥”口感。
◦ 香料配伍:
草果、八角、胡椒等28味香料按“君臣佐使”配比,需文火慢熬6小时。
• 产业规模:
北舞渡镇胡辣汤门店超500家,“逍遥老杨家”“闪家”等品牌年营收超亿元。
3. 漯河剪纸(阴阳剪)
• 技艺传承:
起源于清代山西移民带来的剪纸技艺,融合豫中镂空技法,形成“一剪双纹”(阴阳对称图案)。2015年列入省级非遗。
• 艺术特征:
◦ 题材:
《沙澧春晓》(风景剪纸)、《二十四孝》(故事组图)。
◦ 刀法:
“月牙纹”“锯齿纹”交错使用,阴阳线条形成立体光影。
• 创新应用:
与漯河卷烟厂合作设计《红旗渠》烟标剪纸,作品入选“中原文化精品展”。
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漯河木版年画
• 地域特色:
以“门神秦琼尉迟恭”为主打,采用朱仙镇年画技法,但色彩更艳丽,加入沙河帆船、码头市井等本土元素。
2. 繁城牛肉烹制技艺
• 百年老汤:
临颍繁城镇洪家清真牛肉,传承五代,以20味中药卤制,肉质“酥烂不散、香透骨髓”。
3. 沙河灯谜(源汇区)
• 文学传统:
清代源汇寨门元宵悬谜习俗,谜面多取材《三国》《水浒》,如“关羽辞曹(打一河南地名)——许昌”。
五、非遗保护与创新实践
1. 数字化保护工程
建成“漯河非遗数字馆”,对心意六合拳108式套路进行动作捕捉,开发VR武术教学系统。
2. 生产性传承模式
• “非遗+研学”:
贾湖遗址公园开设骨笛制作体验课,中小学生年均参与超5万人次。
• “非遗+电商”:
舞阳农民画入驻拼多多“非遗好物”专区,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额破50万元。
3. 国际传播行动
• 心意六合拳传人赴意大利、巴西教学,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武术汉语”国际班。
• 贾湖骨笛复制品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相纽约“中华文化节”。
六、挑战与对策
• 传承人老龄化:70%非遗传承人超60岁,需实施“青年传承人孵化计划”,给予创业补贴。
• 文化空间压缩:传统庙会场地被商业侵占,建议划定“沙澧河非遗生态走廊”。
• 品牌认知度低:联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拍摄漯河特辑,打造“沙澧非遗”区域公共品牌。
漯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沙澧河水般流淌千年,既承载着贾湖先民的智慧光芒,又跃动着现代城市的创新脉搏。从9000年前的骨笛清音到今日农民画的斑斓世界,这些文化基因正以生生不息的姿态,书写着中原大地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