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3-12 05:09:19

大连,这座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东北的海岸线上。它不仅拥有迷人的海滨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下辖7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各个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丰富的古称,这些古称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大连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大连:名称演变的时代印记

青丘:文明曙光初现

早在夏朝之前,大连地区便属于青丘国 。在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新石器时代的青邱部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留下了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成为了大连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当时的青丘国处于早期的部落社会形态,人们以渔猎、采集为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将军山:夏秦时期的称谓

从夏朝到秦朝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连地区曾被称为将军山 。将军山作为这一时期的古称,虽然目前关于它的具体记载相对较少,但可以推测,它可能与当时的军事防御或者重要人物有关。在那个时代,大连地区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王朝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战略地位较为重要,或许曾有将军在此驻守,因而得名。

三山:晋代的大连印象

晋代时,大连地区被称作“三山” 。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大连湾口外的三山岛密切相关,当时的“三山”泛指三山岛对岸的大陆,其中涵盖了今大连的部分区域 。在晋代,大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三山作为当时的重要地标,见证了这一时期大连地区在交通、贸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山浦:唐朝的交通要冲

唐朝时期,大连地区被称为“三山浦” 。唐初征高句丽收复东北地区时,唐军曾在三山岛储备粮秣军械,为攻取大黑山卑沙城做准备 。“浦”字在古代常用来表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三山浦的名称反映出当时大连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不仅是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军事战略的要地。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港口贸易逐渐兴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青泥浦:唐代中叶的变迁

唐代中叶,大连易名为“青泥浦” 。其中心位置为青泥洼渔村,这里临海一带地势低洼,海滩有大片淤泥,船家向陆地望去呈青乌色,故而得名 。青泥浦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和商业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聚集,经济活动日益丰富,为后来大连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唐代的航海贸易中,青泥浦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重要的海上补给站和贸易中转站。

三山海口、青泥洼口:明清的发展与变革

明清时期,大连又有“三山海口”“青泥洼口”的称呼 。明初,倭寇横行海上,屡扰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海运的畅通 。1419年,刘江同诸军首领“旗举伏起,炮鸣奋击”,杀死倭寇742名,从此海运恢复畅通,居民得以安居乐业 。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军事防御地位愈发重要,三山海口作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成为了防御倭寇的关键据点。而青泥洼口则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港口,促进了大连地区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达里尼:沙俄统治下的印记

1897年,沙俄设计师怀揣着法国巴黎的城建图纸来到大连,将这座城市命名为“达里尼” ,意为“遥远的城市” 。在沙俄统治时期,达里尼开始按照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建设,修建了许多欧式建筑,城市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连也遭受了沙俄的殖民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旅大:历史的交融与传承

1950年,大连设立旅大市,由旅顺和大连各取首字得名 。旅大市的设立,标志着大连地区在行政区划上的进一步整合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旅大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旅大市也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连市:现代名称的确立

198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旅大市再次改称大连市 。此后,大连市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连市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逐渐成为了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和旅游中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顺口区:见证历史沧桑的“咽喉之地”

将军山:古老的起源

旅顺口最早的名字叫将军山,是老铁山主峰的名字 。将军山在旅顺口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见证了旅顺口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将军山因其地势险要,可能成为了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为旅顺口地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沓渚、沓津:秦汉时期的港口

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旅顺口称沓诸、沓津 ,即沓氏县境内的港口 。在秦汉时期,沓渚、沓津作为重要的港口,承担着海上贸易和军事运输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是大连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海上枢纽。当时,沓渚、沓津的港口贸易十分繁荣,来自各地的商船在此汇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马石津:西晋时期的变迁

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旅顺口改称马石津 。这一名称的改变反映了当时旅顺口地区在交通和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 。马石津作为港口,在西晋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军事防御的关键据点。在这一时期,旅顺口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都里镇:隋唐时期的战略要地

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旅顺口改称都里镇 。在隋唐时期,都里镇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隋炀帝曾派泉州刺史来护儿率军渡海由马石津登陆,击败高句丽于卑沙城(今金州大黑山) 。都里镇作为军事据点,在隋唐时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军队登陆的重要地点,也是物资储备和军事指挥的中心。

狮子口:辽金时代的海口

辽金时代,旅顺口海口改称狮子口 。狮子口因其形状酷似狮子而得名,它在辽金时期成为了重要的海口 。狮子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大连地区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军事防御的关键地点。在这一时期,狮子口的港口贸易和军事活动都十分频繁,促进了旅顺口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旅顺口:明朝的定名与传承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军队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沿用至今 。旅顺口这一名称的确定,寓意着旅途平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此后,旅顺口成为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和港口,对维护明朝的统治和促进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亚瑟港:近代屈辱的记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舰长将旅顺口命名为“亚瑟港” 。这一名称的出现,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给旅顺口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近代,旅顺口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成为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 。亚瑟港这一名称,也成为了旅顺口近代屈辱历史的象征。

中山区:承载历史记忆的中心城区

三山:东汉末年的印记

东汉末年,中山区域称“三山” 。《三国志·魏书》中《邴原传·卷十一》记载,东汉时中原著名学者邴原曾避乱辽东,“原欲归故里,止于三山” 。这表明当时的三山已经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成为了人们避难和居住的选择 。在东汉末年,三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起来。

三山浦:唐朝初期的发展

唐朝初期,中山区域称“三山浦” 。唐初征高句丽收复东北地区时,唐军曾在三山岛储备粮秣军械,为攻取大黑山卑沙城做准备 。三山浦作为当时的重要港口,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在唐朝的繁荣时期,三山浦的港口贸易逐渐兴起,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

青泥浦:唐贞观年间的变迁

至唐贞观年间,中山区域称“青泥浦” 。因区域中心地带是一片呈乌青色的淤泥海滩,故而得名 。青泥浦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和商业村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丰富,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聚居地 。在唐贞观年间,青泥浦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大连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青泥岛、三山海口:明代的发展

明代,中山区域称“青泥岛” 。明天启年间中山区域又称“三山海口” 。在明代,中山区域的军事防御地位逐渐重要起来,三山海口作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成为了防御倭寇的关键据点 。同时,这里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港口贸易日益繁荣,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青泥洼:清代的繁荣与变革

清同治九年松山寺古刹重建碑(1870年6月)铭文中有“大清国盛京奉天府金州郡西旅安社青泥洼”字样,可知当时中山区域称“青泥洼” 。考其源,因这里临海一带地势低洼,海滩有大片淤泥,船家向陆地看呈青乌色,故名 。青泥洼在清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贸易 。同时,这里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达里尼市:沙俄统治下的城市建设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强租大连后,把租借地定名“关东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8月1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在青泥洼一带建商港和城市,城市取名为“达里尼市” 。在沙俄统治时期,达里尼市按照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建设,修建了许多欧式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连人民也遭受了沙俄的殖民统治,生活困苦。

大连市、中山区:现代名称的确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日本当局把达里尼市改名为大连市 。日本统治大连期间,统治机构几经更迭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实行军事管制 。11月8日,大连市政府成立 。12月8日,改黑咀子区为中山区,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精神 。此后,中山区的范围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中山区作为大连市的中心城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大连的发展变迁。

沙河口区:因河而兴的城区

沙河河口:名称的由来

据《金州卫山川地理志》记载,明代今马栏河下游称沙河河口 。后来居民渐多,形成村落,故得名沙河口 。马栏河作为沙河口区的重要水源,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明代,沙河河口地区的渔业和农业较为发达,人们依河而居,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河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

甘井子区:因井得名的城区

甘井子:名称的起源

甘井子区之名始于清代 。当时梭鱼湾北岸有乡民凿出一眼甜水井,甜水井声名远播,从此得名甘井子 。这口甜水井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也成为了甘井子区的重要地标 。在清代,甘井子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随着人口的增加,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村落 。后来,甘井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了大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州区:历史悠久的城区

沓县:西汉时期的设置

西汉时期大连地区设置“沓县” ,辖区包含今金州区 。沓县作为当时的行政区划,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汉时期,沓县是大连地区的重要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心 。沓县的设置,标志着大连地区在西汉时期已经纳入了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苏州:辽朝时期的发展

辽朝时,设苏州 。苏州在辽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它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辽朝统治者重视苏州的发展,在这里设立了行政机构,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理 。同时,苏州也是辽朝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金州:金代末期的定名

金代末期,改称金州 。金州因位于金山附近而得名,关于“金山”,书上指的是旅顺口区的黄金山 。金州在金代末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据点,对维护金代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金州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大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普兰店区:名称演变的故事

孛兰铺:元代的驿站

元代称孛兰铺,又称孛萝铺、孛兰店 。孛兰铺是沈州(今沈阳)至金州驿道上的重要铺司 。当时,这里居民、客店日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集镇 。孛兰铺作为驿站,在元代的交通和通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节点,也是过往行人休息和补给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孛兰铺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普兰店:近代的发展

中长铁路通车后,俄国人将车站命名为“普兰店”,遂成镇名 。1958年县城迁入后,普兰店逐渐发展成为新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近代,普兰店的发展与铁路的建设密切相关 。铁路的通车,使得普兰店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普兰店也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大连地区的重要城镇之一。

瓦房店市:复州的历史传承

复州:旧称的延续

瓦房店市原为复县,旧称复州 。复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朝时期,当时设复州 。复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大连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复州的管辖范围和行政职能有所变化,但它始终是大连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州的历史传承,反映了大连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庄河市:名称起源的传说

大河庄坞、庄河:名称的由来

庄河曾称“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 。还有说法认为“大庄河”本为今“庄河”水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 。庄河的名称起源虽然存在不同的说法,但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庄河地区水资源丰富,庄河作为重要的河流,对当地的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河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

长海县:独特的命名由来

长海:名称的含义

长海因取长山群岛首字和置于大海之中而名 。长海县位于黄海北部海域,由众多岛屿组成,长山群岛是其重要的地理标志 。长海县的命名体现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这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和旅游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长海县在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

大连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从古老的青丘国到现代的大连市,每一个古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次名称的演变都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这些古称不仅是地名的简单更迭,更是大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古称的探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连的过去,也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0 阅读:1

熙来攘去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