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历史信息,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地域文化演变史。以下是对大连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梳理:

大连市古称
1. 青丘
• 历史背景:大连地区在古代被称为青丘,这一称呼可能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如青翠的山丘或茂密的森林。
• 文献记载:青丘作为大连地区的古称,在古代文献中虽无直接记载大连,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青丘常被描绘为神仙居住之地,大连地区可能因地理环境相似而得名。
• 文化意义:青丘之称体现了大连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美感和神秘色彩,是早期人类对这片土地的认知和想象。
2. 将军山
• 历史背景:青丘之后,大连地区又被称为将军山,这一名称可能与古代军事活动有关。
• 文献记载:关于将军山的具体记载较为稀缺,但结合历史背景推测,可能与古代军队在此驻扎或发生军事行动有关。
• 文化意义:将军山之称反映了大连地区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英勇善战的将军的崇敬之情。
3. 沓县
• 历史背景:汉至魏时期,大连地区成为沓县的一部分,这是大连地区有史料可据的最早行政区划。
• 文献记载:《汉书·地理志》等历史文献中记载了沓县的设置和归属,证明了大连地区在汉魏时期已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
• 文化意义:沓县之称标志着大连地区正式成为国家行政区划的一部分,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三山
•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大连地区被称为“三山”,这一名称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
• 文献记载:关于三山的具体记载虽不多,但在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线索,如《后汉书》等。
• 文化意义:三山之称体现了大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命名习惯。
5. 青泥浦、青泥洼
• 历史背景:唐初,大连地区被称为“三山浦”;唐中期,改称“青泥浦”;明清时期,又称“青泥洼”。
• 文献记载:这些名称的变化在《新唐书·地理志》、《明史·地理志》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 文化意义:青泥浦、青泥洼之称可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青色的淤泥海滩)或地理特征(如海湾、洼地)有关,这些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大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细微变化。
6. 旅顺口
• 历史背景:明初,大连地区被称为旅顺口,这一名称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一次军事行动。
• 历史记载: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马云、叶旺率十万大军自山东渡海于狮子口登陆,屯兵金州并以此为基地收复辽东。因旅途平顺,故将狮子口改称旅顺口。
• 文化意义:旅顺口之称不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还体现了大连地区在明清时期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7. 达里尼
• 历史背景:1897年,沙俄租借旅大地区,建立了亚瑟港(即后来的大连港),并命名为“达里尼”,意为“远方的城市”。
• 历史记载:这一名称在沙俄统治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地图中均有记载。
• 文化意义:达里尼之称是沙俄对大连地区的殖民命名,反映了当时大连地区作为远东重要港口的地位。然而,这一名称并未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认可。
8. 大连
• 历史背景: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占领大连,将“达里尼”改名为“大连”。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 历史记载:大连之名的正式确立是在1905年2月,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命令废除“达里尼”,改称“大连市”。
• 文化意义:大连之名源于“大连湾”,这一名称不仅简洁易记,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大连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大连之名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
下辖县区古称
1. 中山区
• 古称:中山区在古代并无明确的行政区划名称,其古称主要与大连地区的整体名称演变相关。
• 历史背景:1945年12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大连市政府将黑咀子区更名为“中山区”。
• 文化意义:中山区的名称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大连人民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2. 西岗区
• 古称:西岗区在古代同样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名称。
• 历史背景:西岗之名源于小岗子(东关街至北京街的一条土岗),因其位于当时大连市中心西面,故称西岗。1946年设立西岗区。
• 文化意义:西岗区的名称体现了大连城市地理环境的特色,也反映了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演变。
3. 沙河口区
• 古称:沙河口区在古代同样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名称。
• 历史背景:据《金州卫山川地理志》记载,明代今马栏河下游称沙河河口,后来居民渐多,形成村落,故得名沙河口。1946年设立沙河口区。
• 文化意义:沙河口区的名称源于当地的河流和地理特征,体现了大连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美感。
4. 甘井子区
• 古称:甘井子区在古代同样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名称。
• 历史背景:清初,甘井子是大连湾北岸的一个小渔村,名为黄山咀子。因渔村地处沿海咸水文网之中,偶然打出一眼甜水井,取甘甜之意而得名甘井子。1946年置大连县甘井子区。
• 文化意义:甘井子区的名称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5. 旅顺口区
• 古称:旅顺口区古称旅顺口,如前所述。
• 历史背景:旅顺口之称始于明初,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军事行动有关。1960年撤旅顺市置旅顺口区。
• 文化意义:旅顺口区的名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纪念意义,体现了大连地区在明清时期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6. 金州区
• 古称:金州区古称金州。
• 历史背景:金州始称于金代末期,因位于金山附近而得名。据《南金乡土志》记载:“金州或在金山之左右。”1987年撤金县置大连金州区。
• 文化意义:金州区的名称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体现了大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7. 普兰店区
• 古称:普兰店区古称孛兰铺、孛萝铺、孛兰店等。
• 历史背景:普兰店元代称孛兰铺,为沈州(今沈阳)至金州驿道上的重要铺司。中长铁路通车后,在镇区设站,俄国人根据音译将车站命名为“普兰店”,遂成镇名。1958年县城迁入后,逐渐发展成为新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文化意义:普兰店区的名称源于古代的驿站和地理特征,体现了大连地区在历史上的交通和贸易往来。
8. 瓦房店市
• 古称:瓦房店市古称复县(旧称复州)。
• 历史背景:瓦房店市原为复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始有曲氏人家在此建3间瓦房经营大车店,店名“魁星号”,过路人称“瓦房店”。1901年东清铁路(今长大线)试通车、设站,命站名瓦房店。1985年撤复县设瓦房店市。
• 文化意义:瓦房店市的名称源于当地的建筑和地理特征,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活动。
9. 庄河市
• 古称:庄河市古称大庄坞、大河庄坞等。
• 历史背景:庄河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天秤山东麓大河东岸居人逐年增多渐成村落,渔舟、商船由海溯河至此停泊装卸,因此称其为“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另一说“大庄河”本为今“庄河”水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厅成立后,“庄河”作为一独立的治域名称而存在。
• 文化意义:庄河市的名称源于当地的河流和地理特征,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命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