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积淀,使得这片土地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周口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24项、市级89项,涵盖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当代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淮阳太昊陵庙会
• 历史渊源:
太昊陵祭祀伏羲的习俗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汉代形成庙会雏形,唐宋时期规模扩大,明清时成为辐射豫皖鲁苏的朝圣盛会。2008年,太昊陵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活动特色:
◦ 时间与规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持续一个月,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高峰期单日达82.5万人次(2023年数据),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 核心仪式:
◦ 担经挑:女性身披彩衣,肩挑花篮,以十字步舞蹈模拟远古生殖崇拜,被称为“东方芭蕾”。
◦ 抢头香:二月初二子时,数万香客争抢陵前第一炷香,祈求平安。
◦ 民俗交易:泥泥狗、布老虎、芦苇画等手工艺集市绵延数里,保留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形式。
• 文化意义:
庙会融合了伏羲信仰、农耕祈愿、商贸交流,是研究中原原始宗教与民俗的重要活态样本。
2. 越调(周口越调)

• 艺术源流:
越调起源于元末明初,因主要伴奏乐器“四弦”(象鼻四胡)形似月琴,初称“月调”,后谐音为“越调”。周口越调属“豫东越调”流派,与南阳“申派越调”并称双璧。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遗。
• 艺术特色:
◦ 唱腔体系:以“乱弹”为主,兼具“昆腔”“吹腔”,高亢激昂,尤擅演绎历史袍带戏。
◦ 代表剧目:
◦ 《收姜维》:申凤梅大师代表作,“三传令”唱段成为经典。
◦ 《诸葛亮吊孝》:展现越调“哭戏”的独特感染力。
◦ 绝技传承:
◦ “甩靴子”:演员单脚甩飞厚底靴,凌空接住,展现武将愤怒情绪(如《李天保娶亲》)。
◦ “变脸”:吸收川剧技法,用于《钟馗嫁妹》等神怪戏。
• 传承现状:
周口市越调剧团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创排《山花烂漫》等现代戏,并通过“戏曲进校园”培养青少年观众。
3. 泥泥狗(淮阳泥塑)

• 历史传说:
相传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后人用泥土捏制狗形玩具纪念始祖,故称“泥泥狗”。考古证实其造型与6000年前仰韶文化陶器图腾一脉相承。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
• 工艺特色:
◦ 材料与制作:
取淮阳城东黄土,经晒土、和泥、捏制、扎孔(吹响)、阴干、黑底彩绘五道工序,全手工完成。
◦ 纹样密码:
◦ 生殖符号:葫芦、女阴纹象征多子繁衍。
◦ 天文历法:太阳纹、星宿图对应伏羲“画八卦”传说。
◦ 图腾组合:人面猴、九头鸟等形象融合上古部落图腾。
• 传承困境:
老艺人平均年龄超70岁,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现存作坊仅剩淮阳金庄、武庄等5个村落,年产量不足10万件。
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沈丘顾家馍
• 历史沿革:
始创于明洪武年间,沈丘顾氏先祖将面塑技艺与祭祀习俗结合,清代成为贡品。2015年列入河南省非遗名录。
• 技艺精髓:
◦ 原料考究:选用淮北强筋小麦,配老面头发酵,蒸后不裂、不霉、不干。
◦ 塑形百态:
◦ 婚寿礼馍:龙凤呈祥、寿桃如意,最大可达1米高。
◦ 节令馍:清明“蛇盘兔”、中秋“月宫蟾蜍”。
◦ 食用与收藏:
可保存三年不变质,民间有“顾家馍,药引子”之说,用于小儿惊风等病症。
• 现代创新:
开发微型面塑礼盒,与周口博物馆合作推出“伏羲女娲”文创馍,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2. 项城汝阳刘毛笔
• 千年笔都:
汝阳刘村制笔始于秦代,蒙恬改良毛笔技艺在此传承,素有“毛笔之乡”美誉。2011年列入省级非遗。
• 工艺秘诀:
◦ “千万毛中选一毫”:
选用江淮冬季黄鼠狼尾毛(狼毫)、山羊毛(羊毫),经“齐、切、垫、梳”等128道工序。
◦ “四德”标准:
尖(锋颖锐利)、齐(笔毛均匀)、圆(饱满浑厚)、健(弹性适中)。
• 当代振兴:
成立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开发胎毛笔、工艺笔等高端产品,年产量200万支,占全国书画笔市场30%份额。
3. 西华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 起源传说:
明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从少林寺获赠醒酒汤配方,后流落西华逍遥镇,经改良成胡辣汤。2020年列入省级非遗。
• 独特工艺:
◦ “三椒五味”:
以胡椒、辣椒、花椒定味,配牛肉、面筋、木耳等30余种食材,需熬制4小时以上。
◦ “勾芡九搅”:
淀粉分三次加入,顺时针搅动九圈,确保汤体浓稠挂勺。
• 产业规模:
全国胡辣汤门店超5万家,西华县成立产业园,推出方便装胡辣汤,年产值达15亿元。
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郸城坠剧
• 艺术融合:
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融合河南坠子书与梆子戏唱腔,以“一鼓一弦”(坠琴)伴奏为特色。
• 代表剧目:
《回龙传》《王华买爹》等民间故事剧,语言诙谐,被称为“豫东土话剧”。
2. 鹿邑妈糊制作技艺
• 食疗珍品:
以黄豆、小米磨浆熬煮,配咸豆豉食用,相传为老子母亲发明的育婴食品,具清热润肺之效。
3. 扶沟麒麟舞
• 祈福之舞:
起源于汉代“傩舞”,表演者身披竹制麒麟架,模仿神兽腾跃,用于求雨、驱疫仪式。
五、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
1. 数字化保护工程
• 建成周口非遗数据库,对越调唱腔、泥泥狗纹样进行3D建模,利用VR技术复原太昊陵古祭仪。
2. 生产性保护实践
• “非遗工坊+”模式:
淮阳成立泥泥狗合作社,联合设计师开发灯具、首饰等衍生品,年带动就业2000人。
• 文旅融合示范:
鹿邑打造“老子文化园”,游客可体验毛笔制作、道家养生功,形成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3. 新生代传承计划
• 非遗进校园:
在周口师范学院开设越调选修课,淮阳中学设立泥塑社团,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 短视频传播:
抖音“周口非遗”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95后传承人李晶晶通过直播教授顾家馍技艺,粉丝达50万。
六、挑战与展望
• 传承断层:28项非遗面临传承人高龄化问题,急需建立“非遗传承人梯队培养基金”。
• 产业化瓶颈:手工艺品同质化严重,需引入文化IP运营与跨界合作。
• 生态保护:过度商业化冲击庙会原真性,应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平衡开发与保护。
周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部镌刻在黄土中的史诗,承载着黄泛区人民坚韧乐观的生命力。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些古老技艺正以创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