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昨天的便利店的案例。
昨天说到了在经营便利店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营业额未达预期,员工管理,商品偷盗等问题,看看老板们是如何应对的:
应对策略和实际效果
实际运营过程中,“候车站”的营收情况也未达到预期金额。平均日营收仅在 4170 元左右(未计入经营期最后 15 天非正常经营时段)。
经分析,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二楼基本闲置,导致店面实际利用面积降低,店铺 SKU(库存量单位)下降。其次,随着“便利店”市场供给的增加,单店收入持续下降,赚钱效应不足。最后,夜班销售不及预期, 特别是凌晨 1:00 至 5:00,销售额日贡献率仅 7%。
面对相关问题,“候车站”股东就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进行决策,并在当年7月,展开了第一阶段经营策略调整:
首先,二楼文创产品和果汁、咖啡停售,转为经营凉面、 凉粉等快餐。其次,尝试日间配送服务,特别是对周边800 米内餐馆、酒店、住户进行配送。第三,强化考勤和绩效管理,采取“1+1”模式(即缺勤一日扣发两日工资)来增加夜间有效营业时间。
改革后对首月经营数据观察,三名股东发现相关措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凉面、凉粉等特色快餐虽然能带来一定收益,但清洁成本随之增加,且需新增一人专职负责餐品制作(备注:试运营期间,是由股东 W 的家人帮忙,相关支出较低)。其次,配送服务知晓率不高,单数有限,且在不增加员工收入的前提下受其抵触。
前期改革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候车站”股东迅速制定了第二轮改革措施。
第一,针对员工流动性大、敬业程度不高的情况,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即在员工同意成为合伙人的基础上,个人薪酬降低百分之二十,将每月店铺收益的7% 作为分红发给员工。第二,基于盘活二楼的初衷,推出店铺共营人制度。即将二楼非库房部分转租给其他经营者,供其经营限定餐食。第三,积极寻求新投资人,在店铺周边开设分店。此举目的在于增加较少管理成本的同时,增加店铺覆盖范围,避免周边新开设便利店进一步分流潜在客户。
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上述三方面策略同样推行失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合伙人制度未能得到员工响应。2.共营人制度租金较低,且后续管理存在理念上的根本差异,难以找到合作者。3.在告知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意向投资人放弃投资。转让及经验总结
“候车站”股东在经过反复权衡后,于当年 10 月,启动不带品牌的店铺转让工作。并于12月中旬确定相关细节,完成转让。
本次经营活动中,“候车站”股东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个人经营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但经过后期盘点,“候车站”存续期间,共为每位股东带来约 17000 元账面收入(含后期门面转让费,否则总收入为负),每月人均利润约 1700 元,可见投入产出极不对等。
事实上,无论是“候车站”三名股东,还是京东集团或苏宁易购等零售业巨头,便利店行业都是一个过热的泡沫, 让投身其中的管理者咽下苦果:“候车站”便利店在保留品牌的情况下关停歇业,京东便利店从 2018 年 10 月起出现大规模关店情况,而苏宁易购 2019 年中财报显示苏宁小店上半年净亏损 22.13 亿元......
值得玩味的是,承接“候车站”店铺的经营者,到本文成稿时仍在从事便利店经营,在此经基础上引发反思如下:
第一,成本控制是关键。便利店经营中,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是经营者的最大负担。以“候车站”为例,日常营业 额在承担上述两项费用后,收益所剩无几。后继者之所以能持续经营,原因在于接盘者为夫妻店,不聘用员工,且二人 吃住均在店铺二楼,最大程度上压缩了成本,创造了可观的盈利空间。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如何让员工高效准确执行管理意图,是管理者必须超前思考的因素,且需有针对性 地开展招聘,否则后续人力管理成本极大。同时,薪酬标准 制定要科学可行,一份根据工作年限递增,包含基础工资和 绩效工资的薪酬方案,比事业合伙人制度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前期市场调查需对准确性进行评估。“候车站” 三名股东在进行市场调查时,采集数据有限,对其真实性过于乐观,导致市场调查成果不能有效地为创业活动提供支撑,并影响决策。
第四,行业泡沫需理性对待。2018 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呈 井喷发展之势,使整个行业处于过热状态,在进入门槛不高 情况下,极易产生泡沫,并诱导投资者盲目投资,最终踏上 一段凶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