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盛和夫曾言:“人为什么要结婚,这是我听到最好的答案。遇事能有个人商量,无聊了能有个人说说话,累了一天能在一桌开开心心地吃个饭,人生太长,总要有个相知相伴的人。”
寥寥数语,质朴平实,却直击人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对婚姻本质的探寻之路。在这纷繁复杂、高速运转的时代,婚姻这一古老的话题,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也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婚姻,究竟是什么?它是幸福的源泉,还是束缚的枷锁?
记忆飘回到儿时居住的小镇,那座爬满蔷薇的小院,承载着我对婚姻最初的美好想象。院子里住着王爷爷和李奶奶。王爷爷是个内敛的木匠,岁月在他脸上雕琢出一道道沟壑,那是生活馈赠的独特印记。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赋予木头鲜活的生命,花鸟鱼虫在他的巧手下栩栩如生。李奶奶则热情爽朗,她的笑声如同银铃,能瞬间驱散小院里的阴霾。

每天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小院,厨房里便飘出袅袅炊烟和诱人的饭香,那是李奶奶在为爷爷准备早餐。爷爷在院子里专注地打磨木头,锯子与木头摩擦的声音,交织成一曲质朴的生活乐章。
饭点一到,两人坐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木桌前,聊聊家常。哪家的母鸡下了双黄蛋,村口的老槐树添了新枝,这些琐碎日常,在他们的交谈中,都化作了平淡日子里的熠熠星光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婚姻最纯粹的模样:是在一粥一饭中相互陪伴,是于家长里短里彼此温暖。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婚姻的理解逐渐加深。我的父母,他们的婚姻是一首质朴而深沉的歌。父亲是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为家庭生计风里来雨里去,像不知疲倦的候鸟。

母亲守着家里的小杂货店,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每次父亲出车归来,母亲总会备好他爱吃的饭菜,一家人围坐,温馨弥漫。遇到困难,他们从不互相埋怨,而是携手面对。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婚姻的责任与担当:是无论风雨多大,都能紧握彼此的手,不离不弃。
然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社交媒体上,“恐婚”话题屡上热搜,许多年轻人谈婚色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成本。
996的工作模式让年轻人无暇顾及感情,高房价、育儿成本等现实问题,更让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经济压力心生畏惧。同时,个人主义思潮兴起,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担心婚姻会束缚自己的自由,限制个人发展。此外,影视作品、网络舆论中频繁曝光的婚姻负面案例,如出轨、家暴、离婚纠纷等,也让不少人对婚姻失去信心,产生恐惧心理。

但真正的婚姻,并非如此。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好的婚姻,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吸引与交融。就像我的好友晓妍和她的丈夫宇轩。晓妍热爱绘画,梦想举办个人画展。
现实的压力却让她一度迷茫。宇轩全力支持她,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在精神上不断鼓励。晓妍遇到创作瓶颈时,宇轩耐心倾听,给出建议。宇轩工作上遇到难题,晓妍也会陪伴左右,出谋划策。在彼此的支持下,晓妍的画展成功举办,作品大放异彩;宇轩也在工作中获得晋升。他们在婚姻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婚姻里,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邻居家的孩子小辉,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氛围压抑。原本活泼的小辉变得沉默寡言,像一只受伤后躲在角落的小鸟。而另一个家庭中,父母相敬如宾,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自信阳光,如同在暖阳下茁壮成长的向日葵。这鲜明的对比让我深知,幸福的婚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能为孩子的心灵注入温暖和力量。

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宛如一部传奇。他们在动荡岁月里相互陪伴,在学术道路上相互成就。钱钟书创作《围城》时,杨绛是他最忠实的读者和最得力的助手,她的建议为钱钟书的创作点亮了一盏明灯。而杨绛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也离不开钱钟书的鼓励与支持。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婚姻中相互成就的美好,成为世人眼中的典范。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大多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和支持的基础上。夫妻双方相互欣赏,携手同行,共同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而不幸的婚姻,可能因缺乏沟通、信任缺失、责任淡薄等原因,陷入困境与纷争。
婚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途中有阳光明媚,也有风雨坎坷。它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用爱浇灌。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摒弃偏见和恐惧,以真诚和包容的心对待伴侣,勇于承担责任,珍惜彼此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