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村,上大学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我便是在这样的期许中长大的孩子。
一、农村求学的艰辛
农村的求学生活充满了苦难。每日上学,都要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艰难跋涉。冬日寒风如刀,刮在脸上、手上,那种刺骨的寒冷令人难以忘怀;夏天烈日似火,汗水不断浸湿单薄的衣衫。
我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他们终年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可一年到头的收入却少得可怜。为了供我上学,全家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四处向亲戚借钱。

二、考上大学后的压力
多年的刻苦努力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家人的喜悦溢于言表,但我清楚,这背后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巨款。
进入大学,与城市同学相比,差距愈发明显。
(一)认知差距
城市孩子自幼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课外知识,他们的父母常带他们去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等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多元的兴趣爱好。而在农村,我的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是学校和有限的书籍,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十分有限。

(二)物质差距
城市同学穿着时尚,拥有齐全的电子设备,生活环境舒适,宿舍里有电脑、平板等方便学习和娱乐。而我只有几件简单衣物和基本生活用品,连一台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在需要电子设备完成作业或查阅资料时,只能去学校机房排队,这大大增加了我的学习难度。

(三)家庭支持差距
城市孩子的父母能给予全方位的帮助。他们能提供充足的生活费,让孩子在大学衣食无忧。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他们凭借人脉和经验为孩子提供指导。我的父母虽全力支持,但受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限制,除了精神鼓励,很难给予实质性帮助。他们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够支付我一学期的学费,更无法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上为我指点。

三、大学学习与社交的挑战
在学习方面,尽管我十分努力,但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我在基础课程上落后于其他同学。为了赶上进度,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弥补知识短板。而且大学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实践操作和社交活动同样重要。然而,我在这些方面缺乏自信,不敢轻易尝试,害怕犯错。
四、毕业后的就业艰难
毕业后,找工作成为一大难题。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学生,他们拥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和广泛的人脉。相比之下,我除了在校成绩外,几乎毫无优势。我四处投递简历,参加众多面试,却大多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工资低且工作强度大。
如今,我租住在狭小的房间里,每月的房租和生活费用几乎耗尽工资。我不敢生病,不敢有额外消费,因为还要给家里寄钱。看着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繁华街道,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并未如想象中那样改变命运,我们面临着经济、知识、社交等多方面的困境,在社会中立足艰难。
曾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是农村孩子打开命运之门的金钥匙,可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从求学到求职,经济压力、知识短板、社交劣势等问题如影随形,使他们在融入城市、改变命运的征程中举步维艰。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他们依旧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困境中顽强挣扎。也许社会的关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均衡、就业机会的公平分配,能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让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逐梦者,若终有一日能沐浴在希望的曙光之下,真正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初衷,而不仅仅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