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两个孩子,说句实话,他们也是很爱玩手机的,经常一回家,就求着我:“妈妈,我想玩手机”“我就玩一会儿手机,好吗”。
我斗智斗勇了这么多年,发现两个孩子还是喜欢玩手机,但并不沉迷,我认为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就很不错啦。
你说现代人工智能社会吧,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似乎是一个不太现实的问题。
再说,孩子爱玩手机只是表象,深层原因可能是孩子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心理学研究发现:99%的手机沉迷背后,都藏着三个家长没注意到的“成瘾开关”,咱们不妨探查下。
01
孩子沉迷于玩手机的3个扎心真相
真相一:手机就像“电子糖果”,甜到大脑停不下来
家长你发现没有,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每打赢一局就会“叮咚”一声,通常是掉金币、涨经验的声音。
而孩子刷短视频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下一条是什么搞笑内容,这种“不确定的奖励”就像给他的大脑喂糖。
每一次点击,他们的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让他感到开心,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家设计的“快乐陷阱”,我们大人都越刷越兴奋,更何况是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呢。
本身孩子的前额皮质就没发育完全,对这种“即时快乐”更没有抵抗力了。
当他习惯了“用手机快速获得开心”,就会觉得写作业、弹钢琴这些“慢快乐”没意思,自然更想捧着手机不放了。
真相二:孩子是父母的“人肉摄像头”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让小朋友看成年人打“假人”,结果孩子们很快学会了一模一样的攻击动作。
他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说白了就是:孩子天生自带“录像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的学习素材。
比如你在家一边骂孩子“别玩手机”,一边自己躺在沙发刷短视频,孩子心里会想:“爸妈玩手机那么开心,凭啥不让我玩?”
父母这种言行不一致的双标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规则只针对我”,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越玩越上瘾。
父母的行动,比一万句“别玩手机”更有说服力。
第三个真相:手机是孩子的“避难所”
我们育儿群里有个宝妈就经常吐槽,说她女儿上五年级了,不想着学习,还偷偷躲在房间里玩手机。
有一次,她听见女儿偷偷哭,才知道她在学校被同学排挤,不敢跟父母说,只能在游戏里找队友聊天。
很多时候,孩子沉迷手机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难过”。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被父母批评的时候,游戏里的“王者段位”,能让他觉得“我也很厉害”,满足成就感。
父母下班回家只顾刷手机,孩子喊“妈妈陪我一起玩”,但只得到“自己去玩”的回应,那手机就渐渐成了孩子不可缺少的“朋友”。
孩子学习压力太大的时候,现实里总被要求“考第一”,但游戏里的虚拟世界反而能让他喘口气。
就像咱们大人压力大时会吃零食、刷剧解压一样,孩子也在用手机逃避现实中的挫败和孤独。你越骂他“沉迷手机”,他越觉得“只有手机不会嫌弃我”,反而陷得更深。
只有了解孩子手机成瘾的背后真相,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02
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合理玩手机?
如果你家孩子总抱着手机玩游戏,别急着抢手机、吼孩子,不如试试下面三个步骤:
第一步:给孩子“补心理营养”,让现实比手机更“甜”
有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自信,咱们就可以每天在睡前夸孩子,尽量夸具体,比如说:“今天你帮同学捡了橡皮,这种热心肠比游戏里的英雄还厉害呢。”
如果孩子是缺陪伴,那咱们周末就抽出2~3个小时来陪孩子嘛,可以一起去户外玩,也让他决定玩什么(哪怕是他教你打游戏),也是可行的。
反正咱们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被重视”“被需要”,这样才能让他们摆脱虚拟世界里的点赞荣耀,玩手机的时间自然少了。
第二步:给家庭设立“断网时间”,让手机变回“工具”
我们家长要做“第一个放下手机的人”:咱们下班回家后就把手机放在固定位置,尽量不用,接电话去阳台,刷新闻放在孩子睡觉后。
然后和孩子制定“家庭手机公约”,严格遵守。
比如:吃饭时不碰手机(全家一起遵守,孩子会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也在认真吃饭”);
作业完成后,手机可以放在客厅充电(避免躲在房间偷偷玩);
每周选一天“无电子日”,一起去公园、逛书店,甚至在家搭积木,让孩子发现,没有手机的日子,反而会有更多新鲜事。
反正当孩子发现了,现实中爸爸妈妈与他的互动很有趣,手机自然就没那么香了。
第三步:给手机“拆包装”,让快乐“慢下来”
比如孩子说“我想玩游戏”,咱们别直接拒绝,当然也不能完全放任他们玩,而是要事先和孩子约定:“你可以玩,但咱们先说好,每玩20分钟要做3件事,眼睛看5米外的树、喝一口水、给妈妈讲一个游戏里的小故事。”
这样做,是有意把“无节制的即时快乐”,拆成“有间隔的小快乐”,如此才能打破孩子大脑的“成瘾循环”,让他不至于越刷越兴奋,停不下来。
当然除了这个设置,我们还可以和孩子玩交换游戏,比如跟孩子说“如果你能专注写作业30分钟,妈妈就陪你玩10分钟的手机,不过这次你得当小老师,教妈妈怎么玩游戏!”
像我家就经常这样做,我儿子可喜欢教我玩游戏了,他觉得“教妈妈玩游戏”“和妈妈一起玩”,比自己单纯玩手机更有意思,所以每天主动自发地写作业。
总之,当孩子想要玩手机时,我们不妨试试上面3个方法,搞好亲子关系是关键,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心理学上有个“鱼缸法则”:把小鱼养在小鱼缸里,它永远长不大;放进大池塘,它自然会舒展游动。
孩子就像小鱼,当我们给的“心理空间”足够大,有尊重、有陪伴、有理解,他根本不需要躲进手机的“小鱼缸”里寻求安慰。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沉迷于玩手机吗?
[大哭][大哭][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