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读书有三部曲:
一是借书:古文中写到:书非借不能读也。当年在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二是抄书:当年书刊来之不易,精彩文章会抄下来。
三是撕书:书都放在书架上,好多还是新的。也许只有狠下心来,读完撕掉,才会逼自己读进去吧。
在古时候,老百姓饭都吃不起,更别提有书了,只有书香门第才有藏书,而借书是读书重要的渠道,所以袁枚才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现在这话已经不适用了,因为现在我们不是缺乏书,而是缺少时间,缺乏精力,很多人的书都是摆设。
上世纪末,人民生活好些了,很多人会去藏书,这样看起书来方便多了,有些文人还有书房,收藏书的多少可以看出读的书有多少,有些附庸风雅的人也藏书,即使都没有读,当成了摆设。这时是:书非藏不能读也。
进入新世纪,电脑的兴起,信息大爆炸,电子版书籍盛行,要看书更方便了,这时藏书的意义就因人而异了,如果书只用来收藏,那人与两脚书橱又有何区别?要逼自己看书,只有撕书,看完一本,撕掉一本,这所谓:书非撕不能读也。
试一试这个方法:把书读完后撕掉,你才会认真读一下。
读书破万卷,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书不是放在书架上当收藏品,最好是读懂一本,撕掉一本,这样才会倒逼自己真正去读。
人活着,书架上的书却没读完,这是文人的悲哀。希望有一天,书架上就留几本工具书以及自己写的书,其它的书都处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