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毛主席对陈士渠严肃问道:当初井冈山的老伙计、还剩多少

才灿看历史 2025-03-15 08:00:42

1973年12月,北京街头洋洋洒洒地飘着雪花。

身为中央军委委员的陈士榘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步履匆匆地朝着中南海小礼堂走去。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即将宣布,此次会议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自然受到毛主席以及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而自己作为军委成员,这天清晨便早早地走出家门,准备提前来到会场与各大军区的代表们碰个面。

可当他行至半路时,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

“陈委员,陈委员……”

陈士榘猛然停住脚步,回头望去发现,汪东兴正朝着这边快步走来。

此时,汪东兴身兼中央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等职务,负责着中央首长们的保卫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他突然找到自己,必然是有要紧的事情。

果不其然,对方来到身边后便紧接着说道:“陈委员,毛主席想在会议开始前见您一面”。

闻听此言,陈士榘缓缓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便跟着对方拐进了不远处的会客厅。

走进房中后,他便感觉一股暖意从身体中涌出,而此时,毛主席依靠在墙边的沙发上,不知在低头沉思着什么。

陈士榘向前挪动了几步,站定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轻声问道:“主席,您找我?”

毛主席这才缓缓抬起头来,深邃的目光落在他的脸上,却仍旧沉默不语。

就在他有些手足无措之际,毛主席这才将视线移开,盯着窗外飘雪的枝头,若有所思地呢喃:“非要说有山头,那咱们都是一个山头的嘛”。

闻听此言,陈士榘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之色。

毛主席之所以要决定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是有着一番良苦用心的。

“大军区司令员还是调一调好,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有好几个大军区,政治委员不起作用,司令拍板就算。”

从这段话就不难看出,毛主席晚年最担心的就是军区中出现“山头主义”,也正因如此,军区司令员对调是大势所趋。

就在陈士榘怔在原地,不知该如何作答时,毛主席的声调陡然提高、面色严肃、一字一句地问道:“当初井冈山的那些老伙计,还剩多少?”

迎上毛主席炙热的目光,陈士榘一时之间语塞了。

那么,如此重要的军委会议即将召开,毛主席为何偏偏要单独召见陈士榘呢?两人见面之后,毛主席提出的这个问题究竟有何深意呢?

而一脸茫然的陈士榘,又是如何作答的呢?

要知道,陈士榘与毛主席之间,可谓渊源深厚。

1927年初,刚满18岁的陈士榘就参加了湖北武昌老家的农民协会。

由于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他进入由中共湖北省委举办的学生军事训练班,并顺利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的一员。

可就在不久之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起政变,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国内革命形势岌岌可危,大批共产党人、以及民主进步人士被反动派逮捕,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也就是在这个危急关头,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于8月1日发起南昌起义,而毛主席则于9月在湘赣边界发起秋收起义。

彼时,陈士榘也在秋收起义的队伍中。

由于长沙城中的反动派守军兵力众多,再加上萍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前来支援,起义军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

而毛主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部队转移到浏阳东南方向一个名叫“文家市”的村子。

大部队在此地落脚之后,年幼的陈士榘便负责站岗放哨,他站在山头的大槐树下、紧握着手中的长矛,目光则紧盯着远处的山道。

突然,一个身影的出现令他警惕起来,他赶紧跑了过去,举起长矛质问道:“站住,什么人?”

对方身着蓝布长衫,满身的泥泞,看到有人拿着武器对向自己,非但不恼、反而笑着回应道:“我叫毛泽东,要见你们团长卢德铭”。

闻听此言,陈士榘赶忙收起了手中的长矛。

他没有想到,面前这位文质彬彬、教书先生模样的人,竟是此次起义的最高首长。

这次相遇,令毛主席对面前这个小家伙印象深刻。

当起义部队准备前往井冈山时,毛主席还特地找到了陈士榘,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道:“小同志,革命道路是漫长曲折的,咱们一起慢慢走!”

1927年10月16日,毛主席决定出兵攻打茶陵,并将打前锋的任务交给了刚刚成为共产党员的陈士榘。

出发之前,陈士榘望着毛主席期待的目光,语气坚定地说道:“毛委员放心,我们一定打胜仗!”

茶陵县的国民党反动派守军虽然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但火力却十分充沛,城墙上还摆了两门火炮。

而反观农民革命军,平均五个人才能分到一把土枪,用的大多也都是大刀、长矛之类的冷兵器。

可就是在如此悬殊的火力差距之下,陈士榘带领着战士们发起了猛烈的冲锋,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畏惧。

战斗结束之后,毛主席早就摆好了庆功宴。

等到陈士榘和部队凯旋而归时,毛主席突然冒出一句:“瞧瞧,咱们的‘县太爷’来了”。

闻听此言,陈士榘自然一头雾水。

而经过和同志们的闲聊之后他才得知,攻克茶陵县的消息刚一传出,毛主席就决定在此地成立工农兵政府,并让自己担任县委常委。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

此时,陈士榘已经是红一军团教导营营长,当他带队来到贵州茅台镇的赤水河畔时,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火速搭设浮桥。

原来,国民党反动派川黔滇交界地带集结了数十万兵力,企图将红军主力彻底扼杀于此。

而毛主席经过冷静的分析,决定以赤水河为中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与敌人周旋。

可赤水河暗流涌动,要想保证部队的机动性,就必须在河面上搭设浮桥。

接到命令之后,陈士榘没有片刻的犹豫,当即亲率教导营500余人跑到山林中砍伐木材。

那个时候贵州阴雨连绵,天气极为闷热,汗水夹杂着雨水、早已浸透了战士们的衣衫,高强度的工作令每一个人都苦不堪言,但陈士榘却不敢有片刻的停歇。

毕竟敌人的大军虎视眈眈,早一点完成任务,主力部队就多一分跳出包围圈的把握。

一天一夜之后,浮桥终于搭成了,而毛主席也由此完成了四渡赤水的壮举。

在之后的长征路上,陈士榘带领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金沙江畔,他辛苦搜集来40多艘木船将战友们带到了对岸;大渡河上,他更是盯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冒死泅渡、固定缆绳,红军部队才能顺利过河。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后,毛主席毫不吝啬地当众夸赞道:“陈士榘是个好同志!长征取得胜利,他功不可没!”

解放战争时期,陈士榘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1946年底,身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薛岳指挥25个旅,朝苏北、鲁南地区猛扑而来。

面对敌人大军压境,中央军委下达指示,要求陈毅的山东野战军、粟裕的华中野战军联合抗敌。

然而,对于这场仗究竟应该怎么打,两人之间产生了分歧。

粟裕认为,应该依靠有利的地形打游击战,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而陈毅却不以为然,坚持速战速决。

一时之间,作战会议室内陷入僵局,双方各执一词,根本无法达成意见的统一。

面对如此情形,陈士榘暗自捏了一把汗。

要知道,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再继续拖延下去,两支野战军部队恐怕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眼看无法说服两位首长,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情况越级汇报给中央军委。

在战场上瞒着部队直属首长、越级报告可是大忌,可陈士榘却顾不得那么多了。

而这个报告也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毛主席甚至亲自拟了一封电文。

“先集中二十三个团在宿迁、沭阳间歼敌;除阻击整编第十一师外,集中三倍兵力围歼整编第六十九师。”

当陈毅、粟裕接到电报时,这才知道陈士榘越级报告的事。

虽然二人心中有些不满,但看到毛主席的部署后,还是认真地反思起来。

12月15日至19日,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在通力合作之下,最终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全歼反动派部队2.1万余人。

由此可见,陈士榘是有着极其坚定的立场和责任感的,在两位首长意见不一的时刻,能够果断地挺身而出、请中央军委直接决断,这份魄力也是诸多将领之中少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先后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等要职,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然而在1958年初的一天,毛主席的突然召见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内,毛主席将一份文件递到了他的手上,一脸严肃地问道:“去大西北给原子弹造个窝,敢不敢?”

话音刚落,原本还坐在椅子上的陈士渠“噌”地站起身来,毫不犹豫地回应:“主席指哪儿,我打哪儿!”

这份文件,正是中央决定将陈士榘任命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的调令。

此次谈话之后,陈士榘便带领“7169部队”(即特种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十万官兵奔赴荒无人烟的大西北。

在飞沙走石的茫茫戈壁滩上,他与战士们饮风宿雪,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在酒泉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还修筑了540多公里的道路、架设了1800余公里的通讯线路。

来不及片刻的休息,他又赶到罗布泊,并在马兰地区建设起了核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战,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试爆成功。

回到北京之后,毛主席激动地拉着陈士榘的手,言真意切地说道:“祝贺你,工程兵部队立了大功!”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国家就曾多次对我们进行过“核威胁”,现如今,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其意义深远重大。

1973年底,毛主席决定召开军委会议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作为深受主席器重的老将、同时又是中央军委委员的陈士榘自然在受邀参会的名单之中。

可就在他急匆匆地来到中南海、前往会场的路上,却突然被汪东兴拦了下来,并声称毛主席点名要见自己。

得知这个消息,陈士榘当即意识到,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

见到毛主席之后,对方竟低沉着脸,严肃地问道:“当初井冈山上的那些老伙计,现在还剩多少?”

虽然搞不清楚主席此话究竟是何意,但陈士榘还是在心中默默细数了起来。

大概过了几分钟后,他才轻声回答道:“主席,算是你我的话,总共也不到30个人了”。

话音刚落,毛主席的目光逐渐黯淡了下来。

他长叹了一口气,自顾自地点了点头:“岁月无情呦……你要好好干……”

直到后来,陈士榘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

在跌宕起伏的革命年代里,大家的日子虽然过得苦,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但每张年轻的面孔上都洋溢着永不服输的顽强斗志。

几十年时间转瞬即逝,毛主席已经年过八旬、而彼时的自己也已64岁。

物是人非,昔日井冈山上的战友们也大多离世,仅剩下二十余人。

暮年的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领袖,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自然不免怀念起曾经的岁月、以及并肩作战的革命同志们。

1995年7月,弥留之际的陈士榘将军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那个初春。

彼时,自己是革命军队伍里负责站岗放哨的娃娃兵,见到一名衣着蓝色长衫的陌生人警惕地举起手中的长矛:“站住,什么人?”

这一刻,拥有崇高信念的老将军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毫不畏惧,含着一丝笑意闭上了双眼。

1 阅读: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