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从富平县庄里镇回家路上,听旁人提起这儿有个胡氏祠堂,说它是民国时候陕西一位大名鼎鼎的将军的老家,我一听,心里就琢磨着得去瞧瞧。
这位来自陕西的将领,一辈子都在追随着孙中山的脚步。只可惜,他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不然的话,陕西的革命故事恐怕得换个写法了。
胡景翼这人,参与了辛亥革命里的“陕西起义”,那可是关键人物。他和李大钊特别合得来,俩人一聊起来就没完,经常能谈上一整天。
他跟孙中山先生讲:“将来我必定要攻进北京,到时候还得请您来掌舵。”他走了之后,冯玉祥为了纪念胡景翼将军,在郑州建了个特别壮观的建筑。
【胡氏祠堂】
胡景翼这人,一辈子都传奇得很,他就是富平县人,有人说他是陵怀堡或者侯家堡的,但后来他家搬到庄里镇做生意,还在那儿安了家。因此,庄里镇才有了这座胡家的祠堂。
我走进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韩家巷里空荡荡的,没几个人影,就看见一个老大爷在那儿晒太阳,我上前问了路,他指了指前方。
马上就要到了,要不是这儿的门头不太新,我还真没留意到呢。
红砖垒的墙,那扇门挺窄,也没啥花哨的装点,就跟渭北那边常见的老房子一个样。
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我只能从门缝里偷偷往里瞅一眼。里头有偏屋还有正屋,看上去都挺新的。
跟旁边晒太阳的老奶奶聊了聊,她说这儿的房子是刚修好的。以前啊,这儿乱糟糟的,一会儿当食堂用,一会儿又变成仓库、磨坊。要是前几年不修缮,这房子估计早就塌了。
里面其实也没啥特别的,就是放了一些关于胡景翼的材料和信息。
确实是这样,有时候我去某些地方,虽然没留下啥痕迹,但我还是得去一趟。就想看看他们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感觉这样能体会到更多。
胡景翼真是个奇人,个子不算高,但体重却惊人地达到了300斤。他脸上的肉多得都快要耷拉下来了,肚子更是大得不得了,坐汽车的时候,连车门都得费好大劲才能挤进去。
因此,胡景翼只能选择乘坐那辆敞篷车,他上车时得硬是把大肚子挤进半开的车门里,这样才能勉强坐进去。
胡景翼现在这身肥肉可不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他中了陈树藩的圈套被抓了,陈树藩呢,杀他也不敢,干脆就把胡景翼塞进个小黑屋里。每天就给他送一碗猪油拌饭,连出门透透气都不让。就这么吃着没营养的东西,还不运动,胡景翼硬是给吃成了一个大胖子。
从那以后,他饭量特别大,一顿饭顶得上别人三天的口粮,体重自然就上去了。
【胡景翼生平】
下面是胡景翼的一生经历,我简单总结了下,要是感兴趣,可以快速浏览一下,内容挺多的。
胡景翼小时候就去三原上学了,他认了赵如笃做老师,并且还拜了鹞子高三的大徒弟金仲为师,这样他就成了高家拳的第二代弟子。
他进了西安的“健本”学校读书,后来在1910年,经过井勿幕等人的引荐,19岁的胡景翼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胡景翼小时候就特别佩服那些“刀客”,而富平正好是渭北地区“刀客”们最常出没的地方。他慢慢地就认识了好多有名的“刀客”,像“黑瘠背”王守身、“胡老六”胡彦海,还有“石冷錾”石象仪这些人。此外,他还和“柴伙会”的几个大佬,比如田玉杰、田春耕,都混得很熟。
手里有枪才有话语权,胡景翼还有陕西新军里的哥老会大佬张云山、万炳南,他们几个在大雁塔那里通过滴血结盟,给之后的起兵造反铺好了路。
1911年10月22日,西安那边起了大动静,就是西安起义,也有人叫它陕西举义。胡景翼二话不说,带着他的人马连夜就往耀县药王山上赶。到了山上,他们扯起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振兴汉朝,打倒满清,复兴中华”。之后,他们一口气打下了耀县、富平、三原这些渭北的重要地方,还建了个渭北起义军总部。
二十岁出头的胡景翼,被陕西军政府点将,当上了秦陇复汉军的第一团团长,从此踏上了征战沙场的军旅之路。
1912年秋天,胡景翼跑到日本去学军事。多亏了于右仁和井勿幕的帮忙,他进了孙中山在日本弄的“浩然庐学社”。这事儿对他来说,可是革命路上的一个大转机。胡景翼跟孙中山说:“将来我肯定会打进北京,到时候还得请您来拿主意呢。”
这个承诺,后来变成了胡景翼将军一辈子都在努力追求的事情。
胡景翼一回国,立马就投身到了陕西那场跟陆建章对着干的活动里,坚决不同意袁世凯当皇帝。
胡景翼逮住了陆建章的手下陆承武,然后推举陈树藩当上了护国军的大头头,逼着陆建章滚出了陕西。陈树藩一当上陕西的头儿,立马就反了水,不跟护国军混了,转头就抱上了段祺瑞的大腿。
1917年9月份,孙中山在广州搞了个军政府,自己当上了海陆军的头头,开始打段祺瑞。渭北那边的曹世英和高峻,还有西安的耿直,一看孙中山动手了,也都跟着起来反抗,挂上了打倒老陈、攻打老段的牌子。
胡景翼、曹世英和张义安这几个人,在三原搞了个叫陕西靖国军的组织,主要就是为了跟陈树藩对着干。后来,他们请了于右仁来当头儿,就是陕西靖国军的总司令,张钫呢,就当了副总司令。这样一来,整个军队就有了个统一的规矩,大家伙儿都按这个来。
胡景翼跟陈树藩谈判时,直接把陈树藩给带到了西安,关了起来。这一关,就是快三年的时间。到了1920年,胡景翼总算是结束了这段囚禁的日子,他走马上任,当上了陕西靖国军的总指挥。
后来,靖国军跟冯玉祥的队伍联手把陈树藩给赶跑了。不过,靖国军也因此惹上了冯玉祥,他设了个局,把靖国军第一路军的头儿郭坚给害死了。
我回顾民国那会儿军阀们打来打去的历史,感觉脑袋里跟炸了锅似的,乱得不行,根本捋不顺。反正到后来,胡景翼和冯玉祥他们那些是是非非,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俩人居然联手了,成了冯胡联盟。
胡景翼当上了京汉铁路的守护头头。到了1923年2月份,京汉铁路那发生了大规模的“二七”工人罢工。这时候,吴佩孚想让胡景翼去收拾那些工人,但胡景翼不干。有孙中山撑腰,胡景翼、孙岳还有冯玉祥三个人就联手起来,反对直系军阀。
1924年10月份,冯玉祥接手了北京的全部事务。他琢磨着要把自己的部队,还有胡景翼、孙岳他们的队伍,都整合成国民军,隶属于中华民国。他还特地请了孙中山先生来北京,商量国家大事。
北京那场大变动让吴佩孚没了影儿,硬是让曹锟退了位,还把溥仪从皇宫里头撵了出去。这一连串的事儿,给中国那时候的老式革命添上了闪亮的一笔。
后来,冯玉祥的心思变了,他让胡景翼去管河南的军务,孙岳当了河南省长。可他自己呢,却把北京政变赢来的好处,直接给了段和张这两个大军阀。
胡景翼对那些军阀感到非常灰心,后来在屈武的介绍下,他见到了李大钊。这次见面让胡景翼对自己的未来又有了新的希望。
胡景翼在河南当上了督军,后来又当上了省长,他推行“河南人自己管河南”的办法,赢得了河南百姓和各界朋友的喜欢和支持。他对国共两党联手合作也挺开明的,那时候,河南开封成了革命人士聚集的热门地儿,真是“四面八方的人才都汇聚到了河南”,场面热闹极了。
肯定的是,反动派心里很不服气。胡景翼给憨玉琨和刘镇华来了个狠的,让他们吃了大亏。豫西那场大战,也让段祺瑞嚣张的样子收敛了不少。这事儿,明摆着胡景翼将军在军事上真是有两把刷子。
1925年3月份,12号那天,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突然去世了。这消息一传出来,胡景翼将军心里头特别难过,整个人都垮了,他胳膊上原来就有的疔疮也又犯了,病情很快就变得特别严重。大夫们想尽办法也没救回来,结果到了4月10号,胡景翼将军在开封也走了,那时候他才34岁。
胡景翼大将军离世,全国上下都感到非常悲痛,北京、西安、开封、郑州这些地方都办了很庄重的纪念活动。到了5月份,大将军的遗体从河南运回了陕西,最后在华山北边的王猛台下安了葬。到了1936年10月,冯玉祥这些大将军生前的老朋友,一起在河南郑州建了个特别壮观的“胡公祠”,用来永远缅怀胡景翼大将军。
以上就是胡景翼的大概人生经历,我试着写得简单明了些,不过内容还是有点多。要是不想深入了解,跳过就行。要是想找更详细的资料,我这儿也没有了。
我老是想不通,为啥偏偏要埋在华山脚边上。后来一琢磨,原来是在“王猛台”的下头。前秦时候的那个丞相王猛,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顶尖将相”,他就葬在这儿。这么一来,感觉就像是给胡景翼将军找了个伴儿,让他心里也能踏实点吧。
闲逛在野外,随便走走看看,听听当地的土话,再晒晒太阳聊聊天。走进山里乡村,找找周围的好景色,体会一下当地人的生活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