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快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头头脑脑们,还有好多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将领,都从各自的根据地里头,匆匆忙忙赶到了延安。
那年11月份,邓华来到了延安,并且成功进入了中央党校学习。后来,他接到任务,要去陈赓将军手下的第3支队进行工作。
邓华将军得到这个学习的机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此,一到京城党校,他就立马扎进书本里,专心学习起来。
有一天,课程结束后,陈赓跟邓华讲:“毛主席喊你去枣园一趟。”
邓华应了声,他心里明白,毛主席当初去延安,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们聚在一起,好好说道说道,互相谈谈想法,也联络联络感情。
这次事儿闹大前,邓华的好些老战友已经和毛主席聊过了。邓华得知后,心里头也挺激动,毕竟他以前也是跟着毛主席干过的老将了。
邓华将军按时到了毛主席家里,毛主席一见到他,立马兴奋地说:“邓华啊,好久没见了。”说着,毛主席快步上前,和邓华将军握了握手。
“咱们得有八九年没碰面了吧?”邓华在旁边说道。
生意做得越大,管理的事儿也就越多。
没错,这儿既不像广阔的井冈山,也不像江西那片苏区,地方就这么点儿大。你随便溜达溜达,用不了多久就能和人打上照面。
毛主席和邓华简单说了几句话后,就让他坐下。接着,他俩一边品茶,一边开始聊天。因为好久没见了,所以他们特别聊得来,从中午一直谈到下午。
毛主席拿起茶壶,给邓华倒满了一杯热茶,笑着说道:“邓华啊,咱俩可是同乡,中午吃饭的时候,记得多撒点胡椒粉,提提味儿。”
邓华将军跟毛主席聊过后,心里立马有了数,知道自己部队接下来该怎么行动了,这对他来说真是个大喜讯。抗战一完事儿,邓华就被派到了东北,结果他在那边儿干得风生水起,名声大噪。
邓华绝对是个顶尖的开国大将,军事才能和指挥水平都是顶呱呱的。看看抗美援朝前林总对他的评价,就能明白这一点。
黄永胜原本打算前往朝鲜战场参战,他是林总手下的一名得力大将,和林总关系很铁,自身能力也挺强。但林总却坚决要让邓华来接替他的位置。
首长问起这事儿时,林总就说了,黄永胜那性格,太软绵绵的,比不上邓华沉得住气。邓华啊,在朝鲜那场仗里,那真是威风凛凛,让所有人都不敢小瞧了他。
邓华在彭老总的帮忙下,想了个挺管用的办法,效果挺好。他就说:“咱们别把战线扯得太长,也别把包围圈弄得太大。得把战线给拆开,一部分一部分地猛攻,就是要分开来打,分开来消灭。”
邓华当时的分析挺到位,第五场仗咱们是干掉了敌军八万多,可自己也搭进去不少,特别是180师的损失,那叫一个惨重。彭老总后来挺自责,后悔当初没听邓华的劝告,结果吃了个大亏。
1952年4月份,彭老总因为身体不好,回国养病了,状况后来好点了。但那时候,中央觉得朝鲜那边的仗差不多稳住了,邓华一个人就能搞定。所以,彭老总就继续留在国内,而邓华呢,被临时派去当总指挥,这也说明中央真的很看重他的本事。
之后,邓华指挥了一系列大战,像“秋季大反击”、“上甘岭战斗”和“金城之战”,用强大的火力硬是把美国人打回到了谈判桌前,最终让他们在《朝鲜停战协议》上认了输,签了字。
1954年快到11月时,也就是朝鲜战争结束一年后,局势慢慢平稳下来。中央就把邓华从战场上召回,让他当上了东北军区的头一任司令。没过多久,原本管理范围较小的沈阳军区扩大了管理范围,并且改用城市命名,邓华又成了这个新军区的第一任司令员。
朝鲜战争那会儿,东北成了咱们志愿军的大本营。邓华将军守在那儿,就是怕美国人变卦,一旦有啥情况,咱们能立马冲上去帮忙!
从这里能看出,国家对邓华那是相当看重和信任。但遗憾的是,1959年彭老总被卷进了一场风波。邓华跟彭老总一起战斗过,他太清楚彭老总的脾气秉性了。
邓华心里头有杆秤,不愿违背自己的底线,更不想昧良心去诬陷老总,给老总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这么一来,事儿很快就有了结果,邓华手上的兵权被收回了。
1960年6月4号那天,邓华带着家里人到了成都。没过多久,他就被安排到四川工作,还当上了四川的副省长。
三十多年的当兵日子,让他对部队、对营地、对枪械、对那一身绿军装,有着讲不完的情愫。
几个月前,后勤部门的头儿跟他说,中央已经下了决定,得让邓华去四川那边工作。
邓华心里猛地一颤。以前啊,他不管走到哪儿,干啥事儿,都得照着组织的指示来。
邓华心里真的挺不是滋味的,他不愿意让他就这么离开部队。
接着,邓华小心翼翼地问,进军校学习怎么样?
邓华心里头火大得很,因为他压根儿就没得到允许。
他吩咐老婆李玉芝,把所有军装都拿到水里,染成黑色。
李玉芝再多说了几句好话,邓华闷声闷气地回应:“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去当兵了。”
邓华想给自己和家人找个更好的出路,就带着全家一起搬到了成都,打算在那里谋求发展。
邓华虽然已经不再当兵了,但他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可一点都没减少。
邓华刚上任那会儿,就立马带着团队到处奔波,成天带着手下人四处忙活,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整天都忙得团团转。
邓华一到四川,立马就受到了四川各级头头脑脑的热烈迎接,他对工作那股子热情劲儿,谁看了都受感染。邓华,那时候是四川省的副省长,主要抓的就是农机这块儿。说起来,邓华以前是在部队里干的,对地方上的事儿,特别是农机这些,还真不太了解。
邓华将军觉得这活儿挺讲究,要是没点儿这方面的门道,怕是搞不定。因此,他吩咐秘书跑一趟书店,买回好多关于农机具的书籍来。
有些战友看他一脸严肃,就劝他说:“嗨,你只是个副省长,别太操心了,好好养伤才是正经事!”“我作为党员,心里只有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别的事儿,我压根儿不去多想。”邓华将军这样回应道。
邓华将军在说话的同时,也在亲自落实自己的指令。
之后几年里,邓华和他的帮手一直在琢磨这座城市。邓华这可不是在故弄玄虚,他是真下了功夫,从种地、农业、还有乡下的日子等好多方面,都仔仔细细地了解了一遍,然后把自己了解到的都告诉了省委。
邓华同志干工作那股子认真劲儿,赢得了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表扬。
邓华同志到四川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四处奔走,见识广泛,懂得的东西不少,聊起天来也是滔滔不绝,确实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1961年夏天7月份,邓华带上他的秘书谢功贵,俩人一块儿坐车去了四川的阿坝和甘孜两地做调研。
检查的时候,邓华心情格外舒畅,他乐呵呵地说:“拿起你的枪,咱们一块儿打猎去!”
那时候,邓华身边的保镖都配备了枪支,而他本人也有两把枪。他大方地分给谢功贵一把,自己则留下一把防身。
邓华手里的那把手枪,其实是也门国王赠送给他的,特别珍贵,枪柄是钢的。
谢秘书手上拿着的那样东西,其实是苏联军方赠给他的礼物。
邓华聊起,关于苏联的那款枪,他自己也有段往事。
五十年代初那会儿,像邓华、陈赓这些老一辈的大将,受到了苏联政府的邀请,回到自个儿的地盘上去瞧瞧原子弹。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走之前,苏联那边给咱们中国将军赠了把手枪,还特意在枪上镌刻了他们的名字。
但是,当陈赓看到那份名单时,上面写的竟是“陈诚”。可能是苏联那边搞错了,把一位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也给混了进去,这确实是他们的一个疏忽。
对于这事儿,陈赓可不买账。接着,苏联那边又做了改动。
一提到枪,邓华早就不干了,他哪会有枪啊?谢秘书说了。
这是个挺特别的事儿,他讲道。邓华不在沈阳了,那时候司令员换成了陈锡联,政委则是赖传珠。
邓华走的时候,顺手拿了枪、望远镜,还有一些军用的东西,还特意列了个单子,给军部那边交代清楚。赖传珠接过来信,啥也没说,就收下了。
邓华好歹也是个建国时被封的将军。
说是去山上打猎,结果我们这伙人在林子里晃荡了大半天,愣是一只羊、一只兔子都没瞅见。
邓华他们团队在七月底的时候到了阿坝的大金县。
在这里我打中了一只野外的鹿。
他们把那对鹿的角给锯掉了,打算拿去给邓华,说是能帮他治病。
谢功贵心里明白邓华的性子,要是不跟他坦白,邓华肯定会大发脾气。等邓华知道这事后,直接跟谢功贵说:“礼物要是不退回去,那我可不坐这车了。”
1962年8月份,邓华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这是自1959年那事后,邓华头一回在中央政治局露面,而且到现在,他仍旧是第八届中央委员。
会议那会儿,邓华碰到了好多老朋友,大伙都挺关心他的身体,纷纷对他说:“要挺住啊,等机会来。”
邓华笑着摆手说:“我邓华,哪能干出这种事来?”
这次会议拖了一个多月,邓华将军大部分时间都没离开过住处。他除了去开会,就是窝在屋里看文件、读报纸,基本不出门。当然,如果有老朋友来找他,他也很高兴地会见。
邓华参加完八届十中全会回到家后,病情突然变得非常严重,一直住院到1964年4月才算是好了点,他在医院病床上躺了整整一年多时间。
就是这一点,让邓华将军心里更加确定,他得好好为老百姓着想,给他们带来好处。
1965年快到11月的时候,邓华来到了四川的东北边,一到达县,省委的电话就来了,让他赶紧跑去重庆开会。邓华一听,二话不说,立马就往重庆赶,心里琢磨着会议的事儿。
开会那会儿,省委头儿廖志高找到邓华,跟他说:“彭德怀老总马上就要去四川上任了,他要去当西南三线指挥部的二把手。”
1956年的时候,彭老总给毛主席寄了封信。毛主席看了信,想了老半天。到了9月23号早上,在颐年堂里,毛主席开始见人了,彭老总也跟着进来了。他一看见毛主席,就兴奋地说:“好久不见了啊!”
毛主席说:“我盼你好久了,昨儿晚上一接到你的信,就兴奋得一夜没睡。但你脾气还是那么硬,竟然写了八万多字呢!”
彭老总挠挠头,笑道:“我就是随口一提,没啥别的意思。”
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咱们现在要着手建三个重点区域,西南地区是块宝地,面积最大。你以前在那儿干过,这次派你去,那是再合适没有了。”
离开政坛六年之后,彭老总再次出山,第一站就直接去了成都,看望老朋友邓华。
去成都的途中,彭老总心里乐开了花,六年时光匆匆,这回终于又能和邓华见上面了。
彭德怀一路穿越华北大平原,经过豫北地区,然后快速通过潼关,马不停蹄地赶路。终于在1965年11月30日一早,就赶到了四川的成都。
彭德怀调到四川成都任职,一是因为毛主席和其他中央大领导都非常看重他,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另外,他的老朋友邓华得知此事,心里也是特别高兴,觉得十分欣慰。
彭德怀一到成都,就知道了邓华现在是四川的副省长。听说老朋友也在成都,彭德怀跟邓华一样,心里头立马就热乎起来,兴奋得不行。
彭德怀心里拿定了主意,非得去见见邓华不可。邓华住的地方,原本是中共西南分局那些处级和更高级别的干部们住的,那儿是个两层楼的小院子。在出门找邓华前,彭德怀特地让人帮忙买了张地图,毕竟他年岁大了,还得靠眼镜帮忙,他就一点一点地在那地图上找邓华家的位置。
有个晚上,彭德怀和警卫员景希珍一起出发,景希珍走在前头。彭德怀对他说:“等会儿见到邓司令,我得好好夸夸你,你的侦察任务完成得真棒。”
彭德怀站在底下,往上一瞅,从窗户那儿,他瞅见了个人的轮廓。仔细一看,是邓华!彭德怀心里头一乐,赶紧跟景希珍说:“你看,那是邓华,我一眼就瞅出来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里头太激动,这位战场上威名远扬的大将军,眼眶子竟然湿润了,流下了眼泪。
景希珍瞧见彭德怀往前挪了几步,但看起来不打算往里走,就开口问:“彭总,您咋不进屋呢?”
彭德怀大声说道:“不行,绝对不能进去。”
这天夜里,彭德怀没上楼去,他就站在邓华房间门口,往窗户外面瞧。他先瞅瞅邓华的人影,又瞧瞧屋里透出的灯光,随后和景希珍一块儿离开了。
不管是邓华碰巧经过彭德怀家门口,还是彭德怀特意站在邓华家门外等候,这两位老朋友最终都没能见上面。他们只能把各自的担忧藏在心里,默默祈祷对方一切安好。
1978年,邓华听到彭老总过世的消息,立马就往北京赶。到了彭德怀的告别仪式上,邓华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鼻涕直流,说啥也不肯走,整天都待在那边。
邓华因为工作太拼命,身体撑不住,很快就生病了。彭老总的妻子浦安修知道后,马上跑到医院去看他,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是彭德怀特意为邓华准备的——一根用纸做的金香烟模型。浦安修从包里拿出一包香烟,然后拿出那根特别的纸香烟,对邓华说:
哎,说真的,彭德怀这次搞的事情,把大伙儿都给卷进来了。他心里一直挂念着你,所以那个东西他一直随身带着,就想亲手交给你,可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他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间不多了,就给你留了一封信。
邓华握着那包烟,心里又想起了彭老总早先提到的“要戒烟”。他眼眶顿时就湿润了。邓华走后,没超过三个月,他留下的唯一东西就是那包金色的烟。这两位国家功臣之间的情谊,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真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再相见,一起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
1980年7月份,邓华将军离开了我们。在他快不行的时候,他跟家里人笑着说:“我这辈子啊,能上战场打仗,真是太满足了。说实话,我特别感激邓副总理,他一直都没忘了我这个老兵。下辈子要是有机会,我还得当兵,保卫国家。我走了以后,你们别忘了替我跟邓副总理说声谢谢。”
7月30号那天,邓华将军走了。邓小平知道后,心里特别难过,他跟旁边的同事们说:“邓华这一走,咱们国家可就又少了一个厉害的将领。这对咱们国家,对咱们党,还有咱们的战士们,都是个大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