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热血新闻路

文叔逗号 2024-02-24 23:58:22
前言

文叔大学期间学的就是“新闻学”,在“新闻学”的课程里,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舶来品加点中国国情融合的元素,如《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等等,不知道现在的“新闻学”有没有什么变化。在我们的学科里,只有一门算是我们自己的就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其中毛主席的传媒历程让我看了尤为兴奋,他参与发行的媒体往往出场即王炸,如果放在今天的自媒体,那绝对也是千万的大V了,今天我们就从一个新闻科班生的视角下,来看一下毛主席和他的“自媒体”。

毛泽东和《湘江评论》

毛主席的媒体之路是在1919年54运动之后,那年他26岁,54运动让他认识到,这些抗议行动都需要被引导,组织呢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他开始认真思考,要成立一个组织,以便有效的领导长沙的爱国学生运动。

此时,新民学会的一些元老都都已经去了法国,剩下的骨干已经不多。于是呢,毛泽东决定推动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1919年5月25日,来自长沙的20多所学校的代表在毛泽东同学蔡和森家中进行集会。3天后,湖南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

新民学会成员,也是毛泽东的同学彭煌,被推举为会长。6月3日,湖南学生联合会宣布全市罢课,学生们呢还组织了自己的宣传队。除了在长沙市宣传抵制日货,还有学生专门前往农村向农民宣传抵制日货的必要性。学生呢还自行创作了不少爱国戏剧,让很多不识字的农民和工人也明白了,他们罢课的目的和正义性。

6月5日,在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倡议下,湖南呢又举行了公共组织代表的大会,决定成立一个容纳各行各业代表的全省联合组织。而毛泽东认为这还不够,他认为,宣传是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因此,毛泽东很快和他的同志们创办了《湘江评论》,这是毛泽东办的第一家个媒体。

李大钊在有关社会主义的讲解,给毛泽东内心呢留下了深刻影响,毛泽东以主编的身份在湘江评论上写下了创刊宣言。他说:“我们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不主张大扰乱行,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流血革命。”在湘江评论上,也首次发布了有关布尔什维克的短文。呼吁中国民众研究俄国经验。

《湘江评论》创刊号两千份很快就散发出去,7月底加印两千份,3天内销售一空,第2期直接卖了5千份。这个数字呢是个了不得的数字。要知道当时湖南9份日报中,只有大公报发行量可以达到两千份。也就是说,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开局就是王炸。

而毛泽东连续几期阐述的民众大联合理论呢,甚至受到了全国的瞩目。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比较温和的革命方法,他认为:“社会上所有受压迫的阶级,如农民、工人、学生、女子教师、警察、车夫等,组织自己的小联合。 ”

他相信,受压迫者组织本行本业的小联合可以构成所有的不幸者的大联合。一旦联合起来,中国民众轻易可以胜过贵族和资本家,因为民众人数是他们的好几十倍之多。

《湘江评论》被查封 毛泽东继续媒体之路

然而没多久,被李大钊盛赞的《湘江评论》这份杂志共编排了五期,但只有四期得以面世。第四期的发行日期是8月4日,印数也是5000。最后一期,也就是第五期正在排版的时候,张敬尧的士兵把印刷机没收了。杂志社也别查封了。

张敬尧当时在湖南呢比土匪还要恶劣,到处抢劫农民,洗劫公库,敲诈勒索富人。这其实呢也是当时各地军阀的一个缩影。这也已经多少让毛泽东意识到之前的民众大联合理论的不成熟,民众再怎么联合,还是干不过暴力机关。但是毛泽东呢还是没有放弃。

由于之前的突出成绩,9月初,毛泽东受邀担任《新湖南》的主编,结果4周之后,新湖南同样被停刊。依据毛泽东民众大联合的精神,如果湖南展现出一致拒绝接受一个军事寡头的统治,或许呢就可以说服北京调走张敬尧。

湖南军阀张敬尧

1912年12月,毛泽东带着湖南人的名义再次前往北京,希望北京的官员可以为湖南人民主持公道。毛泽东不但想把张敬尧拉下台,还希望实现湖南的更大权益。

连续两个报刊被封停后,毛泽东便在各大报纸投稿,阐述他的理论。毛泽东从中国国土如此辽阔,每个省的情感、利益和明智水准都大为不同。

这个前提出发,他认为湖南的地理位置和人民天性都有极大的潜力。如果他们和全国性的组织混同,他们的特殊力量将会被削弱,他们未来的进展也将会受到限制。这一理论也受到了广泛的讨论。

差不多这时张敬尧也被赶走了,但是呢,是被其他的军阀给赶走的,这让毛泽东越加怀疑自己的民众大联合理论,即通过人民的声音来迫使政府让步。

所以从毛泽东的办报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倒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当时艰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革命先驱们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中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以至于最终在鲜血的代价下,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当然之后,毛泽东的新闻之路也没有断过,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在江西瑞金诞生后,毛泽东就不断写稿,1947年解放军撤离延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以后,新华社集报纸、电台、通讯社于一身,毛泽东撰写的稿件全部由新华社播发。他爱用新华社记者名义写评论,尖锐犀利,气势磅礴,引导舆论,震慑敌人,被誉为新华社"首席记者"。

0 阅读:4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