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叔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关闭了地面网络服务之后,马斯克就提供“星链”给乌克兰用,让乌军能够彼此之间联系,还可以把战场的情况传到全世界,相当于直接废掉了俄罗斯电子战的武功。
美国公司介入战争,这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可能——就是我们如果哪天对台独发动统一行动时,“星链”也可能帮助台湾。当然台湾也看到了这一点,台湾政府也确实跟“星链”谈过,但是马斯克目前跟中国的关系密切,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目前台湾方面打算在全台设立七百多个低轨通讯卫星接收站,确保发生战争的时候,网络还能够用。台湾太空中心也在开发自制的低轨通讯卫星,计划最快在二零二五年可以首次升空。
解放军近年来的重点,一直都致力打造高度信息化的军队,在陆海空军作战的时候,能够及时分享资讯联合作战。这时候天上有多少卫星帮你看敌人在哪里,让军队能够马上联络发动攻击就非常重要。而且这个卫星还不能延迟太久,打仗的时候分秒必争。
卫星越近当然传输越快,所以在高度两千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卫星就很重要。根据CNN的报道,目前全球有约七百颗卫星,中国只占一成,但“星链”可是有超过五千颗的低轨通讯卫星。每一个卫星都有一个特定轨道,所以看起来浩瀚的太空,其实非常拥堵,尤其是近地轨道卫星,中国当前最担心的是,晚一步,太空的战略资源被占光了。
中国当前就在指控美国用自家企业的卫星塞满了特定的轨道,霸占发送电波的无线电频道,形同垄断战略资源。也正因为这样,近年来,我国非常积极的加强卫星发射能力,我们目前弄的“国网计划”,除了国营企业跟国家科学机构外,也积极鼓励民间企业加入,中国要打造自己的“星链”。
目前的计划是至少要发射1.3万颗卫星。2024到2029年要发射其中的百分之十。但说起来容易,我国却有两个难点要攻关。第一个,技术障碍,中国最大的航天国企“中国航天”自己都说,他们跟space x比起来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第二,发射能力有限。2022年中国只发射了一百八十二颗卫星,不到美国卫星部署数量的十分之一。要突破这两个困境,就需要更多的投入。于是中国就开始鼓励民营企业来帮忙,大家一起来,大力发展运载火箭。但space x最厉害的就是会回收火箭再利用,像是猎鹰九号就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带许多卫星同时升空,space x还把这个技术商业化,为多个客户提供了发射服务,射越多技术就越精进。
中国也鼓励民企开发这一块。去年四月,民营的北京天兵科技火箭也发射成功送入轨道。最让大家惊奇的就是这火箭用的燃料跟猎鹰九号一样是液体燃料,这是个很大的技术突破。不但让火箭可以载更多的东西飞行过程中也比较好控制。
天兵科技
接下来呢同样是民营的蓝箭航天,新星际荣耀公司也都成功发射了火箭。这些民营企业会投入,是因为中国开出不错的条件来鼓励。彭博社就指出,中国政府让四十多家火箭、卫星跟科技创新公司到北京附近的亦庄开公司,每家公司补助五千万人民币。
负责太空人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想要公开招标,让民间企业参与载人太空任务,但效果怎么样呢?客观来说,离space x还有点距离,space x营运长,就是说中国运载火箭的技术不够,还要学,这还只是其中一个面,其他像推进技术,安全性、可靠性等等,这点我们要承认都还有待努力。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的确都卯起劲来做。比方说北京天兵科技计划开发的火箭,一次可以携带高达六十颗卫星跟space x的猎鹰九号火箭差不多,也非常不错的成绩。
天龙三号一次可以携带30—60枚火箭
科学期刊自然就访问了二十多名中国的民营公司负责人,高等学术机构学者以及相关的政策官员。认为,要从三个方向来看:第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政府的政策够开放,对于国企民企一视同仁,不只会让私人公司参与国家重要的计划,只要能力足还能够担任计划中的重要角色。
这是也是为什么中国从2015年开始规划太空发展之后,短短七年内,私人公司就从十多家暴增三十倍到三百多家。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政府目前都站在鼓励的角色,不清楚民营太空公司的能耐,商业发射的相关政策也不够。
反观美国政府会持续修订政策或法律,让更多资源进入商业太空领域。比方说,2015年的商业航太空发射竞争力法,就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提供准则,制定产业要求,让民营企业有平等竞争及发展的环境。中国则是除了2015年的十年计划,没有什么太大的跟进。
第二个就是创新能力。这些专家都指出,因为主要的客户还是政府跟解放军,研发会以政府需求为主。在技术创新方面,只有小突破,没什么颠覆性的技术研发,倒是在成本创新很厉害,意思就是中国的企业很会省钱。这边说的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用新材料或新方法在维持品质的同时把成本降到最低。
比方说有公司用3D打印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可以省下一半的制造费用。还有公司开发客制化的卫星,按客户需求更换不同等级的零件。
第三,整体经济因素。中国的民营太空公司几乎都还没赚钱,都要靠融资,这就跟中国整体经济息息相关。中国太空监测网就指出,2019到2022的疫情期间,中国太空科技企业平均每年筹到12亿美金,但解封后,房地产暴雷,经济不如预期,2023募到的金额就6亿美元左右。
这份访谈的结论点出中国的商业太空发展跟国外企业比起来,还处于早期的阶段。但中国想要成为太空强国,这个产业的发展空间跟弹性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