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放弃收复延安的机会,掉头去打一座荒山,毛主席却连称高明

子青说历史 2025-04-19 18:12:54

前言

1947年春天,国民党军在试图全面吞并解放区未果后,调整战略。

将主力部队向陕甘宁和山东两省集结,开始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集中攻击。

延安这个中共中央十年来一直驻守的地方,突然被战争的烟云所笼罩。

蒋介石命令胡宗南带领的34个旅,共25万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军队只有6个旅,共2.6万人,兵力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

彭德怀的作战策略

毛泽东的初衷是坚守延安,不让胡宗南的军队越延河半步。他的目的是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吸引到陕北,从而为其他战场创造有利条件。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边区人烟稀少,物资供应十分困难。

他们提出了第二方案,即从其他战略区调集主力部队,从外线配合内线保卫延安,以粉碎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但是彭德怀对于这两个方案都不太满意,于是在指挥所里召集了部下们,商讨下一场战役的进军路线。

尽管他内心已有腹案,仍希望集思广益,然而会议进展中,三个出人意料的方案让他有些惊讶。

首先,有人提议重返革命圣地延安,用胜利的旗帜重新插上那里的土地。

接着,另一名战士提出向西北方向挺进,与马家军一决雌雄。

最后,还有人认为应南下关中,直接挑战胡宗南的根据地。

会议室内讨论激烈,各抒己见。

彭德怀非常冷静,并不支持这些计划。

他分析道:“马家军和胡宗南的势力依然强大,我们不能轻举妄动,直接进攻他们的老巢。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战略决战,以我们目前的实力,与敌人正面交锋是不明智的,甚至可能带来危险。”

大家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讨论逐渐转向了如何收复延安。

1947年3月,延安被胡宗南的军队攻占,当时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

蒋介石和胡宗南为此而欢欣鼓舞,蒋介石甚至亲自前往延安,得意洋洋地宣称共军不久就会被消灭。

然而,延安的得失在军事上的意义并不大,更多的是政治意义。

那是中央的标志,是凝聚全党全军的精神源泉。

彭总的真想法是,咱们应该进军延安南边,靠近宜川县的黄龙山区。

然而,在会议上,大家对彭总的看法并没有统一意见。

黄龙山区很荒凉,它位于延安和关中之间,东边和山西省相邻。

向北走不到延安城,向南也走不到关中。

大伙儿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进攻这里。

彭德怀解释道,我军擅长山地战。

黄龙山区地形崎岖,是个很好的伏击地。

如果胡宗南不来救宜川,咱们就直接拿下这里。

如果他来救,咱们就在黄龙山区设伏,打掉他一两个整编师,这样就为下一步收复延安创造了条件。

撤离延安,三战国民党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彭德怀既然有这样的计划,必然有其深层的理由。

在毛泽东粗略地询问了彭德怀的计划后,他觉得这个计划虽然可行,但也存在胡宗南可能不理会宜川,继续向陕北推进的风险。

彭德怀回应说,如果胡宗南不来支援宜川,我军就能顺利拿下这个城市,进一步扩大战果。在关中北面建立一个根据地,同时可以控制东出山西的黄河渡口。

到了那个时候,王震的第二纵队就能灵活地从左到右,彻底搅乱关中。

1947年3月18日的夜晚,枪炮声在延安城内回响,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毛泽东和周恩来含泪告别了他们生活了十年的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历程。

毛泽东离开延安后,彭德怀立刻与前方部队取得联系,商定撤退路线,并告知撤退意图和时间。

他特意指示三五八旅装扮成主力,向延安西北的安塞以北撤退,一旦诱敌北进的目的达成,便立即向青化砭方向靠拢。

3月30日左右,胡宗南带领10个旅8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乱转。

他们虽然占领了一些空城,但始终没有发现西北野战兵团的踪影,反而导致部队身心俱疲,供给困难。

5日,他们只能留下一部分部队守备,其余主力撤退到蟠龙、青化砭去休息。

这就是胡宗南第一次被人们嘲笑的“武装大游行”。

25日,三十一旅毫无防备地踏入了青化砭,没想到西北野战兵团早已设下埋伏,仅用1小时47分钟,便将2900名敌人一网打尽。

蒋介石和胡宗南还在为攻占延安的“大胜利”而欢呼,青化砭战役就像一记闷棍一样打在他们头上。

当彭德怀和毛泽东正通过电报讨论战略时,新的机会出现了。

敌军的一三五旅如同孤狼一般独自南下,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歼灭机会。

于是,他决定趁敌军尚未与整编二十九军汇合之际,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在28日那天,西北野战兵团又在羊马河地区成功将一三五旅彻底击败,这不仅是一次辉煌的胜利,更是在西北战场上创造了歼灭一个整旅的壮举。

彭德怀在3月31日和4月3日两次发出命令,要求各部队采取一种巧妙的战术,让敌人深入我们的阵地,然后再一举消灭他们。

他解释说,敌人如果过于深入,就会变得分散,这是我们进攻的好时机。

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熟悉的地形和环境,寻找敌人的弱点,然后发动猛烈的攻击。

此外,他还要求地方和民众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方做好坚壁清野的工作,把粮食藏起来,让敌人找不到食物,而我们则可以从中获益。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战胜敌人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彭德怀巧妙地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

他命令三五九旅的一支部队,并从其他旅中分别抽调出一个排,联合绥德分区的部队,向北假意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他们边打边走,还故意丢弃了一些物资,制造出主力北撤的假象,诱使敌人加速北上。

当胡宗南的主力部队以方阵的阵形向北迅速推进时,彭德怀已经做好了进攻蟠龙的准备。

5月2日,胡宗南的部队占领了绥德,而西北野战军也在这同一天对蟠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当胡宗南意识到自己被骗,急令绥德部队南返时,西北野战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且已经鸣金收兵。

战略成功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硝烟尚未消散,西野司令员彭德怀仍能听到外界国民党俘虏的呻吟声。

他签署完一份发送给毛泽东的电报,内心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彭德怀走出指挥所,看到外面打谷场上,零散地坐着一群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的国民党军俘虏,大约有两万人吧,彭总还依稀记得这个数字。

这是参谋长告诉他的,他也就记了个大概。

彭总心情实在是太激动了,没功夫记那些数字。

这一个多月以来,他的心情一直紧绷,说实话,这场战斗打得太没把握了。

解放军主力撤离延安之后,他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依靠仅有的三万人,与国民党军队的十倍之众展开了较量。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将这种优势与人民的支持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对付胡宗南集团的独特战术——“蘑菇”战术。

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高原沟壑的复杂地形,让敌人陷入我们的“迷宫”之中。

我们的小部队会像“蘑菇”一样,在敌人身边飘忽不定,让他们疲惫不堪。

同时,我们的主力部队会在暗中休整,等待时机,消灭那些孤立无援的敌人。

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还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战斗力。

经过三次战役,他们三次取得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14000多名士兵。

他们的行动成功地将国民党大将胡宗南的部队困在了原地,为整个西北战场的胜利,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正验证了毛泽东的话,他们用放弃延安的代价,换来了整个中国的解放。

结语

这场战斗,成为了西北战场最神奇的一仗。

不仅是彭总的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更是无数战士鲜血和生命的结晶。

在这场战斗中,彭总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军,为党中央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全国解放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斗的胜利,只是开始,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战斗要打。

他相信,只要他和他的部队坚持下去,胜利终将属于我们共产党。

来自:

[1] 揭秘: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何放弃延安?2016-09-27中国新闻网 李若晨

[2]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1947年"放弃"延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责任编辑:于美玉

[3] “蘑菇”战术显威 彭德怀陕北战场初战三捷 人民政协报 作者:胡哲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