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我有辆不咋地的小破车,天天开,从来没觉得有啥毛病。后来换了台稍微像样的,工作调整后只能周末遛一遛。这一对比可把我整明白了——这两种开法简直是两个世界。不是跟你扯那些教科书理论,这是实打实的12年驾龄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
发动机这事儿,真不能凑合
一台天天跑的发动机,跟一台睡了一星期的发动机,差别大得让人想不到。
记得有次我那辆周末才开的车,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死活打不着。冻得跟狗一样搓手,心想这破玩意儿该不会就这么报废了吧?后来请教了我修车的老表,他笑着给我上了一课。
"你这车啊,机油都特么在底部睡大觉呢。"他用他那油腻的手比划着,"天天开的车,机油随时在各个零件表面形成保护膜。你这一星期不开,机油全流回油底壳了,这一启动,上面的零件都是干摩擦,咔咔直响,跟用砂纸打磨似的。"
我这才恍然大悟。以前总觉得车又不是牛奶,放两天还能坏?实际上,经常开的车,油液循环充分,关键部件得到持续润滑;而一周才开一次的车,每次冷启动都是对发动机寿命的小型谋杀。这就跟人似的,天天动一动筋骨和躺床上一周才起来活动一下,哪个对身体好不言而喻。

电瓶这玩意儿,比我想象的脆弱
去年冬天有次出差,车子在地下车库放了十来天。回来一看,车钥匙按了跟没按一样,中控锁连个动静都没有。蹲在车前懵了半天,还以为是钥匙没电了。
找来救援后才知道,电瓶这玩意儿闲着也不是闲着,就算车不开,车载电子设备也在偷偷吸血。天天开的车,发电机勤快工作,电瓶电量保持得饱饱的;一周开一次的车,电瓶可能就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时间长了慢慢就亏电了。
"你这电瓶已经开始硫化了啊,兄弟。"修车师傅指着电极上的白色粉末说,"这就跟人得了动脉硬化一样,血管里面都结晶了,能不难受吗?"
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哪怕不开车,每隔三四天也要启动一下,让发电机给电瓶充个电。这事儿还真不能怕麻烦。

轮胎变形,太真实了
我那台周末车最奇葩的问题是,每次开出去头几公里总觉得车子在抖。起初还以为是悬挂系统出了毛病,花了不少冤枉钱检查。结果一次偶然机会,我注意到车子停一周后,轮胎底部是明显压扁的。
"这就跟你睡硬板床会压出印子一个道理。"老司机朋友一语点醒梦中人,"轮胎长时间承受固定点的压力,橡胶记忆了这个形状,开出去前几公里你感觉的抖动,就是轮胎在恢复原形过程中的不平衡。"
从此我每次停车,都有意识地错开上次停车的位置,让轮胎受力点不一样。天天开的车基本不会有这问题,因为轮胎受力点经常变换,不会形成"记忆变形"。

刹车系统竟然也会"偷懒"
有天开周末车,下坡踩刹车,感觉刹车踏板特别硬,制动效果还不咋样。吓得我赶紧减速靠边。
拖去4S店检查,技师说:"你这刹车盘都锈了一层,刹车片和刹车盘之间的摩擦系数已经变低了。"
我才知道,车子长时间不开,刹车盘表面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生锈,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下。天天开的车,刹车盘经常受摩擦,表面光滑锃亮;一周开一次的车,刹车盘表面可能已经悄悄长出一层薄锈,影响制动效果。
后来养成习惯,每次开车前几公里,都会轻点几下刹车,帮刹车盘"磨皮"。

油路系统也有脾气
之前有段时间油价高,我总觉得一周开一次更省油。直到有一次周末车莫名其妙熄火,还是在高速上。
经过检查,是油路系统问题。修车师傅解释:"你油箱长期不加满,里面会有空气,空气里有水蒸气。昼夜温差大的时候,这些水汽会凝结成水滴,沉到油箱底部。长此以往,不但会腐蚀油箱,水分还可能随燃油一起进入喷油嘴,甚至引起发动机抖动、熄火。"
他边说边掏出一个积碳严重的喷油嘴给我看:"这就是典型的'懒车'症状,长期短途行驶或者长时间不开,燃油燃烧不充分,喷油嘴就会变成这德行。"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让油表见底了,也尽量避免只加一点点油。

车子是要"遛"的,不是用来"晒"的
养了这么多年车,现在我最大的体会是:车和人一样,需要经常活动筋骨。那些说"车少开保养好"的观点,在我这个12年老司机看来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经常开的车,各系统都处于活跃状态,问题暴露得早,处理得及时;偶尔开的车,问题悄悄积累,一旦爆发可能是连环炸。

当然,天天开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里程增长快,保养频次高,零部件磨损累积。但从整车健康度来看,经常开的车绝对比闲置的车状态好太多了。
所以,现在家里的两台车,我都有意识地保持一周至少开两三次。就算没事,发动机也要热一热,让润滑油流一流,给电瓶充充电,让轮胎换个姿势。
我常跟朋友说,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供的。与其让它在车库里躺尸等生锈,不如经常带它出去呼吸新鲜空气。12年的驾龄,最大的感悟就是:车子不怕开,就怕放着不开。
这话搁以前,我肯定不信。现在算是让实践给教育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