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8卷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
永和六年(庚戌,公元三五零年)
原文:苻菁与张先战于渭北,擒之,三辅郡县堡壁皆降。冬,十月,苻健长驱至长安,杜洪、张琚奔司竹。
苻健成功占据长安,完成既定战略目标,下一步就是巩固既得战果,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最后争夺天下。

原文:燕王俊还蓟,留诸将守之;俊还龙城,谒陵庙。
慕容俊回到蓟城,命诸将坚守。自己返回龙城,祭奠祖宗,荣归故里。

原文:十一月,魏主闵帅骑十万攻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之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谏曰:“胡、羯皆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闵方欲抚纳群胡,大怒,诛謏及其子伯阳。
冉闵前有杀胡令,现在又想重用胡人。
韦謏劝谏,让他防微杜渐,冉闵感到自己权势受到挑战,竟然杀了韦謏。

原文:甲午,苻健入长安,以民心思晋,乃遣参军杜山伯诣建康献捷,并修好于桓温。于是秦、雍夷夏皆附之。赵凉州刺史石宁独据上邽不下,十二月,苻雄击斩之。
苻健安抚民心,收拢民心的办法—顺应民心。
他知道百姓还是心向晋朝,于是派遣杜山伯与东晋取得联系,向东晋献捷,表示顺从,并且还派人与桓温也建立联络。可见此时苻健也不知道东晋到底谁说了算,建康说了算?还是桓温说了算?搞不清楚的前提下,就都建立联系,各位佛爷都拜拜,礼多人不怪。
一番操作下来,收拢了民心。但是对于顽固派,坚决打击,毫不留情。

原文:蔡谟除司徒,三年不就职;诏书屡下,太后遣使谕意,谟终不受。于是帝临轩,遣侍中纪据、黄门郎丁纂征谟;谟陈疾笃,使主簿谢攸陈让。自旦至申,使者十馀返,而谟不至。时帝方八岁,甚倦,问左右曰:“所召人何以至今不来?临轩何时当竟?”太后以君臣俱疲,乃诏:“必不来者,宜罢朝。”中军将军殷浩奏免吏部尚书江A170官。会稽王昱令曹曰:“蔡公傲违上命,无人臣之礼。若人主卑屈于上,大义不行于下,亦不知所以为政矣。”公卿乃奏:“谟悖慢傲上,罪同不臣,请送廷尉以正刑书。”谟惧,帅子弟素服诣阙稽颡,自到廷尉待罪。殷浩欲加谟大辟。会徐州刺史荀羡入朝,浩以问羡,羡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举。”浩乃止。下诏免谟为庶人。
蔡谟为什么辞职的态度如此坚决?
面对东晋这潭浑水,他实在是不想进去搅和,免得最后丢了性命。
诏书不听。太后派使者亲自拜访,也不管用。皇帝当庭派人召他,还是不就征。最后蔡谟也实在找不到别的理由了,只能说自己病了。使者十余次往返,蔡谟终究不答应。小皇帝耐不住了,召个人怎么这么麻烦?!太后也不耐烦,既然不来,那就散朝不等了。
如此一搞,实在是丢面子,得找补回来。怎么找补?

殷浩,高手出招了:这是吏部的事,应该免了礼部尚书的官!
公卿们说:诏书召蔡谟不来,这是不服从管理,有不臣之心,该杀!
蔡谟害怕了,应征可能以后会掉脑袋,不应征现在就会掉脑袋,这笔账很好算。于是马上让家人抬着他到朝堂请罪。
殷浩本想杀了蔡谟。
正赶上此时殷羡回朝,于是咨询殷羡的意见。
殷羡说:如此一折腾,估计蔡谟也害怕了。以后还有用得着他的时候,还是留着吧。
于是下诏免了蔡谟的官职,废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