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是那位伟人身边四大得力助手之一,而且他是服务时间最长、职位最高的秘书。到了1969年,陈伯达成功进入了中央常委的行列,位置紧跟在周总理后面,是第四号人物。
说起来,陈伯达这一辈子,真是挺让人感慨的,他的经历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冲上云霄,一会儿又跌入谷底。
陈伯达呢,他原本是伟人的得力助手,秘书一枚,被委以重任。按理说,他处理事务应该公平公正,不带任何偏见。
1967年的时候,陈伯达选择站队到了江青那边。不过呢,在某些具体的事情上,他又跟江青他们几个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就因为这,江青和康生开始对他心生不满,甚至记恨上了他。
在九大召开之前,江青和康生打算对陈伯达采取点行动。陈伯达那会儿心里头慌得很,就在这时,叶群悄悄找上他,给了他点鼓励,还向他示了好。
到了这个时候,陈伯达心里挺受触动的,他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换个队伍,站到了林彪那边。
会议一完事儿,陈伯达就被通知要去接受单独调查,打那以后,他就再没在公众面前露过面。
因此,从某个角度看,陈伯达算是林彪集团里头,头一个被单独调查的人。
到了1980年快结束的时候,陈伯达因为两起案件的公开审判,又一次上了新闻。大家这才惊讶地知道,他居然还活着呢!
这次公开审判通过电视实时播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过程透明公正,直接让大伙看到审判的全部内容。
1981年1月份,公开审判搞定后,特别法庭就宣布了判决,说陈伯达得在牢里待上18年。
另外,法院为了做到公正,是从1970年10月18日开始计算他的牢期的。这么一来,陈伯达还得在牢里待上差不多8年时间。
陈伯达是在1904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到他那时候,已经是个77岁高龄的老人家了。因为年纪大,身体也不太好,有很多毛病。所以相关部门出于人道考虑,在陈伯达进去服刑仅仅半年后,就同意他出去看病养身体了。
陈伯达因为身体原因获准在外就医,他被安排住进了北京东郊一个新盖的楼房,住在最顶层的三室一厅。选在顶层,主要是想让他少受点外界的打扰,毕竟他以前名气可不小。
另外,因为陈伯达年岁已高,一个人生活不太利索,组织上就安排把他的儿子陈晓农从石家庄弄回北京,跟陈伯达一起住,好有个照应。
陈伯达这辈子总共娶了三位老婆,她们分别是诸有仁、余文菲和刘淑宴。这三位夫人都给他生了儿子。但遗憾的是,陈伯达和她们最后都离了婚。
陈晓农是陈伯达和第二任老婆余文菲的孩子,他是陈伯达的第二个儿子。他本来名字叫陈小农,但后来觉得这个名字不太顺耳,所以在重新登记户口时,就把名字改成了陈晓农。
陈晓农在石家庄的职位,就是工厂里头一名平平常常的劳动者。这其实是陈伯达特地给儿子找的,他就是不希望儿子太过张扬。
陈伯达把儿子放到石家庄,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来,石家庄有他以前的老朋友,能有个照应。二来,陈晓农的妈妈余文菲也在这儿上班,两个人在一起,互相也能帮衬上。
1979年,陈晓农跟石家庄的一个姑娘张兰华结婚了,两人生了个儿子。
陈伯达获准外出就医后,单位打算派陈晓农去照顾他。陈晓农先去问了在干休所静养的妈妈,妈妈点头答应了。
后来,陈晓农带着老婆和孩子搬到了北京,开始负责照顾老爸的日常生活。
这时候,77岁的陈伯达并未显得老态龙钟,反而精神矍铄。他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读书和写作上。各大报纸他一期不落,而且还总让儿子给他买各种各样的书,好让他在写作时有个参考。
那时候,相关部门特别关照陈伯达,每个月固定给他一百块钱生活费,还确保他有足够的粮食和食用油。而陈伯达呢,他把这些生活费大多都花在买书上了。
所以,当相关部门有一次问他有啥需要帮忙的时候,他就说能不能给点儿买水果的钱。这个要求挺实在的,上面的人很快就答应了。
之后,胡耀邦同志感觉陈伯达在理论方面还挺有两把刷子,就吩咐他根据一些资料再写点研究报道。陈伯达一听,非常高兴地就点头应允了。从那以后,他写了好几篇文章,给上面的领导看。
1988年10月份,陈伯达终于服完刑了,重新获得了自由。上头特意安排了一位公安部副部长,专门给他搞了个释放的仪式。
陈伯达那时候因为前列腺肥大正在医院躺着呢,所以获释的仪式就直接在医院办了。他认认真真地听着宣布他获释的消息,心里头一下子就舒坦了不少。
说起来,陈伯达之所以能步步高升,全靠伟人的看重。
起初,陈伯达在党内并不起眼,没啥名气。抗战刚开始那会儿,他在延安的陕北公学当老师,给学员们讲解理论知识。
但陈伯达是福建人,讲课时用的闽南语让学生们一头雾水。因此,多数情况下,他只能把讲课内容写到黑板上,这样一来,讲课就变成了写板书了。
所以,陈伯达在刚开始那会儿,并没有被组织委以重任。
直到有一天,那位大人物去了一趟理论交流会。在那会上,正反两方的人争得热火朝天,这时陈伯达站了出来,把两边说的关键内容给简单梳理了一遍。
陈伯达讲完以后,伟人感觉他这种从矛盾对立中找平衡的思考方式很特别,心里头有种碰到知音的味儿。
会议结束后,伟人便叫上陈伯达,说晚上一起吃饭。饭桌上,总共四个人,有伟人、陈伯达,还有一个美国记者和翻译。
伟人乐呵呵地对陈伯达讲:“今天这餐饭,顺便也叫上你,还有那位美国朋友,一起来吃吧。”
吃饭时聊天,伟人发现陈伯达对先秦那段历史挺有见解,心里头一乐,就又跟他多聊了几句关于这事儿。
大家都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对文学和历史都特别在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深刻。所以,当他遇到陈伯达,发现对方也对历史了如指掌时,就特别欣赏他,觉得陈伯达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那位大人物提出建议,让陈伯达在延安定期开办哲学课。每当陈伯达开讲,大人物只要有空就会到场,这样一来,也引得不少人跟着一起去听陈伯达的课了。
陈伯达的名气日渐增大,慢慢变成了理论界的佼佼者。
1939年那会儿,陈伯达就开始给那位伟人当秘书了,一直干到1970年,前前后后加起来有31个年头呢。
1948年的时候,中央的机关部门搬到了河北阜新县城南面的庄子。国军那边得到消息,立马就派飞机来轰炸。
陈伯达一听到天上飞机轰隆隆地响,立马撒腿就往伟人那儿跑,拽着他就往院子外面快步走。
他们没跑多远,院子里就“轰”地一声,被炸弹给炸了。
因此,从某个角度看,陈伯达这回可是立了大功,确保了那位伟人的安危。他这么做了之后,没想到后来这事儿还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救了他一命。
1971年9月份,林彪出事后,陈伯达很快就被送到了秦城监狱里头看管起来。
但是,当他正准备迈进那间囚室时,心里猛地一紧,害怕了起来,他高声喊道:“我在阜新那可是干了件大善事,你们可以去问问毛主席,我说的都是真的。”
这话传到了那位大人物那儿,他想了想以前的事情,觉得陈伯达以前还是有不少贡献的。于是,他特别吩咐手下,要对被关起来的陈伯达好一些。
1989年,85岁的陈伯达因为心脏病发作去世了。他走后,组织上为了保持低调,就用了个假名“陈健相”,悄悄地把他送到了八宝山去火化。
陈伯达火化完之后,他的骨灰头些日子被安置在了老山骨灰堂那里。
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2月份,陈晓农和张兰华夫妻俩带着陈伯达的骨灰回了老家,把骨灰安置在了惠安岭头村自家的老宅子里。
父亲走后,陈晓农常常会想起他。他觉得吧,老爸以前虽然挺有名望的,但说到底,也就是个平平常常的人。
另外,陈晓农心里头觉得,他老爹骨子里头其实是个有点胆小的读书人,自己也没什么大主意。
陈伯达活着的时候,老爱说自己是“平平常常的老百姓”,说话特别谦虚,结果这让康生心里头不太痛快。
说实话,陈伯达在当伟人的秘书那会儿,确实干过几件漂亮事儿。但可惜啊,后来他走偏了道儿,犯下了错。好在组织上宽宏大量,本着帮人改过的原则,对晚年的陈伯达照顾有加,让他能在最后几年跟家人待一块儿,享享天伦之乐。
过去的事情就像一阵风,说来说去,他最后还是走了,啥都跟着风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