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的陈昌浩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一到火车站,他就瞧见了刘少奇带着党中央的代表,还有以前的战友们在那儿等他。看着这一切,他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原来,国家一直记着他呢。可他自己呢,心里头对祖国、对老战友、对家里的妻儿,都觉得特别对不住。
没过多久,上面就让陈昌浩去当中央编译局的副局长了,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了十多年。
回国后,陈昌浩变得特别低调,这让那些了解他过去的人都挺吃惊。想当年,他在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那可是党政军的三大核心人物之一,还做过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呢。在那些红四方面军的战士眼里,他简直就是军中的传奇人物。
陈昌浩回国后变得挺低调,不怎么出风头,但他的妻子却一路做到了副部长的高位。而他儿子,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受到无数人的尊敬。
【曾经的陈昌浩】
陈昌浩17岁那年,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在学校里,他加入了共青团,还热心参加共产党搞的各种爱国活动。
1927年9月份,二十一岁的陈昌浩得到了党组织的看重,被选去苏联深造。那时候,他还算挺年轻的,前途一片光明。在准备出国的时候,他老婆已经怀上了孩子,但他还是下定决心告别了怀孕的妻子和大儿子,一个人去了苏联继续学习。
过了三年,陈昌浩完成学业回到了祖国。因为他长得帅气,学习又好,组织就安排他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红四方面军一成立,二十五岁的陈昌浩就被选为了政委,那时候,他成了这支红军主要队伍里年纪最小的领头人。
陈昌浩虽然是个大官,但他老爱往前线冲。有那么一回,他独自一人,坐着一个投降过来的国军飞行员开的飞机,直接飞到敌人头顶上,扔下手榴弹,还撒下一堆宣传共产主义的单子。
飞机这招真是把敌人耍得团团转。当那些敌人还傻乎乎地盼着飞机能扔下补给时,一捆捆手榴弹已经嗖嗖地飞到他们中间,冒着烟就炸了。紧接着,就是一片惨叫声和骂娘声,敌军阵地立马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这次成功让陈昌浩声名鹊起,在红四方面军里赢得了广泛赞誉。特别是战士们,对这位年轻有为、英勇无畏的首长佩服得五体投地,简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和英雄。
1932年,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对抗“围剿”没打赢,陈昌浩、徐向前他们带着红四方面军,没办法只能从根据地撤走,往西边跑。一路上,反动派围追堵截,他们硬是一次次冲了出来,走了三个多月,吃了不少苦头,总算是到了川北。一到那儿,他们就开始忙着建新的根据地。
有了“三驾马车”的领头,红四方面军很快蓬勃发展,新的地盘也迅速扩张并站稳脚跟。这时候,陈昌浩已经坐上了红四方面军总政委的位置。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他还被提拔为中央候补委员,那时候,他才二十八岁。
陈昌浩原本仕途光明,一帆风顺,但1937年西路军的惨痛失败却让他这条路突然中断。他历经重重困难,好不容易回到延安,便立刻诚恳地向中央做了自我批评,主动揽下了西路军战败的责任。就因为这样,他被撤销了所有职务。
后来,陈昌浩没了官位,身体还老出问题,他就跟组织说,想去苏联看病。
组织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还答应他可以带上儿子陈祖涛一同前往苏联。可谁也没料到,这一走,陈昌浩就是十多年的光景。他错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大事,一直到1952年,得到中央的批准后,他才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回国后默默无闻的陈昌浩】
1952年春天,那列从莫斯科一路开过来的火车,慢慢在北京火车站停了下来。这时候,头发已经全白的陈昌浩,硬憋着心里的那股子激动劲儿,赶紧从火车上迈了下来。
刚下车,陈昌浩一眼就看到刘少奇副主席等领导站在那儿等他,他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人会来接他。他高兴得赶紧往刘副主席他们那边走,刘副主席也赶紧迎了上来,紧紧握住他的手,热乎乎地说:“昌浩同志,欢迎回来啊!”这话一出,陈昌浩眼眶立马就湿了。
听说陈昌浩回来了,好多当年一起经历过风雨的老战友都盼着能见见他,跟他叙叙旧。陈昌浩的老伙伴徐向前打算站出来,张罗这么一场难得的聚会,好好给远道归国的陈昌浩接接风。
徐向前决定在自己家里搞个小聚会,把在京工作的几十位原红四方面军的老兄弟都请了过来。陈昌浩一到场,瞅见那些久违的老战友,特别是瞧见了前妻张琴秋,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尴尬、关心,还有满满的愧疚,全都写在了脸上。他赶紧上前,一把攥住张琴秋的手,声音都有点儿颤了:“琴秋,我这些年真是对不住你,让你吃了不少苦头。”
当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声音也颤抖了,她讲道:“你平安回来真是太好了,以前的事也不能全算在你头上。瞅瞅,这些老伙伴们都来看你了,大家都特别挂念你。”
陈昌浩拿起酒杯,跟面前的这些老战友们逐个碰杯,诚恳地为他们当年在西路军那场惨仗中受的苦道歉。他坦白地告诉这些曾经的老部下、老兄弟,自己当年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而这些老战友们,一个个都表现得非常宽容,他们安慰陈昌浩说:“老领导,那都是时局的问题,不能全怪您一个人。现在您回来了,就别再放心不下了。”
1953年的时候,上头让陈昌浩去中央编译局做了副局长。这个位置跟他之前在红四方面军的高位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且还不让他再管军队的事儿了。想想他的老搭档徐向前,那时候都已经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了,还有王树声、刘华清这些老部下,也都在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有头有脸的。
不过,陈昌浩很坦然地接受了组织给他的新任务,并且在这个岗位上认认真真工作了十多年。
那时候,他以前的好多老同事都戴上了军衔,有的甚至成了大将、上将,特别是他的老朋友徐向前,更是被尊为了元帅。可陈昌浩呢,他一点也没觉得眼红或者抱怨。他真心实意地跟老战友们讲:“党还没忘了我,给我找了个安稳的活儿干,能让我给国家出点力,我心里头就已经很高兴了。”
可是,一向低调不张扬的陈昌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却因为过去的经历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到了1967年7月30日晚上,他选择了服用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才61岁。
陈昌浩走了快十三年,中央后来给他办了个追悼会。这次追悼会是由他的老朋友,徐向前元帅来主持的。一直到1984年,陈昌浩的名声才算是正式给正名了。
得说一下,陈昌浩回国以后,他以前那种风光劲儿就没了,慢慢也就不被人了。但他儿子陈祖涛,后来可是出息了,成了个大人物,受到好多人的尊敬。
【陈昌浩之子-汽车专家陈祖涛】
陈祖涛是陈昌浩和他头一个老婆生的第二个儿子,1928年在湖北呱呱坠地。那时候打仗打得凶,他一直到九岁那年,才头一回见到亲爹陈昌浩,这才晓得他爹是个红军的大官儿。
1939年8月份,周总理的右臂受了重伤,情况挺严重。因为当时国内医疗条件不够好,得去苏联治疗。同时,周总理的父亲陈昌浩也因为胃病很厉害,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他就向中央提出想去苏联看病,还想带着儿子陈祖涛一起去。中央认真想了想,最后答应了陈昌浩的请求,让他带着儿子和周总理一块去苏联。
到了苏联,陈祖涛就跟其他领导人的小孩一样,被安排进了莫尼诺的国际儿童院。
在儿童福利院,不管是学习还是日常交流,都得用俄文。陈祖涛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语言不通,他压根儿不懂俄文。不过还好,他在这儿又见到了刘允斌和刘爱琴,这让他高兴坏了。
有了老朋友刘允斌的陪伴,陈祖涛没多久就习惯了儿童院的日子。他俩不光一块儿上俄文补习班,还逮着空儿就拼命练俄文发音。努力没有白费,他俩很快就掌握了俄语,可以转入正规学校学习了。
陈祖涛十八岁那年,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好,成功考上了莫斯科的鲍曼高等技术学院,他选的是机械系。但有个问题,机械系里有些专业是不让外国人念的,虽然陈祖涛那时候已经是苏联国籍了,但他还是没法报那些专业。没办法,陈祖涛只能换个方向,去学了机床与工具专业。
学院里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但陈祖涛总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学的东西也不够多。他抓住所有能抓住的时间来学习,图书馆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专心致志看书的模样。
从大三那年起,学校就规定学生每年得出去实习至少一个月。陈祖涛对汽车特别着迷,所以他抓住实习的机会,跑到苏联的好几家汽车厂去深造。他在那里亲眼看了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对整个流程都了如指掌。更巧的是,1950年他还当上了中国代表团的翻译,参与了苏联帮我们建汽车制造厂的谈判。
1951年的时候,陈祖涛心里头那个急啊,就想赶紧回国参与建设。他一合计,干脆决定先把学业给结了,麻溜儿地回国,好给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回国后,陈祖涛有幸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了解了他的志向和专业背景后,立刻决定让他参与筹备苏联援助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项目。为此,陈祖涛再次前往苏联,进行建厂实习,这一走,又是漫长的四年时间。
陈祖涛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之旅,回到了长春老家。他并没有仗着自己在苏联的那段学习和工作经历,吵着要个大官当当,反而主动提出要从最底层干起,专挑那些最难啃的骨头。于是,上面就让陈祖涛去发动机车间,做了副主任。
忙了整整三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终于能开始生产汽车了。
陈祖涛一手参与了从选地到建成,一汽的整个起步过程,他完全称得上是一汽的头号员工。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二汽的创办工作,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陈祖涛,作为陈昌浩的儿子,他其实并没有从老爸当年的风光日子里捞到什么好处。但这家伙,从来没抱怨过半句,也没怨恨过谁。他就是一股子倔劲儿,靠着自己的打拼和执着,给国家出了不少大力气,干出了大名堂,现在可是大家都尊敬的大人物。
2022年8月22日,94岁的陈祖涛老先生离开了我们,他为中国的汽车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这位让人尊敬的老人家在走之前说了,后事一切简简单单就好,不搞什么告别仪式或者悼念活动。像他这样做了大贡献的人,还能这么低调,真是让人从心底里佩服,也特别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