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这家伙,在汉朝末年那真是个让人摸不透的角色。一开始,他投靠了刚打入东郡的曹操,还帮曹操不少忙,让他顺利坐上了兖州的老大位置。可没过多久,曹操为了给老爹报仇去攻打徐州时,这家伙又开始搞事了。他暗中使绊子,把吕布引进了兖州,还拉拢了陈留太守张邈他们一起站边吕布。这一搞,曹操的后方直接乱了套,差点就剩仨县城的地盘了,局势那叫一个紧张。这种先帮人上位,再一脚踹下去的手段,真让人好奇他到底怎么想的。
不少人对着陈宫对曹操那会儿好那会儿坏的态度,琢磨来分析去,好像挺有道理,结果都是瞎忙活。有的人觉得,曹操露出“表面是汉朝大臣,其实是篡汉的奸贼”的真面目,陈宫是个忠心耿耿、爱国爱民的好汉,所以铁了心跟曹操对着干。还有的说,是因为故事里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陈宫觉得曹操是个不忠不义的人。再有的讲,曹操打徐州时杀得太狠,陈宫看不惯曹操的残忍,出于义气才反曹……不过,大伙儿要是好好琢磨琢磨,就能发现这些说法,全都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陈宫为啥会反曹呢?这背后的事儿,得说说那个时代的社会规矩和行事逻辑。要是不明白那些深层次的东西,就很难搞懂陈宫的做法。为啥他会在曹操刚开始混的时候帮他,等曹操厉害了却又反他呢?甚至到最后被抓了,他也不愿意低头服软。
【陈宫的生平简介】
陈宫,人称公台,老家在东郡东武阳,就是现在的山东莘县,出身于当地的读书人家庭。据说他性格刚强,脑子灵光,年轻时就跟好多有名的文人学士打得火热。这其实也挺好理解的,说白了就是读书人圈子的水平和文化的一种表现。在这个圈子里的人,多少都有点真本事,而且他们还老爱凑一块儿,搞些诗文聚会啥的。
陈宫在历史大舞台上亮相是在192年,那会儿是初平三年。曹操在那时接了个大任务,带着他哥哥本初的重托,跑到东郡去当太守。刚到东郡的曹操,选了个东武阳的地方扎营。为了赶紧把局面稳住,他得赶紧跟当地的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们拉关系、套近乎。毕竟,那时候东汉的规矩就是,地方领导得跟当地的大家族们联手,这样才能一起把事儿办好。就这样,陈宫也成了曹操的手下。
没多久,兖州的大佬刺史刘岱就跟青州黄巾军干架时挂了,兖州这下子就没了老大。这时候,刚加入咱们这边的地方大户陈宫站了出来,跟曹操讲:“兖州这块大肥肉,现在没人要了,这可是您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啊。您得赶紧动手,把兖州抢到手,这样您才有资格争天下。我可是兖州本地人,这边的情况和人脉我都门儿清,您可以派我去当说客,我尽量说服他们,让您当上新的兖州刺史。”
陈宫说道:“现在咱们这州里没了头儿,朝廷的命令也到不了这儿。我打算去跟州里的人们说说,让您赶紧来接管这里,有了资源,咱就能招兵买马,争霸天下。这可是成就霸业的大好机会啊!”
瞧瞧,那些地方的大家族,他们背后的人脉网可真大,轻轻松松就能扯上一个州的关系网,对那边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这么说吧,你们现在应该明白“跟国内那些有名望的人都有交情”这话的分量了吧?
曹操碰到这种大好事,当然不会拒绝。在陈宫的一番劝说,还有济北相鲍信这些大佬的帮忙下,他顺利地当上了严州刺史这个新职位,一跃成为当时有名的地方大佬之一。
不过,这世上没有白来的爱,也没有白来的恨,曹操不可能轻轻松松就拿下兖州这块大宝地。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也没几个人是真心实意做慈善的,送东西、帮忙啥的,大多都是为了得到点什么好处。兖州那帮人支持曹操上位,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要曹操帮他们搞定那越来越猖獗的青州黄巾军。这事儿跟武侠小说里头,老掌门让人害了,谁能给他报仇,谁就能当上新掌门,挺像的。
曹操一当上大官,就急着想干出点成绩,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打了大半年,那青州黄巾军人数众多,根本撼动不了。他还差点因此把自己的命给搭上,好在有个特别出色的手下鲍信,不顾一切地救了他,这才让他逃过一劫。说来也巧,曹操之前在兖州搞过“济南废除迷信”的好事,没想到这回竟然帮了他大忙,青州黄巾军居然全都投靠了他。这样一来,曹操总算是稳稳地坐上了兖州老大的位置。
曹操的青州兵是怎么来的呢?他当时接收了投降的士兵三十多万,还有男女老少加起来一百多口人。他从这些人里面挑了些厉害的,就把他们叫做青州兵。
不过,啥事儿都有好有坏,曹操也躲不过福祸相伴的道理。他收拢了那差不多30万的青州黄巾军,结果兖州的士族大佬们,像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张超,还有从事中郎许汜、王楷这些人,就瞅准机会反了他。为啥会这样,后面我再细说。
194年,就是曹操掌控东郡差不多两年后,他觉得自己实力爆棚,就借着给老爸报仇的由头,去攻打徐州的老大陶谦了。那时候,曹操让荀彧和程昱在甄城看着家,而陈宫呢,他带着兵守着曹操的老窝东郡。从这能看出,那时候曹操对陈宫那是相当看重和信任。
不过,就在曹操忙着跟陶谦在前线打得不可开交那会儿,陈宫和张邈冷不丁地反了,他们还把吕布给请进了兖州当老大。眨眼间,兖州大部分地区都沦陷了,就剩下甄城、东阿、范城这三个小县城还在死撑,帮着曹操守住地盘。
历史上说,陈宫带着他的人马往东去,迎接吕布来当兖州牧,并且占领了濮阳。大部分地方都响应了,不过甄城、东阿和范县这几个地方,还是坚持站在太祖那一边。
曹操因为后院出了乱子,没办法只能掉头回去救火。吕布那边养精蓄锐,等着他呢,所以打起来特别费劲,曹操的军队吃了不少亏,两边就这么僵持了一百多天。更糟糕的是,那年天干地旱,虫害严重,粮食收成极少,兖州的百姓过得那叫一个惨,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后来经过一系列激烈的争斗,曹操终于打败了吕布。简单来说,曹操能转败为胜,并不是因为他突然变得多强,而是要多亏他背后的谋士荀彧。荀彧帮曹操守住了三个重要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在战术上和曹操的主力部队互相配合,而且荀彧还是个治国高手,把经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给曹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粮。反观吕布那边,因为遇到大旱、虫灾,粮食收成不好,老百姓都没饭吃了,他哪里还能保证军队的供给呢?不败才怪。张邈后来想去找袁术帮忙,结果半路上就被杀了。他到底想求啥?不就是兵马和粮草嘛。
吕布打了败仗后,张邈被自个儿的人给干掉了,陈宫呢,就带着吕布急匆匆地去找刘备了。这时候的刘备,也是刚从公孙瓒那儿跑到徐州没多久,实力跟曹操、袁绍那些大诸侯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吕布和陈宫这次投奔刘备,简直就是慌不择路,先找个靠山稳住再说,至于以后怎么办,再慢慢想办法呗。
之后,听了陈宫的点子,吕布瞅准刘备去打袁术的空档,来了个偷梁换柱,带着兵马就把徐州给占了。他这么一搞,刘备急匆匆回来也没辙,只能被挤兑到那个巴掌大的小沛去了。
吕布就这样占据了徐州,他在曹操、袁术、刘备这些大势力之间来回周旋,硬是挺到了198年的建安三年。
建安三年那会儿,吕布又跟那个被人说成“墓里干尸”的袁术联手了,他们一块儿打下了刘备最后待的小沛地方,还把曹操派去帮忙的夏侯惇给打败了。这样一来,曹操没办法,只好自己带着大军去打吕布。
现在曹老板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简直就像武功达到了巅峰,吕布明显已经打不过他了。到了建安三年的冬天,吕布的老巢下邳就被曹操的大军团团包围了。
吕布吓得不行,想直接投降算了,可陈宫却死活不同意,非要跟他唱反调。陈宫出了个主意,说让吕布带兵在城外驻扎,和下邳城互相照应,一起对抗敌人。但吕布这人吧,干啥都瞻前顾后,他怕陈宫耍心眼,就没听他的。结果呢,下邳城里人心惶惶,吕布的手下侯成、魏续、宋宪直接反了,绑了吕布投降了曹操。
下邳城被攻破后,吕布就因刘备说的那句“您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场了吗”而丢了命。其实呢,陈宫本来有机会活下去,因为曹操心里过意不去,还试着劝陈宫再次投降。但陈宫看起来心意已决,就是要以死明志,曹操见状也就成全了他,不过后来他一直对陈宫的家人很好。
来听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打发打发时间。话说陈宫被抓后,找了个自我了断的理由,说是“做臣子不尽忠,做儿子不孝顺,死是应该的”。曹操呢,惜才得很,就拿他家里人来说情,“那你老妈咋办呢?”“你老婆孩子又咋办?”可陈宫铁了心要寻死,又把问题扔回给曹操,说:“讲孝道治天下的人,哪能杀人家老妈?讲仁义治天下的人,哪能杀人家妻儿?”这么一来二去的,曹操最后才狠下心,把陈宫给处决了。
以上就是陈宫匆匆一生的故事,他的生活中心就是站在袁绍那边反抗曹操。这事儿乍一看挺不合逻辑,因为吕布在名气、本事、力量,还有地位上,哪都比不上曹操。陈宫这人挺精明,为啥他要选吕布,跟曹操对着干呢?再说了,他之前可是曹操的手下,曹操还挺看重他!
想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接着看下面的分析吧!
【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很多人觉得陈宫背叛曹操,就是因为他们俩的理想和感情慢慢不合了,但这看法其实挺片面、挺浅的。陈宫来自士族家庭,他们一直说要帮汉朝恢复元气。难道就因为曹操突然去打徐州的陶谦,他们就觉得曹操成了不能忍的敌对势力?那他选的吕布,难道就是个真心想帮汉朝的好汉?
真相这玩意儿总是藏得深深的,不过呢,它总会留下点线索。说到陈宫背叛曹操这事儿,有两个关键点,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一个就是陈宫啥时候动的背叛念头;另一个嘛,他找了哪些帮手一起干。
陈宫变心的时候,正好是曹操搞定青州黄巾军没多久。他之前刚投靠曹操那会儿,可积极了,四处帮曹操拉关系,让曹操轻轻松松就拿下了兖州。而曹操呢,也没忙别的,就是把青州黄巾军和他们家属都给收编了。陈宫这态度变得也太快了,让人不得不琢磨,他背叛曹操,是不是跟收编青州黄巾军这事儿有关系。
陈宫找来的帮手是陈留那地方的太守张邈他们一伙。张邈跟曹操那可是老交情了。记得曹操刚开始起兵反抗董卓那会儿,因为没正规身份,打不出名头,就是靠着张邈的名头才站得住脚。曹操单枪匹马跑到荥阳去跟董卓拼命,其他那些诸侯都不管不顾,只有鲍信和张邈伸了把手帮曹操。曹操拿下兖州的时候,张邈也是出了不少力。曹操对张邈也一直挺尊敬的,有一次张邈得罪了袁绍,袁绍让曹操杀张邈,曹操直接说“张邈是我哥们儿,他的事儿我得担着”,没给袁绍面子。曹操要去打陶谦之前,还跟家里人说,要是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就去投靠张邈。像张邈这么好的哥们儿都被陈宫给拉过去了,看来曹操肯定是做了啥让陈宫、张邈他们没法接受的事儿。
那么,咱们说说曹操收了那100多万青州黄巾军后,他干了些啥,让兖州的陈宫、张邈这些大佬们火冒三丈,实在看不下去了呢?
以前啊,青州那帮黄巾军,看曹操在济南那时候,敢站出来反对乱搞祭祀、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心里头其实挺瞧得上他的。后来,曹操打仗不顺,黄巾军那边就主动写了封信过来,意思是他们里头不少人觉得曹操这人不错,劝曹操别再一根筋地跟着那个快不行的大汉朝了。他们说,大家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何不找个更好的出路呢。
这封信给曹操指了条明路,让他想到怎么收服青州黄巾军。大家何必拼个你死我活呢?和和气气共处不是更好吗?所以他就“多次表明投降的途径”,说白了就是开始谈和了。都是出来混的,没必要互相残杀,你们有啥条件尽管说,咱们完全能合成一股力量。
大伙儿猜猜,青州黄巾军会开啥条件呢?他们得在啥情况下才乐意扔掉武器啊?说实话,他们四处闹腾,那就是条没法回头的小路,正常情况下,想转身都难。因此,有的伙伴觉得,就因为曹操以前在济南当过一段时间的清官,就能让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和一百多万家人服服帖帖,这想法可真是天真了。
在真实的历史里,战俘和他们的家人可一直都是个大难题。这里面至少有三个重点得好好琢磨:第一,你有没有能力养活他们;第二,你能不能管住他们,别让他们闹事;第三,你有没有地方妥善安置他们。要不然,就算你把敌人收降了,那也是白费劲,说不定哪天你家后院就起火了。想想看,白起为啥把40万赵军降兵给活埋了?还不是因为秦国自己也打残了,根本没法安置这40万人!还有项羽,为啥要把秦朝20万降兵给坑了?还不是因为项羽没地方安排他们,这些人很容易就被逼急了去闹事。
这些青州黄巾军,原本就是一帮没了活路的难民。想让他们交出武器也行,但你得保证他们日后有饭吃、有地方住,还得让他们觉得安全,活得有面子。
曹操那时候具不具备那个条件?其实还真有。一来,兖州那边的好多大佬都不在了,腾出好大一片地方,这就等于曹操手上多了好多没用的地。二来,曹操一直想找个法子不受那些士族的控制,可就是缺一支真正听话的自己人队伍,青州黄巾军一投降,这不就正好补上空缺了嘛。三来,曹操那时候名气和实力都在一点点往上涨,青州黄巾军一看,觉得跟着曹老大说不定能给他们带来安稳日子。
因此,曹操搞定青州黄巾军的高招,说白了就是后来“屯田制”的前身。他让黄巾军一边打仗一边种地,还让他们家人安顿下来,子孙后代都能继承青州军的身份,这种做法跟明朝的“军户制”有点像。
这种规矩以后咱再细说,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出大贪官,尤其是在军队里,可能会让军队变得没人管。但话说回来,要是世道乱了,这种让军民一起干的办法还挺有用的。毕竟老百姓那时候也没法正常干活了,去当兵吧,既能拿点军饷,还能分点种地的收入,那当然愿意去了。这样一来,参军的老百姓多了,流浪的土匪就少了,社会也就不那么乱了。
但曹操收服青州黄巾军靠的并非之后声名远扬的“屯田制”。实际上,屯田制的税收分配挺狠,差不多是军队拿六成,百姓得四成。这种明显偏向官方的税收方式,对当时已经占有一定优势的黄巾军来说,没啥大吸引力。
从青州兵后来的好日子来看,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时,给的条件应该挺诱人:分了地给他们,税收也减了不少,还提升了青州兵的地位,他们家里人也能享受税收优惠。更关键的是,曹操直接管他们,还让他们能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一来,大家既能马上尝到甜头,以后的日子也有保障了。特别是直接归曹操管和能世袭这点,黄巾军之前可是跟朝廷对着干的,如果不是曹操亲自管,他们可能随时都会被朝廷打压。如果不能世袭,那青州兵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但实力却会被大大稀释,到时候他们就保护不了自己的利益了。
看上去是不是都挺美满的?曹操和黄巾军都捞到好处了?曹操这回是稳坐钓鱼台了吧?各位,先别急着乐呵,你以为曹操光靠手里那点富余的东西,就能白捡一支30万铁了心跟他混的精英大军?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这时候,曹操刚接手兖州,他手头上有了不少地盘和资源,这些都是刘岱、鲍信他们那些死去的头头留下的。但这些地盘就真成了曹操一个人的了吗?还是说,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让曹操去随意摆布呢?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兖州当地的那些大佬们,他们能没点自己的小九九?这肯定不可能。当初我们让你曹操来兖州,是指望你能帮我们摆平青州黄巾军的。结果呢,你一来二去的,竟然跟青州黄巾军混到一块去了。更关键的是,你还拿我们兖州的地盘去养那些跟我们作对的黄巾军!你这是在搞啥名堂?这不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吗?
曹操把青州黄巾军整合后,兖州当地的大家族们就开始对曹操有了不少意见。比如兖州陈留的大名士边让,他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才,不买曹操的账,说了不少冲话”而丢了命。这话听起来像是边让骄傲自大,但实际上,边让是个备受尊敬的大家族头头,他哪有那么容易动气?想当年,他在何进府上大放厥词,把几百号人都当小孩一样训,也没得罪谁啊。怎么到了曹操这儿,他就这么大的火气了?说白了,就是看不惯曹操老向着外人那套做法!
因此,曹操把青州黄巾军收为己用的那些做法,让兖州的官员们对曹操的看法慢慢有了变化,陈宫、张邈他们都这样想,就连后来兖州整个地区突然都反对曹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支持你曹操对他们没啥好处。
说到陈宫为啥反曹,其实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你看,曹操对那些跟他意见不合的兖州士族,手段可狠了,直接就是血腥镇压。而陈宫呢,在兖州士族圈里人脉广得很,曹操杀的那些人里头,不少都是他的铁哥们。这是一点。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曹操拉队伍的思路是这样的:武将呢,主要靠谯县自家的亲戚;嫡系人马呢,就是刚收编的青州兵;文官呢,荀彧、程昱这些颍川派唱主角。这样一来,像陈宫这些一开始就跟曹操的,心里能平衡吗?我们好心好意支持你当了兖州刺史,你也在我们兖州发展,结果好处全让外人捞走了,这叫我们怎么想得通?
《典略》里头写着:陈宫,人称公台,老家在东郡。他这人性格刚强,正直勇猛,年轻的时候,就跟好多有名的人物交上了朋友。后来天下大乱,他就开始跟着太祖混。但没过多久,他心里犯嘀咕了,就转身投了吕布。
“自个儿心里有鬼”这几个字,说明了陈宫在曹操把青州黄巾军收编之后,就一直盘算着怎么扳倒曹操。他私下里肯定没少忙活,到处找人商量这事儿。后来他跟张邈联手反曹,一出声就有很多人响应,要不是他平时下了不少功夫,哪儿能有这种效果。陈宫这反曹的念头,可不是临时起意,所以才说他“自个儿心里有鬼”!他反曹,一来是怕自己的计划被人发现,二来是曹操出兵打徐州去了,他觉得机会来了。
到现在,陈宫为啥背叛曹操这事儿算是讲明白了。说白了,没那么多高大上的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全都是为了自己那点小心思,明的暗的算计罢了。陈宫这人,压根儿就不是鲍信那种正直的人,他是个一心只想自己捞好处、算计来算计去的乱世狡猾鬼。曹操本来还想饶他一命,可他自个儿说没脸再活下去,这可不是啥英勇无畏的豪情壮志,顶多就是他还剩那么点儿自知之明。
【关于陈宫叛曹的一点说明和思考】
之前咱们聊到,不少人对陈宫背叛曹操这事儿感到一头雾水,我并没有说这是贬低大家的意思哈。说实话,历史这东西就像一杯甜度不均的糖水,你吸管插得深点儿浅点儿,尝到的味道都不一样。光从明面上看,再加上《捉放曹》、《三国演义》这些文艺作品的描写,还有大家心里头“曹操是个大坏蛋”的固有想法,大伙儿感情上偏向陈宫,这事儿也说得通。
不过,历史这玩意儿跟生活挺像,都不是只看表面就能搞懂的。它背后的那些弯弯绕绕,复杂得很。要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抓到它的重点和真相的。
汉朝末年,大权都掌握在士族手里。那时候,不管是搞权谋、搞政治还是打仗,都离不开士族背后的资源和势力。大家有的结盟,有的对抗,有的虚与委蛇,有的巴结讨好,但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和“实力”在斗智斗勇。反正就是各种算计,互相利用,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多对错,只看利益。要是不明白这点,就很难理解为啥诸葛亮那么忠心耿耿,关羽那么忠义无双,最后都能被封神。
别认为那些历史事实太过露骨和无情,其实大部分真实的历史都挺阴暗压抑的。你要是不信,咱们就随手从上面那段历史里挑几个事儿聊聊。
曹操为啥那么拼命地去拉拢青州黄巾军,甚至不怕得罪兖州的那些大家族呢?难道他是真的大发慈悲了吗?还是说他不晓得人家帮他得回报啊?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兖州那些大家族里,真正站他这边的,也就陈宫和鲍信这几个,剩下的都是想拿他当刀使。他要是想摆脱这些人在背后的操控,就得有自己的铁杆部队撑腰。那黄巾军,跟朝廷、大家族都对着干,没得选,对他来说不就是现成的盟友嘛。
张邈和曹操从小玩到大,既是生意伙伴,又是曹操的老大哥,曹操甚至把家人都托付给了他,这关系得多铁啊!可为啥张邈最后还是跟曹操反了目?说白了,再好的感情,一旦涉及到利益,再被人挑拨几下,也就没啥牢靠的了。袁绍曾经撺掇曹操除掉张邈,虽然曹操没答应,但张邈心里能是个滋味?曹操你本来就能打,现在势力越来越大,心里还装着整个天下,张邈能不担心你将来会对他下手?再说你在兖州对那些名士下手那么狠,张邈能不害怕哪天那刀就砍到自己头上?你俩关系是好,但你老是跟着你的本初大哥混,张邈和袁绍那可是死对头,将来你要是让张邈和袁绍二选一,你咋办?还有袁绍在背后搞的那些小动作,可能大家压根儿就没往一块儿想。
曹操为啥非要拼尽全力去打徐州呢?难道只是为了给他老爹报仇?其实吧,他老爹是在曹操已经跟徐州干过一架之后才遇害的!那曹操攻打徐州,到底是他先撩者贱,还是陶谦先动的手?还有那个以仁义著称的刘皇叔,那时候还在公孙瓒的手下,给青州刺史田楷当平原相呢,咋就突然跑去跟陶谦混了?后来他又跟了袁绍、曹操、刘表这些大佬,为啥没人骂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呢?
说实话,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什么道德、感情,都挡不住人心的变化和利益的算计。就像吕布跟丁原、董卓的关系,陈宫、张邈跟曹操,许攸跟袁绍,孟达在蜀魏之间,还有钟会、邓艾对司马家,都是一样的。人们没轻易背叛,通常就两个原因:要么是诱惑还不够大,要么是觉得背叛的代价太高,划不来。
咱们都已经是大人了,别老像小孩那样,动不动就凭自己的心情去评价身边的人和事。小孩嘛,只管自己乐不乐意,哪管得上对不对、合不合理这些。可咱们大人呢,得活在现实中,讲的就是合不合理、有没有用,至于心里头爽不爽、喜不喜欢,很多时候真的没那么关键。
因此,无论是咱们读历史书还是平时过日子,千万别一看到点儿风吹草动就跟着起哄,也别觉得自己看到一点点情况就能把整件事都摸透了。碰到啥事儿,得多琢磨琢磨,多分析分析,下结论、做判断的时候得小心点儿,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