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大年初一,国民党那边投诚的将军唐生明收到邀请,去了中南海的怀仁堂看演出。他一踏进门,就瞅见了一个挺面熟的人。
他仔细一看,发现眼前的人是陈赓大将军。
他们俩都是湖南的老乡,老家之间开车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距离。而且,他们还是黄埔军校的同窗,所以这关系铁得很,不是一般的亲。
抗战那会儿,陈赓大将军因为身体不舒服,跑到上海去看病。那时候,共产党的钱袋子挺紧的。这事儿让唐生明知道了,他二话不说,立马伸出了援手,慷慨解囊,给了陈赓好大一笔钱。
现在这俩人在同一队里,见了面特别高兴。陈赓大将拉着他就往毛主席那边走,跟伟人介绍:“主席,这位就是以前我在上海生病时,帮过我的大忙的那位唐生明。”
大家都没想到,主席和唐生明好像老早以前就熟识了。他脸上挂着笑,对陈赓说道:“陈赓啊,还用得着你来介绍他?你知不知道,他对我来说是个啥关系?”
1927年10月6号,毛泽东他们五个人正往东源乡大仓村赶,打算去参加林风和家的饭局。
在路上,毛主席笑着调侃道:“咱们这算是步入麦城了吧。”
南昌起义那年失败后,毛主席紧接着就搞起了秋收起义,拉起了一支工农革命军,叫第一军第一师,人数有五千多人,战斗力可强了。但那时候,咱们对局势看得不太准,一激动就把队伍分成了三路去攻打长沙。结果敌人太厉害,咱们力量不够,三路都吃了败仗,整个部队都快撑不住了,形势严峻得很。
关键时刻,毛主席看清了形势,拍板做了个大决定,那就是先不打长沙了,得换个地方发展。可问题是,这偌大的天下,红军该去哪儿站稳脚跟呢?
毛主席打开地图,看了好一会儿,然后猛地一指罗霄山脉的中间部分,决断地说:“咱们就去那座山上,当回山大王吧!”他说的这座山,其实就是井冈山。
那时候,井冈山已经有了农民自己的队伍,领头的是袁文才和王佐两位。红军打算上井冈山,那肯定得跟袁文才和王佐把关系处好,不然的话,在那儿站稳脚跟可不容易。
毛主席去了林风和家,主要是想见见那两位山寨的头领。这时候,林家祠堂周围已经悄悄躲了十几个带枪的人,他们全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毛主席现身呢。
一个地方没法容下两个老大,袁文才的手下心里头有疙瘩,就拿他妻舅谢角铭来说吧,他怕以后闹不和,所以不乐意外人到自己的地盘上插手。
袁文才心里头对毛主席带的那队人马实力不太相信,他手底下的出主意的人跟他说过,那队伍已经散了。
而且他以前没和主席一起工作过,所以彼此间信任不足。
谢角铭,我妻子的叔叔,出了个主意。他说,等见面那会儿,咱们在那周围悄悄安排十几个人,以防出现啥意外。结果,当他们瞅见毛主席身边只跟了几个随从,心里头一下子就踏实了。
聊天那会儿,毛主席再次把当下的局势剖析得头头是道,还分享了跟国民党周旋的高招,袁文才他们听得那叫一个心服口服。紧接着,毛主席又干了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给袁文才送上了一份厚礼。
他讲道:“为了让咱们一条心干大事,我给你们准备了一百把汉阳产的钢枪。明天,派人到砻市去取就行。”
袁文才看到这一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方面,他觉得毛主席真是个大度的人,没把他当外人;另一方面,他也明白毛主席的队伍是真有料,不是外面传的那样,是什么“一盘散沙”。这样一来,袁文才心里的那些猜疑全都没了,他对革命军的到来那是真心实意地欢迎。
不止这样,他特意拿出一千元钱给工农革命军,以此表达他的谢意。
袁文才起了带头作用后,王佐也跟着对毛主席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且他点头答应,愿意把自己的队伍整编成革命军。
明显看得出来,能和王、袁两位一起共事,主要是毛主席的个人魅力起了大作用,当然,那一百支枪也是不小的助力。
有个疑问啊,秋收起义的那帮人,他们可不是什么正规部队,手里头的枪本来就不够用,那他们到底是从哪儿弄来那么多枪支的呢?
【这就不能不说说本文的主人公唐生明。】
1906年那会儿,唐生明在湖南东安县的一个当官的家庭里呱呱坠地。他爷爷唐本有,以前可是广西提督,手握大权。而他老爸唐承绪,也厉害着呢,当过湖南省盐务署的一把手。
老话说得好,英雄的家庭往往培养出厉害的孩子,这话挺在理的。我们不信那一套“出身决定论”,对基因决定一切的说法也不太买账。但说实话,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确实更容易出人头地。
这种家庭背景优越,啥都好,氛围和影响都跟别人不一样,教育方式也独特。老爸手里头人脉广,资源多,这样一来,孩子成才的机会自然就大了很多。
唐生明家有兄弟四人,个个都挺有本事。
唐生智大哥,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国民党军队里的一级上将,还在湖南当过军阀。
二哥唐生献,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名少将军官。
我哥唐生毅,在国民政府里头当的是湖北印花税局的局长。
老四唐生明也是个人物,他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和林彪是同一届的。在国民党里,他做到了中将,当过长沙警备司令,还做过第一兵团的副司令官。
那么,唐生明究竟是怎么和毛主席扯上关系的呢?他身为国民党的一名将领,为啥会给毛主席提供那么多枪支呢?
1919年那年的秋天,唐生明小朋友踏进了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高年级班开始读书。说来也巧,到了第二年1920年,毛主席居然也来这所学校,当上了主事。
毛主席特别有学问,还接受了新潮的思想,很会教育学生。他把湖南一师附属小学办得特别好,名气都传出去了。那时候,湘军第1师第2旅的旅长唐生智听说了这事儿,就想到了自家兄弟唐生明。
唐生明在家里是最小的孩子,所以从小就被惯坏了。爸妈疼他,哥哥们也都让着他,因此他有点任性也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男孩嘛,啥时候都爱调皮捣蛋,唐生明那时候14岁,正赶上叛逆的时候,肯定也少不了。在班级里,他就是个小捣蛋鬼,纪律对他来说就是摆设,上课捣乱,下课疯跑,到处惹麻烦,老师对他也是没辙,直摇头说他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
唐生智听别人讲,毛主席在教育方面相当有办法,于是他就找关系,把自家弟弟唐生明送到毛主席那里,想让毛主席帮忙“带一带”。
毛主席教育人的方式相当讲究技巧,他从不像有的老师那样动不动就责备。相反,他总是先笑眯眯地接近唐生明,两人处得跟好朋友一样,还常常在一旁看唐生明玩耍。这样一来,唐生明很快就对毛主席有了好感,自然就把毛主席的话放在心上了。
没过多久,唐生明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他扔掉了那些坏习惯,对学习变得特别上心。为了让他好好成才,毛主席特地把唐生明安排到自己屋里住,两个人还睡在同一张床上。
毛主席在教导唐生明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让唐生明受到了他的人生观的影响。
虽然唐生命没走上革命道路,反而为国民党工作,但他心里还是有杆秤。他明白是非,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从没干过太出格的事儿。他保持着良心,始终秉持正义。
1924年的时候,因为家里的原因,唐生明进了湖南陆军讲武学校,他心里琢磨着,要靠手里的枪来为国家出力。
1926年,唐生智当上了湖南省的省长。那时候,各地军阀都划分了自己的地盘,他实际上就成了湖南的老大,手里的权力大得很,政府、军队,啥事儿都归他管。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上了战场,亲兄弟也是最靠得住的。所以,唐生智就让唐生明去广州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学习,想让他多掌握点军事本领,以后好帮自己打天下。
在黄埔军校那会儿,唐生明碰巧遇上了同样来自湖南的老乡陈赓。一见是同乡,心里头那个亲切啊,就像找到了亲人一样。中国人嘛,对家乡的感情特别深,所以他们俩很快就走得特别近了,成了铁哥们儿。
有人问,陈赓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而唐生明是第四期的,他们明明不是同一批的,到底是怎么碰上的呢?
大家都知道,陈赓在学校里特别优秀,还有个响亮的名号叫“黄埔三杰”,蒋介石对他也很看重。不过,他毕业后没有去军队里,而是选择留在黄埔军校,当了个入伍生连长,整天和新生混在一起。也正因为这样,后来他才有机会参加打陈炯明的东征,还做了蒋介石的侍卫参谋,甚至救过蒋校长的命。
陈赓和唐生明常常打交道,慢慢地,他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那时候的陈赓,已经是有着4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就会跟唐生明分享自己的信仰和想法。
唐生明那会儿已经晓得,他的老师毛主席是个共产党人,也明白了共产主义的好处,但他自个儿并没投身革命。那时候,唐生智和蒋介石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老蒋的反动嘴脸还没露出来,加上国共两边正一块儿合作呢,他觉得跟着蒋介石也挺好,同样能让国家变得更强。
1926年夏天7月份,陈赓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参与了北伐的誓师大会。在这之后,他被中共中央安排去苏联深造。
这次去苏联,陈赓身边只有唐生明一个人来送他。他们俩紧紧抱在一起,心里都舍不得对方。飞机缓缓升起,唐生明还是站在那里,眼里闪着泪光,不停地挥手大喊:“陈赓老兄,一路平安!到了那边,别忘了给我寄信啊!”
陈赓心里头五味杂陈,眼眶红红的,声音都哑了,他说:“季澧老弟啊,你也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抽空给你写信的!”
说真的,这次离别其实挺短的,也就七个月的时间,陈赓就回来了。他一回来,就在国民革命军的第8军里当上了特务营的营长。
这时候,唐生明靠着他哥哥唐生智的关系,军校一毕业,就直接当上了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的警卫团长。
这时候,陈和唐两人虽说不在同一个政党,但就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在同一个阵地上共同对抗困难。
才过了短短两个月,蒋介石就动手搞了个“四一二事变”,对共产党人下了狠手,陈赓和唐生明这对铁哥们,也因此反目成仇,成了对立的两方。
唐生明从心底里对共产党人抱有敬意,他挺赞同他们的政治观点。要不是因为他哥唐生智是跟着蒋介石混的,他说不定早就投身共产党了。
这时候,唐生智因为有了蒋介石的支持,稳稳当当地当上了湖南省长,而且他还一步步地把湖北也拿捏在手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湖霸主”。
蒋介石反水后,唐生智和汪精卫确实站在一起,公开指责蒋介石,还硬逼着他退了位。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之间的斗争啊,说白了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并不是因为啥信仰不同。
所以在1929年,唐生智在跟蒋介石斗法失败后,跑到上海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出山了。他接手了第5路军总指挥的位子,继续给蒋介石打工。
8月1号那天,南昌那边搞了个大动作,就是南昌起义,陈赓和周恩来都参与了。起义后头,他们在会昌打了一仗,结果陈赓腿上挂了彩,只好跑到上海去瞧病。
那时候,我们党过得挺不容易,手头紧得很。唐生明听说后,二话不说,直接给咱们送来了救命钱,让咱们能好好治病。说起来,早在南昌起义那会儿,唐生明就已经是咱们党的老朋友了。他通过周恩来,悄悄给咱们运来了一整船的枪炮弹药,那可是雪中送炭啊。
唐生明这么做,他哥哥唐生智的影响肯定少不了。唐生智跟蒋介石不对付,他帮共产党,也算是在给蒋介石添堵。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唐生智真心觉得共产党做的事是对的,凭着心里的那股正义感,他才豁出去全力支持共产党。
9月9号那天,毛主席在湖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领导了一场秋天里的起义。
那时候,唐生明心里想着要回报毛主席以前对他的教导,还有就是支持正义的事儿,所以他专门送去了300把枪和差不多一万发子弹。
唐生明在那时候可真是帮了大忙,给红军送来了急需的帮助。这样一来,红军得到了很大的益处,中国革命那点刚冒头的火苗儿不仅没被扑灭,反而越烧越旺,最后成了不可阻挡的大火。
这时候,蒋介石和那些地方上的大军头,像唐生智这些人,正斗得热火朝天,谁也不让谁。
蒋介石为了拉拢唐生智,就让他临时负责陆海空三军的总指挥。但唐生智心里也有大志向,梦想着坐上中国头号交椅,这样一来,他们早晚得闹掰。
唐生智心里不服气,总觉得自己不该只排在蒋介石一人之下,他想把蒋介石的位置抢过来。但他也明白,单打独斗肯定赢不了老蒋,所以就找了宋哲元、刘文辉等七十多位将领,大家一起发电报,再次反对蒋介石。
1931年的时候,唐生智又一次站了出来,这是他对蒋介石发起的第三次挑战。
三次跟蒋介石对着干都没成功,唐生智手里头那点军事实力早就打光了。到了1932年,蒋介石虽然给了他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参议院院长的头衔,但说白了就是让他靠边站,没啥真权力,就像老虎离了山,威风不再了。
唐生明前半辈子的命运,跟他哥哥唐生智紧密相连,起起伏伏。他哥哥唐生智一有风吹草动,唐生明的生活也跟着发生变化。要是唐生智顺利,那唐生明也跟着沾光;要是唐生智遇到挫折,唐生明也得跟着吃苦头。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就是随着哥哥的脚步,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抗战一开始打得热火朝天,唐生明这家伙就走上了人生快车道,他当上了长沙警备的副司令,后来还代理过司令,甚至做过常德警备司令这些大官。
1940年那会儿,唐生明被喊到了重庆,蒋校长亲自接见了他,还挺热情地夸了夸他这个学生。不过夸完没两句,蒋校长就直截了当地说,想让唐生明去汪伪政权那边卧底,当个“内应”。
唐生明听完之后,沉默了好一阵子,心里头开始翻腾起来。要是真当了汉奸,那可是要被人骂一辈子的,死了都没脸见祖宗。虽说自己是卧底,但万一将来蒋介石不认这个账,那自己可就真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
不过,当他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时,立马就爽快地应允了。一开始,唐生智心里也犯嘀咕,不愿弟弟去冒险,但见弟弟已经下定决心,他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默许了这件事。
唐生智跟蒋介石有过三次不对付,所以当他弟弟来找汪精卫时,汪精卫就轻易相信了,觉得这事挺合理的。没想到,这么一来,汪精卫就被他给蒙混过关了。
在汪伪政府里头,唐生明靠着当“清乡委员会”军务头头的身份,给戴笠送去了好多超机密的消息,像长沙那场大战的第二次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抗战打赢了以后,蒋介石还真兑现了承诺,给了唐生明一个国防部中将参议的位子。可唐生明心里头不痛快,跟抗战前他干的活儿比起来,这简直就是大跳水。他对蒋介石的不满也是一天比一天多。
抗战一结束,蒋介石就急着挑起内战,根本不顾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举动,让唐生明对他的反感越来越强烈。
这时候,唐生智对老蒋已经没了指望,他正忙着筹划起义,打算为湖南的解放出一份力。
1949年的时候,唐生智担任第一兵团的副司令,他和程潜、陈明仁一起发动起义,对湖南能够和平解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湖南一解放,唐生明就被安排上了新岗位,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的副司令。
没过多久,唐生明就跑到香港去做生意了。在那段时间里,他在搞对外贸易和帮助国家统一这事儿上,可是出了不少力的。
1954年那会儿,唐生明回到了北京,并且当上了国务院的参事。陈赓对毛主席和唐生明之间的那些事儿了解得不多。所以到了1956年,当陈赓给毛主席介绍唐生明时,毛主席反过来问了他一些细节,结果陈赓被问得愣住了。
毛主席笑着说起往事:“唐生明啊,他以前是我的学生,咱俩还一块儿睡过呢。那时候他睡觉不老实,总蹬被子,害得我还得半夜爬起来给他盖上……”
唐生明一听,就有些尴尬,他摸了摸脑袋,地笑了起来。
1987年10月24日那天,唐生明老人离开了人世,他当时81岁。
他虽然没成为共产党员,但从未干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儿,还在中国革命最不容易那会儿,伸手帮了我党一把。他这一辈子,没啥可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