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文/李石村
少时,每年的年夜饭后,一家人便乐哈着热烈着围着火炉嗑瓜子、喝姜茶,欢声笑语如同口中蹦出的瓜子壳自由而轻盈地弹跳,人人心里像煮着醇香的姜茶冒着腾腾的热气。午夜时分,第一户人家开财门的鞭炮刚响完,接着一户一户人家的鞭炮便响了起来,等到家家开财门的鞭炮次第响毕,东山已经露出了曙色。这时,大队部的锣鼓已经咚锵咚锵地喧闹起来了。大队支书与民兵营长领着团员与青年准备依巷向军属拜年。锣鼓声声磁铁般将孩童们磁到了大队部。
出发了。团支书扛着一面鲜红的国旗领头,后面是手头拿着一厚叠慰问信的支书,支书后面是民兵营长,他的手里拿着香烟,准备一一递给受拜的老军人们。后面一列团员与青年,再后面跟着一长群孩童。阵营庞大,阵势热烈,像一条杂色长龙在村巷里蜿蜒。从大队部大门出发,过了村前溪流的小桥便到了村东。锵锵声锣鼓声搅得溪的碧波也特别激动地漾着,连溪边的小鸟也特别兴奋赶趟地前来凑热闹,拍着翅膀旋在半空从这棵柳树闪到那棵翠柏上。老志愿兵才万叔公住在村东,他早已开了大门候迎在门前。他的门牙没了,古铜色的脸上嵌着岁月的雕刀镌刻的一条条并不匀称的皱纹,一笑,便像绽着两瓣放着异彩的紫红的清明花。
一串鞭炮点燃后,在他的门前闪着银花,劈拍声声蕴含着吉祥与祝福。支书恭敬地道,“才万叔,新年好!”后,便向叔公奉上县政府县武装印制的深红底色金黄正字的“致全县荣退转军人与烈属的慰问信”。
叔公接过慰问信,“入屋坐,入屋坐!”才万叔公打着诚邀的手势,心里的高兴全写在脸上。
我们一行人在叔公门前倾听老支书跟我们讲起了叔公往日的故事。叔公是辽沈战役反水过来的老兵,后来赶上抗美援朝,上过朝鲜战场,在一次战斗中,美国佬的一颗子弹不偏不倚打中了他的裤裆,还好,人活了下来,却从此没了两个蛋蛋……我爱听打仗的故事,爱看打仗的小人书。可是,听得有些朦胧。两个蛋蛋,什么玩意?直到我小学毕业时才明白。后来更明白了才万叔公为何年轻时没娶个叔婆回来,直到现在还孤着身过日子。于是对叔公更增添了几分崇敬。才万叔公自然没有儿孙,可是他把村里孩童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孙。我孩提时便没少吃他的兜里塞着的纸包糖炒黄豆之类,于是他的屁股后面往往跟着屁颠屁颠的孩童。他呢,潲水、尿桶、大头儿地呼着一个个孩儿的乳名,摸摸这个的头摸摸那个的脸,憨笑着亲昵着,于是他走到哪条巷,“爷爷爷爷”的甜甜奶声便响在哪条巷。
我少小时,他住着一间祖上留下来的泥房,瓦楞泛了一层斑驳的白霉,有些朽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拨款帮他在原址造了一间钢筋水泥平房,卧房餐厅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窗是玻璃窗,地是水磨石地,顶是水泥顶,墙是白灰墙。这在当时是村里唯一一间现代洋房。
才万叔公早作古了,这间房便成了村里老人打聚的中心,物是人非,唯有古仙上挂着的才万叔公那戴着闪着五角星的军帽以及胸佩功勋章的肖像永恒地漾着慈祥的微笑,还有才万叔公手栽的攀缘到屋顶的葡萄年复一年地青绿着延展着,入夏后缀滿闪亮的一串串葡萄的珍珠。
红旗映着旭日在村巷中流动,锵锵声向村中响去,才万叔公将炒香的花生、纸包的糖果以及脆甜的薯片塞滿走在最后的我们这些小屁屁的衣兜,躬腰一招手,笑眯眫道,“快跟上,快跟上,队伍快到你们烈瑞老叔门口了。”
村中四横巷四直巷,矗着好几十间瓦屋,差不多小半人家的门前都响起了一串清脆的鞭炮,就是说小半人家的门前都悬挂了“军属光荣”的简朴而精致的木制小匾牌,他们有抗美援朝的老兵,有打过珍宝岛的退役战士,有参加了凉山战斗的后生。我们这些蒙童在夏日的撒滿月光的清辉的晒谷场上,在明亮的教室里重复而新奇地倾听他们亲身经历的惊险的战斗故事,于是向往军人向往战场的激情如同村前溪流垒筑的堤坝的渲泄声在心中如雷作响。在每位老兵的门前,热烈、激动、敬仰的气息与锣鼓声鞭炮声酝酿在一起蒸腾到村庄的上空,缠萦到村的四围古树的梢儿上枝丫上,而从军荣光的意念便播种在我们稚嫩的心田里。
日头移到我们头顶的时候,锣鼓声响到了村西,民兵营长、当年参加过莽山剿匪的老兵古细叔就住这儿。他赶紧入屋拖出几条长凳置在门口。
“还讲摸黑深入敌巢抓舌头的故事?”支书笑着说。营长说,不讲了,不讲了。他又是筛茶又是递花生,忙不迭。队伍太大,实在也递不赢。屁孩们喧哗了起来,“讲,讲……”其实营长抓舌头的故事早在我们心里生了根,我们只是想再一次观摩他那讲述时的镇定而紧张的神态、诡秘的眼光以及配合着压低了的像是泥里发出的声音的滑稽的动作。
我们给晓塘村的军人拜完年后,还到了温塘、大塘面、邓家几个寮庄去给军人们拜年。锵锵声声响过田野响入寮庄响到好些个老兵与新兵的家门前。老人们青年们挤滿一巷又一巷,看得眼羡,还对孩儿来一句,“长大了,你也去参军!”
给军人与军属拜年,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村每年大年初一上演的一台最热烈最生动最感人的大戏。这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少年与青年。每年征兵季,我们村适龄青年报名应征者最多,应征入伍者也最多,于是退役军人也最多。村里便一年又一年获得了“拥军优属模范村”的大奖状。奖状纸质并不值钱,但奖状又无价。她承载着对青年们保家卫国的热血意志与无上追求的褒扬。
中华大地天瓦蓝,日明媚,水碧绿,云祥和,风和煦,人宁安。缘何?我们祖国有一支来自百姓的年轻而勇毅的军队!我们的边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生活在和平环境的人们啊,释放我们的热情与真诚吧,大年初一给退役的现役的军人及军属拜个年。
作者简介:李石村,男,1950年生,湖南省宜章人。大学文化,国家中学语文学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学会会员,郴州文史委理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于各类纸刊与网刊发表作品二百余篇,500余万文字。其中40余篇获奖。2017年参加中华情散文赛“师生情缘”一文获金奖。已出版散文集《根》《山径弯弯》。近年,参与创作与编辑《我们这一辈》《宜章红故事》《宜章老区革命发展史》《武陵侯传奇故事》《道德模范谢运良》《腊园古村》等鸿篇,并为《中共宜章党史》一书两次作文字审阅。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