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三枚鱼雷,酿成古今最大海难,死亡人数是泰坦尼克号六倍多

老烟斗评过去 2025-04-14 21:26:5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额定荷载1865人的邮轮,破天荒地塞了10582人。

本该被军事法庭审判的潜艇舰长,擅自进入波兰海域违规游弋。

它们二者共同造成了人类史上最惨痛的海难,死亡人数是泰坦尼克号六倍多,泰坦尼克号的惨烈程度在它面前,都只算是小巫见大巫。

目的地:家乡

1945年1月,库尔兰、东普鲁士等地提心吊胆的德裔居民,终于盼来了久违的好消息。

彼时,德国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日薄西山之象愈加明显。

早些年被压着打的苏联反而一路高歌猛进,集结1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以及多个机械化军团,浩浩荡荡167万人剑指德国东普鲁士一带。

兵临城下已成定局,东普鲁士又有多少守军呢?

满打满算到苏联的一半。

更令人绝望的是,东普鲁士适龄男子早就被一轮又一轮的征兵消耗了个干净。剩下的不是老弱妇孺,就是失去行动能力的伤兵,当地百姓根本没有捍卫家园的能力。

就连从前线退下来的德国士兵都说:“你们快走吧!苏联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东普鲁士守不住的。”

其实《日内瓦公约》列出了一系列名目,要求各国在战时维护人道主义精神,保障平民的基本人权。

奈何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没干好事,没有人敢用命来赌苏联人的仁慈。

生死攸关之际,德国人终于开始思考起退路来。

他们重新启用了闲置在波兰格丁尼亚港的古斯特洛夫号医疗船,命其在波罗的海上来回逡巡,协助运输来自东普鲁士、西普鲁士的难民与伤兵。

1945年1月30日,古斯特洛夫号同往日一样,趁着夜色出发,从格丁尼亚港驶向德国境内的基尔港。

许是因为局势过于紧迫,往日还算宽敞的古斯特洛夫号,生生被难民与伤兵挤成了铁皮罐头。

官方登船名录挤挤挨挨地写满了6050个名字,这还没有算上已经登船但未来得及记录的老弱妇孺。

二战结束后,曾有人就德国官方档案与幸存者名单进行比对,计算得出事故当天古斯特洛夫号共搭载10582名乘客。其中8956人为无辜平民,光儿童总数就超过了5000人。

一月份的波罗的海到处都是浮冰,海风裹挟着的冷空气都吹不灭返乡人的热情。他们在甲板上裹着毯子,抱着并不丰厚的行李,呼出的每一口空气都被严寒凝成了小结晶。

满心满眼都是归乡的德国人不知道,他们踏上了一场怎样的死亡之旅。

小概率叠加酿成悲剧

波罗的海在20世纪四十年代堪称是苏联的后花园,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1940年8月加入苏联。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苏联潜艇在波罗的海都如入无人之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所以一般情况下,古斯特洛夫号这种大型游轮都会配备军舰往返护航。

然而事故发生当天,不知是不是由于兵力过于紧张,古斯特洛夫号与小型邮轮“汉莎号”上演了一出现实版“拼好饭”。两艘游轮同时间、同航线行进,常规护卫队规模反而大幅度缩水。

用常规护卫队来形容古斯特洛夫号的护航舰其实并不妥当,常规护卫队一般包括两艘以上鱼雷艇和至少一艘扫雷舰。

扫雷舰一般负责监察水情,提前锁定鱼雷方位;鱼雷艇则负责扫描潜艇方位,并对其进行精准打击。

古斯特洛夫号身旁只站了两艘鱼雷艇充当“带刀侍卫”,至于承诺中的海军扫雷舰,据说要等到旅途中段才能就位。

有些时候,现实比剧本还要更具戏剧性。

出发后不久,“汉莎号”小型游轮与其中一艘鱼雷艇爆发动力系统故障被迫遣返,原本浩浩荡荡的四艇编队,只剩下了古斯特洛夫号邮轮和“狮子号”鱼雷艇。

事情发展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古斯特洛夫号惨剧是无数小概率事件同时爆发造就的巧合。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

古斯特洛夫号共配有4位话事人,分别是三位民航船长以及一位名叫威廉·察恩的少校。

威廉·察恩认为,鉴于自身目标过大,且防备力量严重不足。古斯特洛夫号应关闭所有照明设备,在浅水区避光低速航行。

首席船长弗里德里希·彼得森对此持相反态度,他认为苏联在波罗的海潜水区布置了太多鱼雷,古斯特洛夫号体量过大,在浅水区简直就是个移动靶。

至于察恩少校所担心的火力支援问题,等到与扫雷舰汇合之后,一切不都迎刃而解了?

于是乎,古斯特洛夫号点亮了导航灯,在深水区域全速航行。殊不知蒸汽机组的轰鸣,就是为他们敲响了丧钟。

弗里德里希·彼得森好像忘了,他们所驾驶的古斯特洛夫号,由于配备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且船上搭载了大量军事人员,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医疗船,自然也不能堂而皇之地打上“红十字”记号。

也就是说,这艘身披浅灰色涂装的“军舰”,是不受国际法保护的,是可以被敌方船舰纳入攻击目标的。

而就在汪洋之下,一艘编号为S-13的苏制S级潜艇早已悄然靠近至船尾,并将火控系统锁定在古斯特洛夫号身上。

二者距离如此之近,为什么“狮子号”鱼雷艇的声呐系统没有发现目标呢?

事故发生当日,夜晚最低温度低至零下18摄氏度,远低于波罗的海的常规水温。“狮子号”鱼雷艇的潜艇声呐装置并不具备除冰功能,事故发生时探测器表面覆盖着厚厚一层冰霜,早已失去探测职能。

也就是说,黎民百姓眼中的“护花使者”,实际上除了陪伴什么都不能做。

英雄还是刽子手

把古斯特洛夫号当成救命稻草的难民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早就成了另一个人眼中的“救命稻草”。

苏联海军少校亚历山大·马里内斯科近期日子很不好过。他深陷酗酒与召妓丑闻,待到此次巡航任务结束,就将登上军事法庭面临命运的审判。

有没有办法,能让他摆脱上峰最后的通牒呢?

当然有,只要军功足够重,几乎没有人会去深究他的生活作风。干啥呢?这是啥呀?那啥?

于是乎,亚历山大·马里内斯科少校在未经上级允许的情况下,擅自闯入波兰海域游弋,试图从满目汪洋中找到自己的“复活甲”。

当古斯特洛夫号出现在S-13号潜艇的潜望镜中时,马里内斯科兴奋得几乎尖叫出声。

为了不留一丝后患,马里内斯科决定铤而走险。他命令船员将潜艇移动至港口与船尾夹缝处,从靠近岸边的一侧向古斯特洛夫号发起冲击。

S-13号潜艇艇艏处共配有4颗鱼雷,每颗鱼雷都印着一组标语,分别是“为了祖国”“为了彼得格勒”“为了苏联人民”以及“为了斯大林”。

发动攻击时,印有“为了斯大林”的鱼雷发生故障,被卡在了鱼雷管中。其余三枚鱼雷分别击中了古斯特洛夫号的左舷船首、船上泳池以及发动机室。

霎时间,古斯特洛夫号的动力系统完全瘫痪,通信系统也完全与外界失联。

泰坦尼克号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时候如果船员船长能够统筹全局,及时疏散船舱内的难民,幸存者们尚有生的希望。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

击中古斯特洛夫号的第1枚鱼雷,直接封闭了船员宿舍区的水密门,百余名船员根本没来得及逃出,自然也没有人来教幸存者如何释放逃生艇。

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因为拥挤与踩踏,大量平民与儿童被困在下层船舱中,在焦灼与困苦间错过了最佳逃生期。

好不容易逃到甲板上的幸存者,也不得不走上慢性死亡的道路,因为等待着他们的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跳海。

零下18度环境下,普通人只需10到20分钟就会呈现失温状态,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1到2小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待到德国海军闻讯赶来时,仅有996名幸存者仍旧具备生命体征。

令人唏嘘的是,酿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德里希·彼得森竟然成为捡回一条命的幸运儿。

由于不久后纳粹集团兵败,德里希·彼得森甚至没有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事发11天后,亚历山大·马里内斯科少校再次用两枚鱼雷,击沉了一艘搭载了4500名德国难民的小型游轮。

他也凭借着单次出航“歼敌”一万余人的“战绩”,成功蜕变为苏联潜艇部队中的“王牌舰长”。

事后,苏联政府为其颁发了“红旗勋章”,至于更高一阶的“苏联英雄”荣誉奖章,部分高层领导人认为马里内斯科丑闻缠身,贸然授予该最高奖章并不妥当。

马里内斯科对之深感不服,多次与上司爆发争执,甚至一度被苏联海军罢免,直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才追授了他的“苏联英雄”称号。

结语

马里内斯科真的是英雄吗?

从战绩上来看,他歼灭了无数德国纳粹分子,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居功甚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近乎屠杀的行事方式,无形之间波及了大量平民百姓。可德国不也是这副模样吗?

枪炮一响,受苦受难的永远是黎民百姓,只有和平才能保障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权利。

信源:

《档案》为您揭秘“古斯特洛夫号”沉没之谜 - 今日头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