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秋燥表证”

何进玩转养护 2025-04-08 11:58:50

原创高黎肖相如频道

论无“秋燥表证”

高黎2012级 硕士

指导老师肖相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临床医生由于对外感病初期的认识不够清晰,存在不少的误诊与失治。本文明确了表证之概念,提出不存在“秋燥表证”,并说明“秋燥表证”的本质是“津伤肺热兼表证”。

关键词:外感病初期 表证 秋燥表证

当前,外感病初期的误治有多种情况,随着中成药在外感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一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如何正确使用解表药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若想正确有效地运用解表类方剂,需要认清楚表证的概念及病邪的特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

表证之义

《中医诊断学》表证的概念,是指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正气(卫气)抗邪而表现于体表的轻浅证候。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常伴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咳嗽等症。中医认为“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所以研究表证,必须首先研究“恶寒”。

《中医诊断学》分析: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出现恶风寒的症状。肖相如教授则认为不然,他言“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束表,卫气被遏,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功能所致。

因为寒性收引,寒性凝滞,而其余邪气(湿邪除外,因湿邪重浊粘滞,亦可困阻卫气,其深层的理论根据为湿性类水,水性本寒)不具此性,所以只有寒邪才能束缚肌表,郁遏卫气,导致表证。其他邪气不可能束缚卫气,“恶寒”不可能因为其他邪气而引起。

所以,我们可以给表证下一个定义,表述为:表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1】。根据这个定义,临床上除了寒邪和湿邪,不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表证。所谓的“秋燥表证”、“风热表证”等,其实都是表证的兼夹证,即“津伤肺热兼表证”、“热邪犯肺兼表证”,其治法应遵循《伤寒论》中“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将其相关论述加以归纳总结,并命名为: 肖氏“中医表证辨治思路”【2】。

2

秋燥之争

《内经》对“燥”为病的论述较简略,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 的燥证理论,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见解。

如清·喻嘉言著《医门法律·秋燥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昌特正之。”以此首创“秋燥”病名。

但是《黄帝内经》没有“秋燥”的论述,肖氏认为“燥”不只在秋天侵犯人体,其它季节亦有“燥”的存在,不过秋天之“燥”更为多见,故《黄帝内经》不言“秋燥”。况“燥”本身只是引起津伤,“秋燥表证”实际上是津伤肺热兼有表证,如果患者无表证,只是津伤肺热,此时润燥生津或清肺热即可。

3

方剂之论

《方剂学》将“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前者列有杏苏散、桑杏汤和清燥救肺汤;后者含增液汤、麦门冬汤和百合固金汤。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陈皮、杏仁组成。苏叶,辛温散寒,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前胡,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

这11味药中具有辛温者3,辛苦平、辛苦温、辛苦温酸者各1,苦温、甘温者各1,苦辛者1,甘平、甘淡平者各1,都具有辛味者7,且都性温,苦味者5;其中半夏、陈皮、茯苓为燥湿化痰之药;尤其是半夏在历来药学中均为燥湿伤阴之品,其条下注:“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辛味药能散能行,多治表证,苦味药能泄能燥,含有泄火燥湿之意。

本方唯有杏仁苦温而润,虽有润性但非是能益阴生津滋燥之品;在方中又处在大剂辛苦,燥剂之中,其“润”的作用不能发挥。综上,杏苏散乃为散寒化痰燥湿剂,治疗外感寒邪兼痰湿,吴鞠通亦认为其证与小青龙汤相似而轻。依照前法分析桑杏汤,该方为清热润肺剂,可以算是治疗燥邪伤肺的方,也可治疗外感热邪初期肺热津伤,但不是解表的方。再议清燥救肺汤、增液汤、麦门冬汤和百合固金汤,主要功效均为滋阴清肺,治疗单纯的津伤肺热证,不夹杂表证者。

综上所述,不存在“秋燥表证”,“秋燥表证”实质是津伤肺热兼有表证,如果患者无表证,只有津伤肺热,只需滋阴清肺,若兼有表证则酌情加入解表药。

参考文献:

[1]肖相如.表证并非六淫都有[J].河南中医,2009,08:729-731.

[2]董正平.基于中医“四淫”、“八质”因素的外感病初期诊疗模式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