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

何进玩转养护 2025-04-21 11:56:33

原创肖相如肖相如频道

中医教育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

肖相如

一、机构

中医的核心内容并不多,并不需要庞大的教育机构,不适合办成独立的大学,在最好的综合大学中设立医学院的中医学部是最合适的选择。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了达到大学的规模要求,把其实只是一门课,只需要一个教研室的机构,硬行拆分成一个学院,如针灸、中药等;强行把一门课拆分成若干门课,如原来的一门针灸学,现在分成了经络学、输穴学、刺法学、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等,把中医的内容弄的乱七八糟,支离破碎,毫无体系可言。

除了把中医的课程进行无限的拆分之外,还增加很多与中医毫不想干的机构,如管理、外语、法学、文学、甚至物流等学院,在现在的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机构和中医专业人员成了绝对的少数,在这样的综合大学中,中医变得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甚至很难感受到中医的气息。

中医教育机构要精简成学院的规模,下设教研室即可。

二、师资

中医的师资首先要对中医有信念,是合格的医生;其次要热爱中医教育事业,要有教师的基本质素。

老师对中医有信念,是合格的医生,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医的疗效,对中医有信心。合格医生的标准是,经过医院系统的临床训练,有独立临床的能力,有一定的病人群体,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在没有医保的医疗机构出诊,每个半天能有15个以上的病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则还不能进入中医老师的行列,要继续提高学术水平,提升临床能力。

中医老师还应具备老师的基本质素,比如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板书的能力等;还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甘为人梯的精神。

要具备专业水平和人格魄力,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中医,热爱中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中医的能力和动力。中医老师必须是合格的医生,但合格的医生不一定具备老师的能力。

中医老师,必须自己经历过中医的成才过程,并对自己成长过程进行总结;中医老师还必须对历代名医的成长过程进行学习和总结,得出中医成才的共性规律,即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医,必须学习的核心知识体系是什么;中医老师还必须对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能区分清楚哪些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哪些是理论工具,哪些是文化基础。

三、课程

中医的课程设置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求明确。

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杂病论(即现在的金匮要略)、温病学名著选读、外感病学、针灸学。考核的要求是必须全部背会。

重点课程:临床各科。考核的要求是基本概念要背会。

一般课程:各种选修、专题讲座。考核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考核方式可以是写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四、毕业标准

毕业标准就是医生标准,毕业就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能否毕业的硬指标是十门核心课程必须全部背会,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的一律不能毕业。

实践证明,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中医经典的功底,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医生的。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把基础打牢,出了校园以后是很难补回去的,现在中医的问题主要出在毕业标准的关没有把严,让没有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毕业,进入临床以后,没有经典的功底,没有记住中医的基本概念,没有中医思维能力,当然就不可能有疗效。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爱中医则为之计深远!

中医复兴之路就在脚下:回归仲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