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散治暑为火上浇油

何进玩转养护 2025-04-10 12:34:44

香薷散治暑为火上浇油

张龄元 肖相如

香薷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扁豆、厚朴、香薷组成,用于治疗起居不慎、饮食不节等原因致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而出现的霍乱吐利,腹痛呕恶,烦闷气逆,肢厥转筋之证。

历代以来主张“香薷散(饮)治暑”的医家众多。

在历版《方剂学》教材中也将此方归于祛暑解表剂,载其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夏季感受寒湿而出现“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的阴暑证。

但香薷散方内三药皆为辛温药物,其列为祛暑剂的正确性争议已久,从药物组成、主治、到方剂学的归类角度分析皆存在问题。

香薷散组成药性皆温,原非为暑证而设。香薷散中,君药香薷为辛温解表药,辛而微温;厚朴为化湿药,苦、辛、温;白扁豆为补虚药,性味甘平,三者药性皆非寒凉,也不属祛暑、清热药,按祛暑剂的定义来说并不符合祛暑剂范畴。

其原方煎煮法尚有“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一条,观其方原义,以香薷为君辛温解表、芳香化湿;藉厚朴为臣,燥湿行气、下气除满;佐以白扁豆健脾渗湿,并藉酒力加强温散寒邪的程度,以达到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力。

其方原为伤于寒湿而设,而后世延用于夏季感受寒湿并无可厚非,但渐演变以“解暑”一词代替其“主治暑季阴证”之功效,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暑性本热,更何况方中君药香薷“辛温解表”,若未遇寒湿兼挟,以其“祛暑”势必火上浇油,君药既为解表药理当属于解表剂,而且夏热耗气伤阴,香薷为“夏月麻黄”,虚人服之反而重伤其表,若方剂归类暧昧不清,可能致使虚人误服或用于暑热而贻误病情。

“阴暑”的概念自相矛盾

暑本为热,怎么可能有属于“阴”的热?

所谓“阴暑”实为夏季因避暑热,纳凉饮冷而感受寒湿邪气,可见恶寒无汗、发热神倦、体痛而重、舌淡、脉弦细等证。

病因当为“寒邪、湿邪”,再视其脉证皆非暑象,而治方以温热为主,可知所谓“阴暑证”并非暑证,而是寒、湿邪气伤表或内侵之证,属于寒证、湿证,言“暑”者,不过病在夏季而已,故当属于解表剂、祛湿剂,而非祛暑剂。

所谓“阴暑”,典型的属于阴阳学说的滥用,同时也没有理解“暑”的本义。将发生的暑季的疾病都称为“暑”,也是对“整体观念”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到了春天就要疏肝,到了冬天就要补肾等等,其实是混淆了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和疾病本身的关系。

气候环境等对人体和疾病而言,只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冬天气候寒冷,人体容易感受寒邪,形成寒证,但并不是说冬天人体就必须感受寒邪形成寒证,或者说冬天只有寒证。判断是否是寒证的根据是人体表现出来的证,而不是季节和气候。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爱中医则为之计深远!

中医复兴之路就在脚下:回归仲景!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