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的病因不是风

何进玩转养护 2025-04-12 12:55:00

原创肖相如肖相如频道

太阳中风的病因不是风

肖相如

风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风性开泄”,“风性开泄”的根据是,感受风邪后会导致人体出汗,典型的例证就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

因为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也叫“太阳中风”,“太阳中风”的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中于风邪”,所以就认为,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

这么理解是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分析,那就是从桂枝汤的组成和功效来分析,如果桂枝汤确实是“祛风”的,那就可以确认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了。

在《伤寒论》中,太阳病的提纲是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中风的提纲是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结合上述二条原文,太阳中风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脉浮缓、头项强痛、恶风寒、发热、汗出。桂枝汤的组成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症状下面我们从症状入手,结合方药进行分析,看看太阳中风,即桂枝汤证的病因是不是“风邪”?

1

恶风寒

恶寒就是怕冷,但这种怕冷不会因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其形成机理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功能,所以寒邪不解除,怕冷就不会消失。恶风,也是怕冷,只是程度比较轻,有风吹则怕冷,无风吹则不怕冷,所以叫“有风则恶,无风则安”。但其性质和恶寒相同,即不会因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

所以,恶风的形成机理和恶寒相同,只程度较轻,因此,不能认为“恶风”的病因是“风邪”,在第12第桂枝汤证的症状中,是恶风、恶寒并见的。

发热:太阳病发热的机理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了卫气,卫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则发热。所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需要用辛温散寒的药,祛散寒邪,解除寒邪对卫气的束缚,才可能退热,太阳伤寒用的是麻黄汤,方中有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散寒的;太阳中风用的是桂枝汤,方中有桂枝、生姜,也是辛温散寒的。

这里的发热不能用“风为阳邪”,阳邪则发热来解释。因为如果是“阳邪”则需要用“阴药”来治疗,桂枝汤显然不是是“阴药”。

2

汗出

“汗出”被认为是“风性开泄”的有力证据。那桂枝汤有什么药来“祛风”?用桂枝、生姜,既然“风邪”是“开泄”的,而桂枝、生姜都是辛温发散的,那不是使“开泄”更严重了吗?

所以,用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散治“风邪”的“开泄”就不太通顺了,这里用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散来治疗的是“寒邪”更加合理一些。

太阳中风的形成机理,是素体脾胃虚弱,腠理疏松的人,感受了寒邪(和太阳伤寒比较,寒邪较轻),导致营卫失调,司开合的功能障碍,而至汗出异常。收敛止汗,应该是方中芍药的作用,显然,用芍药不是“祛风”的药。

3

头项强痛

是寒邪束缚了人体,太阳的经脉不通畅所致。显然,也是寒,不是风。因为“风性开泄”就不应该束缚人体,不会导致经脉的不通畅。

4

脉浮缓

脉浮,是病在表;缓,是和伤寒的紧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太阳伤寒的紧脉,太阳中风的脉不那么紧张,显得较松驰,当然也和汗出有关。但这并不是“风性开泄”的特征。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爱中医则为之计深远!

中医复兴之路就在脚下:回归仲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