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夕先生
01
关于熊孩子的话题,网络上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于还多次冲上热搜,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除了熊孩子之外,还有幼童时期,假如父母带孩子外出,在公共场所上哭闹,或许会引发一场争执。
每个人对于孩子哭闹的容忍度不同,导致指责声音此起彼伏,一股脑地将问题抛给了孩子父母。
可是幼童哭闹起来,他真的会听父母的话?
3月10日,上海到青岛的列车上,发生了一起纠纷,随后此事被曝光,还是刚才的问题。
在视频之中,一位宝妈当着乘务人员表示,“你们去调解吧,我要道歉。”
镜头还对准了后座的一位女生,显然是双方发生了纠纷,问题就在于宝妈的孩子哭闹了几声。
视频之中,宝妈解释,“一两岁的小孩,你们管一管,有没有孩子,你跟我说管?”
“小孩只是哭闹了几句,对方就跑过来骂人,我们父母用了很多办法哄小孩了。”
面对这个情况,乘务人员只能劝说双方冷静,尽可能地妥善解决问题。
由于视频画面很少,只听到宝妈对女生的控诉,在提到“一两岁孩子”的哭闹时,不少网友都站出来支持宝妈。
有人说,小女儿从小跟阿姨睡得,到了一岁的时候夫妻俩带她坐高铁,天一黑,她像是不认识我们一样,一直在那里哭,哭得满头大汗。
还有人表示,从北京去上海的旅途中,考虑到孩子会打扰别人,准备了各种玩具和吃的,过程中没有哭闹,正常说话还被人敲桌子警告。
甚至于有人希望列车能够赶紧开设母婴车厢。
02
这并不是第一次因类似的事情冲上过热搜了。
此前作家苏小懒就在网上发言过,自己带娃上高铁时,被乘务员反复提醒孩子要保持冷静,甚至于还要求其带着孩子到车厢连接处。
由于苏小懒拥有一定的粉丝量,加上不少粉丝有这样的烦恼,因此此事很快冲上热搜。
随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进行报道,反复提到了一个“厌童症”,希望成年人对幼童要有容忍度,社会应当理解带娃难的困境。
正如这位宝妈提到的,一两岁孩子哭闹起来,父母很难管教,只能尽可能预防,评论区中感同身受的父母真的不少。
南昌晚报报道此事之后,评论人数已经高达9万多人,足以证明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很大,接下来还是避免不了提到“厌童症”。
说句实话,诸如此类的举报,列车的工作人员应该碰到不少,除了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贪玩能够约束,幼童真的没办法。
个人认为,幼童指的是6岁以下的孩子,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观念,在公共场合上做出一些哭闹的动作,还是理解和包容的。
宝妈还透露,女生上来直接骂孩子影响她休息,还扬言要打人,让宝妈情绪失控,“我已经尽力管了。”
只要你接触过幼童,就能明白宝妈的苦恼,在孩子随意哭闹的年纪,哭是他向外界释放的沟通方式。
他委屈会哭,他身子不舒服会哭,总之不受控制就会哭闹。
除非父母经常学习过孩子心理学,了解他的小动作,否则很大几率只能等他哭闹结束。
我想,这是宝妈能够得到不少人支持的原因,虽然女生有她投诉的权利,但是介于这一特殊人群,也只能是尽力去接受。
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父母带孩子出门的次数并不少见,可是熊孩子能够管一下,幼童真的很难管。
希望大家理解这一点,给带娃人群多一点理解,忍一忍就过去了。
03
说完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谈一谈“厌童症”,有媒体分析,这是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起初只是不愿意和孩子接触,后来会一步步成为看到孩子就生理不适,无法忍受一切和儿童相关的症状。
这也是为什么公共场合此类事件会频发的潜在因素,不少人都无法接受同孩子处于一个空间,只要孩子做出异常动作,他们就会陷入反应过激的处理方式。
有不少人认为,这是高度自私的人群,是还未成长起来的真正巨婴,这个说法有些过于武断,还是需要人为干预。
自从厌童症的次数增多之后,会发现很多带娃出行的人会有一种心理负担,一方面不放心孩子在家,一方面又害怕孩子在外闹腾。
在厌童症人群眼中,孩子哭闹就是父母没有管教好的问题,往往就会和家长发生矛盾,而家长因哄不好孩子处于烦躁的状态,双方就会因此爆发纠纷。
在事件持续曝光之后,有人站出来说明了当时的情况,能够看到女生和宝妈是口角纠纷,有乘务人员介入,宝妈还要找女生要说法。
不难发现,此类事件无一都是引起双方的针锋相对,轻则口角纠纷,重则上升到肢体冲突,基本上闹到最后也是谅解。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很早就提出了在列车上开设母婴列车,让带娃的父母聚在一起。
可是深入想一想,一两个小孩都状况百出了,那一群小孩会不会把情况弄得更糟糕。
目前这个母婴列车还没有实施,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还是要提升成年人对幼童哭闹的忍受程度,父母提前准备好孩子的玩具,好好安抚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