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率领第九兵团,两天内全军覆没,到底是不是他能力不行?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11 16:29:31

在黑山阻击战爆发之际,梁兴初正带领第十纵队抵达该地。

在黑山前线,梁兴初率领的部队状态十分疲惫。这场战役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死攸关的赌局。与塔山阻击战中的六万大军相比,梁兴初手下的兵力只有三万左右。更严峻的是,他们即将迎战的是东北地区最为精锐的兵团——廖耀湘指挥的十二万强敌。

10月21日中午,十纵司令员梁兴初接到东野发来的紧急电报。

长春地区十万敌军宣布投降,锦州方向的十万敌军被彻底消灭,沈阳因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敌军计划从锦州突围,试图与锦西北上的部队汇合,企图打通回关内的通道。命令你们立即返回黑山、大虎山一带,选定有利地形,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坚决阻击敌军,确保主力部队顺利抵达后,集中兵力歼灭来犯之敌。

梁兴初拿起电报,目光锁定在“黑山、大虎山”这几个字上,用笔做了标记。随后,他走到司令部的地图前,在这两个地方用红笔圈了出来。

辽西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但为何选择在此阻击廖耀湘的12万部队?这片区域看似开阔,实则暗藏玄机。首先,辽西地处交通要道,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扼住了敌人的咽喉。其次,平原作战看似不利于防守,但正因如此,我军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多重防线,让敌人难以突破。再者,廖耀湘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平原上难以展开,反而容易陷入我军预设的包围圈。最后,辽西靠近我军后方补给线,有利于我军快速调动兵力和物资,而敌军则因远离基地而补给困难。因此,在辽西设防,既能有效消耗敌军,又能为我军争取战略主动权,实为明智之举。

从地理角度看,辽西地区的地形特征主要受河道分布影响。

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名叫东沙河。在黑山和大虎山之间,有几座稍微凸起的小山丘,正好与东沙河一起形成了一条狭窄的通道区域。

廖耀湘的行动路线中,无论是前往锦州支援,还是南下前往营口,都必须经过此地。即便不考虑向东撤回沈阳的选项,这条路径也是不可或缺的。

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可以避免直接采取这种行动?

确实行得通。就像我们平常直接推掉王者水晶那样,完全可以从野区一路杀过去,甚至可以用闪现直接冲到对方高地疯狂输出,这种情况下拆掉水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正如廖耀湘所强调的,夺取黑山这一战略要地,对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攻克黑山不仅能有效消除潜在威胁,更是掌控全局的关键所在,必须全力以赴争取胜利。这一行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必须精心谋划,果断执行。

攻占此地后再推进部队,能确保行军路线更为稳妥。控制这一区域后继续前进,可以为部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即使廖耀湘决定不再进攻黑山,他还是让新6军——他的嫡系部队,在黑山东侧设立了一道防线。这样做是为了确保整个兵团后续能够安全撤离。

因此,这个位置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梁兴初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当天傍晚6点,他召集了纵队的主要人员开会,讨论具体安排。紧接着,晚上11点,他又组织了师级干部的会议,进一步细化方案。经过这两次会议,最终敲定了黑山地区的作战计划。整个过程紧凑高效,确保了部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0月22日凌晨,第十纵队从沟帮子出发,快速行军60里,于天亮时到达黑山。黑山前线瞬间尘土四起,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战士们迅速建起了一条25公里长的防线。

贺庆积在巡视完阵地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他指挥的第28师是整个黑山防线的关键力量,目前的防御部署主要采用了锥形阵型。

尖山子作为主要防御点,周围由大白台山和高家屯两处辅助阵地构成防线。

贺庆积返回师部后,反复思考防御部署的细节,心中始终存有疑虑。

之前讨论塔山阻击战的时候,咱们也提到过一种防御战术,叫做尖锥型梯次防御。这种打法主要是用在相邻部队之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人员伤亡。说白了,就是让部队摆出尖锥形状,一层一层地防守,这样敌人打过来的时候,咱们的损失能小点。这种战术听起来挺简单的,但在实战中确实管用,能有效减少伤亡。

这种尖锥状的防御布局存在严重问题。一旦前端被突破,两侧就会完全暴露,陷入极其不利的局面。这种凸出的防御结构实际上只会白白浪费人力物力,无法起到真正的防护作用。

贺庆积迅速联系纵队指挥部,请求对防守安排进行变更。

新的防御体系围绕高家屯阵地展开布局。前端防线由尖山子和胡家窝棚构成警戒哨,后方则以小白台子和大虎山作为主要支撑点,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防御网络。这种部署方式既确保了前沿的预警能力,又稳固了后方防线,形成了有效的纵深防御结构。

23日晚间,廖耀湘最终下定决心,下令对黑山县城周边的一系列关键高地展开全面攻势。这些高地的得失将直接决定他所指挥的兵团未来的命运走向。

24日当天,新1军投入战斗,但一直未能攻破黑山防线。同日下午,廖耀湘带着第九兵团指挥部和新6军指挥部进驻胡家窝棚,亲自指挥作战。

24号这天,天还没完全亮,刚过六点,一连串的炮击就开始了,持续了整整40分钟。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彻底打破了黑山这座小城清晨的平静。

第71军军长向凤武指挥部队分成三个方向展开进攻。

第87师向拉拉屯区域发动攻势,第91师则进攻大白台子。第3旅正面攻击高家屯高地。贺庆积没料到,向凤武并未直取黑山城北的高地,而是采用两翼包抄战术,对黑山防线发起进攻。

根据国军的火力部署情况,高家屯方向的攻势明显更为强劲。该区域的炮火覆盖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战线,显示出敌军在这一地段的重点突破意图。

傍晚时分,我军在至关重要的黑山战场遭遇重大挫折,位于战略要地的101高地被敌方攻占。

傍晚七点,城东高地被完全夺回。当晚,贺庆积决定将84团撤离,由预备队82团接手城东高地的防守任务。

十月二十五日,早晨八点整。

廖耀湘最终调动了新6军,由第169师替换第3旅,继续对高家屯阵地展开强攻。同时,新22师向南推进,对大虎山发动攻势。

第169师清晨发动正面攻势,午后利用我军用餐间隙,悄然推进至孙家屯与贺家洼一带,迅速建立防御工事,为主力部队全面进攻做准备,但最终被击退。

新22师向大虎山展开攻势后,逐步扩大战场范围,从马鞍山推进至青苔泡,随后又继续挺进至庞家窝棚。这一连串的进攻行动使得30师在应对新22师的攻势时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频繁调动兵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

廖耀湘最终决定动用他一直舍不得投入战场的新6军,尽管这支部队只有两个师的兵力。

从廖耀湘的作战部署可以推断,他并未公开明确表态,但根据随后的军事行动安排,在调动新6军投入战斗的同时,第49军和新3军也接到指令向南推进。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廖耀湘采取了协同作战的策略,将多支部队同时投入战场,以形成整体作战态势。

廖耀湘的战略构想是,即使新6军无法突破黑山防线,也要在其侧翼构建一条通道,为后续部队南下提供掩护。

廖耀湘并未直接透露他动用新6军的真正目的,但根据他的回忆录内容,可以推测出一些端倪。

我指示新六军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安排该军的第169师迅速控制胡家窝棚西侧的高地,为第二〇七师的许旅提供直接支援。同时,我命令李涛亲自指挥许旅,确保其与第169师在战斗中紧密配合。

命令新22师从当前位置向大虎山发起进攻,视情况夺取该地。此举意在牵制大虎山的解放军部队,阻止其向东、南方向转移,以便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护兵团的主力部队顺利通过了该区域。这支队伍的移动显得有序且高效,确保了任务的成功执行。在行进过程中,队伍保持了良好的纪律性,未发生任何意外情况。通过这一关键区域后,护兵团继续向预定目标前进,展现了其专业性和战斗力。整个行动体现了护兵团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和组织协调水平,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命令新六军在黑山到大虎山一线部署侧翼防线,采取主动进攻策略来实现防御目标,确保兵团主力能够安全通过黑山和大虎山以东及以南区域。

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战果并不显著。

廖耀湘意识到辽西战场已无久留的必要,决定放弃攻占黑山的计划,转而利用新6军构建的侧翼掩护,采取边战边退的策略。

第49军与新3军按顺序向南推进,目标直指营口方向撤离。

新6军迅速投入前线作战,同时第71军和新1军向胡家窝棚以东地区撤离。随后,在25日傍晚,这两支部队重新接管了新6军的防守区域。

黑山的全部攻击力量在傍晚时刻暂停了攻势。

25号下午,第九兵团的参谋长杨焜接到了空军发来的侦察报告:

在彰武南部地区,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正沿着无梁殿方向行进,队伍长度约2.5公里。这支部队由黄永胜指挥,隶属于第六纵队。

49军试图撤退,但遭到阻击,被迫返回原阵地。

随后发生的事件,变得更加惨烈。

26日凌晨,第71军正在进行防务交接,韩先楚指挥第三纵队突然发动攻击,迅速击溃了71军及其两个后卫部队。第三纵队的先锋部队直插敌军纵深,成功突入胡家窝棚,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新3军和新6军的军部。廖耀湘兵团失去指挥核心,整个部队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黄永胜率领的第六纵队迅速突入新3军的防御阵地,迅速突破了对方防线。与此同时,外围部队也展开了全面进攻。这支号称东北最精锐的部队,仅仅两天时间就被彻底击溃,创下了国民党精锐部队在中国战场上最快被歼灭的纪录。

在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里,廖耀湘引用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

据史料记载,廖耀湘当时驻守新民地区。他率领的主力部队在决策上犹豫不决,整整耽搁了六天时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向南推进。这一关键性的迟疑,最终造成了第九兵团全军覆没的严重后果。

在研读《战争论》后,廖耀湘虽然反复强调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伸手段,但他似乎忽略了克劳塞维茨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战争在特定范围内展现出无限制的特性。

只要东北地区尚未完全解放,东野主力部队的军事行动就会持续进行。虽然锦州这个战略要地已被攻克,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役的结束。东野部队将继续推进,直到整个东北地区获得彻底解放。锦州的占领虽然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整个东北战场的形势依然复杂,部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执行作战任务。只有实现东北全境解放这一最终目标,东野部队的进攻才会告一段落。

他的部队继续向西推进,仍然是主要攻击对象。

他的拖延和东北国军高层领导们的迟疑不决,实属不明智之举。东野的部队就像一辆全速前进的赛车,一旦启动就难以停下,直到到达终点。

辽西战局的胜负早已注定,关键在于廖耀湘的精准执行。这场战役中,他的行动与整体战略环环相扣,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过程毫无波折,一切都按照既定计划顺利推进,充分展现了廖耀湘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的表现堪称典范,成为这场决定性战役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