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时代。
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时常前往广武山这座古代战场进行攀登。
这是刘邦和项羽在秦汉时期争夺天下的战场。阮籍每次站在高处眺望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时代缺乏真正的英雄,才让平庸之辈得以崭露头角。”
除了阮籍,才华横溢的贾谊同样值得一提。
谁没有过觉得自己才华被埋没的时候?
究竟是时代造就了这一切?
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吗?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三国时代,聊聊一位兼具文学才能和军事谋略的传奇人物。
他被后人广泛誉为继庞统之后的杰出谋士,继承了凤雏的智慧与谋略。在许多历史评论中,他常被视为庞统的继承者,延续了其军事与政治上的才能。这位人物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与庞统相提并论,被认为是其精神与能力的延续。
他在品德和智谋方面都足以与诸葛亮媲美。
尽管何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大展拳脚,最终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他的才能虽出众,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他的光芒却如同昙花一现,未能持久。这样的结局,让人不禁感慨,即使拥有再多的才华,若无法找到合适的舞台,也只能被埋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何的故事,提醒我们,机遇与才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韬略】
这个人的名字叫黄权。
最初,他在刘璋麾下任职,主要负责主簿的工作。
汉朝的创立者刘邦,曾在韩信的指挥下担任职务。
表面上修建栈道作为掩护,实则秘密派兵从陈仓小道进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关中。这一策略通过明面上的假动作迷惑对手,暗中却采取实质性行动,最终成功实现了战略目标。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既避免了正面冲突的损耗,又达到了迅速占领关键区域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军事谋略的精妙之处。
至此,刘邦成功建立了汉朝,为后续四百年的大汉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他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统一了分裂的诸侯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在文化方面,刘邦采纳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为汉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也为后世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刘邦及其后继者的努力,汉朝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而持久的王朝,其影响力延续了整整四百年之久。
汉室命脉未断,刘璋身为皇室后裔。
刘备常常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裔,但实际上他是正统的汉朝皇室成员。
因此,黄权决定追随他,耐心等待最佳行动时机。
他坚信,只要时机成熟,益州就能成为他的战略据点。
首先夺取刘表控制的荆州地区,随后进军关中地区,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最终,东吴在东南地区,曹操在北方,共同瓜分了天下。
他认为刘璋有能力胜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意识到这个人并不具备成为一代霸主的潜质。
只是负责城防的普通官员,见识有限,缺乏远见。
既然已经接受了对方的恩惠,怎么能轻易背弃?
他始终坚定地陪伴在刘璋身边,从未动摇。
他得知刘备多次拜访,最终成功邀请到诸葛亮出山相助,内心也不免有所触动。
男人活在世上,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刘璋对刘备一直很好,从未做过任何损害他利益的事。
尽管聪明的人总会选择有利的环境发展,但他绝不会做出背叛恩情的事。
最后,他选择继续跟随刘璋。
曹操集结了八十万军队,正朝南方进发,打算通过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统一全国。
孙刘两家联手对抗曹操,当时普遍看法是曹操占据上风。尽管双方结盟,但大多数人仍觉得曹操实力更强,胜算更大。这种观点在当时相当普遍,反映了曹操在当时局势中的优势地位。
曹操在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势力。
军队战斗力强,将领才能出众,参谋团队人才济济。
目前形势对曹操极为有利,孙刘联军即便联手也难以抗衡。曹操的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双方的联合并不足以扭转战局。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和刘备即使结盟,也很难在正面战场上与曹操匹敌。整体态势显示,曹操在军事上拥有压倒性的力量,使得孙刘联盟处于明显的劣势。
刘璋决定采取观望态度,不主动参与其中。
黄权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细微的迹象判断出曹操终将失败。
建议刘璋尽早采取防御措施,严加防范敌方可能发动的进攻。务必提前部署兵力,完善防御工事,加强情报搜集,确保随时掌握敌军动向。同时,要储备充足的粮草物资,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各关卡要塞需加强巡逻警戒,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各级将领要明确职责,确保命令能够迅速传达执行。此外,还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敌军来袭时从容应对,确保城池安全。
这里的“敌军”明显是指孙权和刘备的部队,但他并未明确点出他们的名字。
有句老话说:看得太清楚反而不好。就像你非要看清深水里的鱼,结果可能惹上麻烦。这话告诉我们,有时候,知道得太多并不是好事,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所以,聪明人懂得适可而止,不会事事都刨根问底。
懂得隐藏锋芒,学会低调处事,是保护自身的关键。过于张扬往往招致祸患,保持谦逊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聪明人知道何时该表现,何时该收敛,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处处显摆自己的才能,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在需要的时候隐藏。这种处世之道,既能避免树敌,又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正如所料。
赤壁之战的结果正如曹操所预料,他最终遭遇了失败。
铁甲连船,未能洞察天象变迁。
士兵们不擅长游泳,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劣势。
与本地居民缺乏深入互动,这是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短板。
在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条件。
单纯依赖兵力优势和士兵的勇猛来取胜。
这就像一个人带着大把钞票走进陌生赌场,摆明了就是去送钱。
正如孙武所言,如果只了解自身情况而对敌方一无所知,那么战局结果将难以预测。
【选择】
如果刘璋此时能明白黄权的计策。
如果当时能善用他的才能,刘备也就没机会抢走地盘了。
刘璋并未采纳黄权的劝告,反而主动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后续的局势变化,也为刘备在益州的立足创造了条件。刘璋的选择不仅忽视了黄权的忠告,更改变了益州的命运走向。
同一个地方怎么会有两个强者共存?
刘璋可能没把刘备当成威胁。
他觉得这么做,正好可以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尊重人才、礼待贤士的态度。
刘备始终怀有远大抱负,不愿屈居他人之下。他生来就不甘心做别人的附庸,一直渴望成就一番大业。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信念,从不愿寄人篱下。这种不甘平庸、志在四方的性格,贯穿了刘备的一生,成为他不断奋斗、最终建立蜀汉的重要动力。
黄权的提议又一次被束之高阁,最终导致了益州的政权更迭。
黄权坚守儒家理念,拒绝归顺。
直到亲眼目睹效忠的君主投降,他们才停止反抗。
黄权最终投奔了刘备的阵营。
目前,刘备急需招募贤才。
庞统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在随军征战时积极提供战略建议,最终在落凤坡战役中不幸被乱箭射杀。与此同时,诸葛亮和关羽则留守在荆州,负责守护刘备的核心根据地。
一方采取防御策略,另一方则选择主动出击。
假如庞统还在世,荆州的局势或许会大不相同。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的才智和战略眼光在蜀汉阵营中举足轻重。他的早逝让刘备失去了一位关键的战略策划者,也间接影响了荆州的防守部署。以庞统的军事才能和对局势的敏锐洞察,他很可能提前预判到东吴的动向,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荆州落入孙权之手。此外,庞统与诸葛亮配合默契,两人若能共同谋划,蜀汉在荆州的控制力将大大增强。因此,庞统的存活极有可能改变荆州的命运,使其得以保全。
庞统去世后,刘备身边缺乏智谋之士,诸葛亮不得不从荆州启程。
黄权在当前的局势中,同样承担着关键的责任。
大家都认为刘备能夺取汉中,全靠法正的计策,其实真正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黄权。人们往往忽视了黄权在这件事上的关键作用,实际上,正是他的策略帮助刘备取得了胜利。法正虽然名声在外,但黄权的智慧才是这场胜利背后的真正推手。
黄权和法正关系非常铁,他不想夺走好兄弟的功劳。
曹操冷静地观察着,对身边的人说道:
黄权早已策划好攻打汉中的策略,只是大家都没注意到。后来,张飞大败朴胡,夏侯渊也被杀,汉中成功拿下。大家都把功劳归给了法正,其实背后是黄权的精心布局。
这个人就是黄权。
刘备眼光独到,不可能看不出黄权的能力。
诸葛亮既然能够识破马谡的真实才能,难道他会对黄权的能力一无所知吗?
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他人的才能。
刘备的种种行为表明,他对黄权极为看重。
关羽和张飞最终在东吴的势力范围内遭遇不幸身亡。这两位蜀汉名将的死亡,标志着蜀汉在与东吴的冲突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他们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三国鼎立局势下的残酷现实。关羽和张飞的离世,对蜀汉的军事力量和士气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三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刘备调动全国兵力进攻东吴,留下诸葛亮负责后方事务,随军出征的谋士中包括黄权。
黄权运气不怎么样。
他察觉到前方潜藏的危机。
劝说刘备谨慎行事,避免轻率冒进。提醒他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可因一时冲动而陷入被动。建议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确保每一步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强调耐心和策略的重要性,避免因急躁而招致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我自愿担任先锋,率先出发侦察路线。
刘备压根没把陆逊当回事,觉得他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成不了什么气候。在他看来,陆逊年纪轻轻,经验不足,根本构不成威胁。这种轻视的态度让刘备放松了警惕,完全没料到陆逊后来会给他带来那么大的麻烦。
轻敌往往导致失败。任何人如果一开始就低估对手,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过于自信或轻视对手,往往会让人们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在关键时刻犯下错误。历史上许多失败的案例都表明,轻敌是导致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对手和挑战,才能避免失败。
在夷陵战役中,蜀汉军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损失了所有主力部队。
蜀汉的实力严重削弱。
刘备将黄权调派至长江以北地区驻守。
东吴军队已经占领了整个江南地区,向敌人投降意味着背叛。
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士兵们被东吴军队无情杀害。
他别无他法,只得归顺魏国。
从归顺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像徐庶那样,一辈子不帮对方出任何主意。
得知黄权投敌后,刘备麾下众将一致主张对其家属处以极刑。
刘备回应道:
黄权的失败责任在我。
非但没有对其家族施加任何伤害,反而给予了特别的优待和厚待。
曹魏方面收到的情报显示,黄权的家族已经全部被处死。
黄权对此持怀疑态度,并不认同。
他与刘备、诸葛亮之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坚信他们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不出所料,最终的消息证实了他的推测。
不少人认为,刘备要是当初听从了黄权的意见,夷陵之战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不至于惨败收场。
黄权没有投奔曹魏的打算。
可惜天不遂人愿,黄权没能等到施展才华的时机。
黄权的行为其实无可指摘。他当时所做的决定和行动,从客观角度来看都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的处境下,他并没有做出任何违背道义或原则的事情。黄权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判断,既没有越界,也没有失职。他的选择和行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黄权在事件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问心无愧,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他的立场和行为,都符合当时的环境和自身的职责要求。
命运的安排有时令人唏嘘,它带来的结果让后世的人们深感惋惜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