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这辈子碰上过好多老师,但要说起对他影响最大的,那肯定是杨昌济老师。对毛主席来说,杨昌济老师既是良师也是如父般的存在,给了他特别多的帮助。
得聊聊杨昌济老师在走之前,心里还惦记着给主席搭桥铺路的事儿。他给老朋友章士钊写了封信,托他给主席帮把手。咱们一块儿回忆回忆那段过往吧!
【一、保护毛泽东】
要是你问主席,哪位老师对他帮助最大,他肯定会立马告诉你,是杨昌济先生。同样,杨昌济先生对主席也是充满了期待。
以前,杨昌济就曾赞叹过:“这小子将来肯定大有作为!”而事实也证明,主席确实没让杨昌济失望。但可惜的是,杨昌济没法亲眼看到主席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了。
其实,早在杨昌济在北京大学教书那会儿,他和主席就不常在一起了。但他们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断过,就算杨昌济人在北京,心里也一直惦记着主席。
当年,要说谁除了主席本人外,最关心主席的学业,那杨昌济肯定是算一个。
到了1920年那会儿,杨昌济因为重病已经住进了医院。他那时候为了不让主席分心,就没跟他说这事儿。就在那一年开头,杨昌济可能心里有了点预感。
有天夜里,我爬起来给老朋友章士钊写了封信,信末我特地写上“要想救国,必须先看重这两个人”,这两个人里头,就有一个是咱主席。杨昌济老师在快不行的时候,把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主席身上。
“要想救国,得先看重那两位年轻人”,这句话虽简短,却把杨昌济对主席的厚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临终前心里挂念的,还是咱们的毛主席。
他怕主席在这动荡的年代里会遇到危险,因此,在快不行的时候,他最挂心的事儿就是替主席找他的老朋友帮忙。
【二、正确的人】
主席很久以前就听人提起过杨昌济先生,在主席还没进入学校前,他就已经知道了杨昌济的大名。毕竟在那个时候,像杨昌济这样有学问的人真的不多。
他有着在好几个国家学习的经历,这事儿让主席特别佩服。要说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那得回到在湖南省师范那会儿了。
那时候,杨昌济老师被请到了湖南师范大学教书,正巧主席也刚迈进校门开始求学。头一回给主席授课时,杨昌济老师的眼神就被这位小伙子牢牢抓住了。
那时候,学校里的主席真是个特别的存在。大多数同学要么出身名门望族,要么家庭条件优渥,唯独主席,他是从农家走出来的孩子。
关键的是,你根本看不出主席心里头因为家庭背景有啥自卑或者不甘心。相反,在学校里,他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学习上。
要是课后谁被问得最多,那主席肯定算一个。那时候,大家课后都喜欢凑一块儿玩乐,但每次杨昌济老师碰到主席时,他都是一个人在那默默看书。
起初,杨昌济心里老惦记着主席在学校会不会被人冷落。有次碰巧看见主席一个人待着,他就直接问了:“怎么就你一个人啊?没和大家伙儿一起吗?”
那时候的主席还很年轻,没像后来那样被战争的洗礼磨出沉稳性子。当杨昌济问起时,他轻描淡写地回答:“有这些书就够了!”边说边晃了晃手里的书。
后来,杨昌济真正了解了主席的情况,才明白事情并非主席受人排挤那么简单,实际上,他是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学习上。
杨昌济老师对那个学生,就是杨昌济特别看重的主席,真的是打心底里喜欢。而且主席在学校里也是出类拔萃的,表现非常抢眼。当老师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这么有出息,心里头肯定是美滋滋的,特别高兴。
杨昌济主席那可是能帮就帮,后来每到周末,他就常邀请主席和蔡和森等人来家里。他们聚在一起,主要是聊天学习,分享知识。到了中午,杨昌济和他的妻子还会热情地留主席一起吃饭。
那段时间,主席和杨昌济老师的关系变得更加深厚了。正好在那个时期,主席碰到了杨昌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杨开慧书读得多,很有学问,所以他们俩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聊得很投机。
后来,陈独秀先生的《新青年》一出版,杨昌济老师立马就买了一本送给主席阅读。当然,杨昌济对主席的帮助可不仅仅体现在这件事上。
他对主席的生活给予了很多帮助。大家都知道,主席家里头挺穷的,这事儿在当时大家都知道。主席那会儿想边工作边学习,杨昌济是最先支持他的人。
后来,多亏了杨昌济的帮助,主席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了一份差事。有了这份工作,主席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最关键的是,他能随意翻阅北大的各种书籍了。
北大,那可是所有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光是因为它的教学质量顶呱呱,更因为它有着深厚的底蕴。说到这底蕴,就不得不提北大的藏书了,那可真是一绝。
【三、情深义重】
主席和杨家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厚,杨昌济是主席特别敬重的老师,而杨开慧则是主席的爱妻。
他们每个人都给了主席很多帮助,大家都知道,主席一直是个懂得回报的人,对杨家也是这样。
战争那会儿,他心里始终记挂着件事,那就是恩师走后,主席把对老师的所有情感都转移到了师母身上。提起这位师母,她可真是个刚强的女子。
那时候,她在国内独自一人拉扯着几个孩子,杨昌济去世后,她很快就收拾好心情,为未来的日子做起了打算。主席和杨开慧的结合,还是师母向振熙一手促成的呢。
后来的事儿,想必大伙儿都清楚,主席跟杨开慧成了家没多久,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时候,主席孤军奋战,个中艰辛,想想都让人心疼。向振熙一听这消息,二话不说,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掏给了主席。
后来的那位领导提起过,当年他们能撑下来,全靠师母的经济支持。她对闺女和女婿的工作也是特别上心。
主席和杨开慧的革命路上,向振熙给了他们不少帮忙,因此主席心里一直惦记着她。长沙刚解放那会儿,主席特意给杨开智写了封信,信里还专门问了问向振熙近况咋样。
后来,在向振熙过寿那天,主席特意寄了封贺信,之后还安排毛岸英回去探望。虽说多年没见了,可向振熙一看到毛岸英,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
嘴里不停嘀咕着:“你跟你妈妈,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毛岸英拎出了主席特意为老人准备的东西。在毛岸英要走的时候,主席又特意交代他,别忘了给老人带上点滋补品,毕竟向振熙老人现在已经是上了年纪,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了。
【结语】
杨昌济老师一辈子都扑在了教育事业上,而且他教出来的学生,真让他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行家,瞧见主席取得的那些大成就,杨昌济老师心里头肯定是满意的,走得也安心。
毛主席引领中国从困境中走出,迎来了崭新的希望。历史充分验证了杨昌济先生当年眼光独到,没错信主席。要想拯救国家,就得依靠主席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