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程中,众多青年男女为共同革命目标在战火中结为伴侣,尤为感人的是刘杰、李宝光夫妇的事迹。
他们以爱情故事为中国革命历史添上一抹温馨色彩,展现了深情厚谊,丰富了历史内涵。
【一、双双投身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915年,刘杰诞生于河北威县一农民家庭。因出身贫寒,他自幼历经苦难,对帝国主义蛮横行为深感愤恨。
全国抗战爆发后,刘杰投身革命,长期活跃于晋察冀根据地,参与家乡党领导的救亡运动。1935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面抗战开始后,刘杰在北平及晋察冀边区任农委书记、第三地委书记,主管宣传与组织工作。
我党引领下,新中国诞生。刘杰因能力出众,被调往察哈尔省,担任省委书记一职。
李宝光1921年生于河北完县北神南镇富户,与丈夫刘杰的贫苦背景不同。当时,其父与祖父均认为女性也应接受教育,故她得以入学。
李宝光在父辈的支持下,前往保定女子师范学校求学。
国家危难时,村中常唱“打倒列强,除军阀”之歌。上学时,李宝光老师带学生游行,还组织他们参与抗日话剧演出。
李宝光被身边人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渴望投身革命事业,但始终未能寻得合适的机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一支八路军骑兵营驻扎于李宝光所在村落。
李宝光鼓起勇气,前往骑兵营,向八路军营部负责人表明意愿:“我欲投身抗日救国工作。”
八路军营部负责人望着女娃娃,心生欣慰,随即点头表示同意。
李宝光独自前往县抗日救国自卫委员会,加入妇女抗日救国会,投身其工作。
李宝光经4个月努力,担任县第五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她频繁向村中农民及妇女宣传,强调抗日救国的重要性。
这种工作颇为艰巨,李宝光在动员时常遭遇阻碍。
多数农村妇女认为,抗日救国是男人们的事,她们身为女子,自问能有何作为。
听到妇女此言,李宝光耐心回应:“现今男女平等,女子可为军队制军衣军鞋,承担后勤保障,同样重要。”
李宝光的话语使妇女们意识到自身在抗日中的关键作用,她们随即积极响应,纷纷投身抗日行列。
抗日救国队伍不断壮大,与李宝光的付出紧密相连,他的努力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宝光因能力出众被任为宣传部部长,兼管《乡村妇女》刊物。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时局,广受农会、区委干部喜爱。此时,她与刘杰相识。
【二、革命岁月中的相知、相守、相惜】
1938年,刘杰接上级指令,赴三分区任地委书记,负责日常管辖6县党委工作,含李宝光所在的完县。
两人初次相遇于会议中,但彼时彼此并不相识。
检查工作完毕,刘杰与县里几位同志共蹲地用餐。此景之下,李宝光觉得刘杰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一年后,李宝光任三分区特派员,需电话传达消息至6个县。唯一电话恰设于刘杰宿舍内,他常需借此进行通讯。
一次,李宝光欲往刘杰宿舍打电话,恰逢刘杰疟疾发作,床上呻吟喊冷。尽管李宝光平日不拘小节,此刻却面露尴尬,未主动上前帮忙。
之后,因工作频繁接触,刘杰对李宝光的感情日渐不同,逐渐萌生了特别的情愫。
1940年,地委于三级干部会议上为刘杰与李宝光举办了简约婚礼。至今,李宝光对那场婚礼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刘杰与李宝光的婚礼热闹非凡,借此机会,同志们也相聚一堂。婚礼上,大家炖了米粉肉,蒸了馒头,这些平日难得的美味,让宾客们大饱口福。
之后,外号‘糖葫芦’的老革命以白面蒸制娃娃赠予刘杰与李宝光。但彼时,革命事业繁重,二人婚后无暇顾及未来规划。
李宝光与刘杰夫妇均曾任河南省委书记,两人同为一省省委书记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李宝光与刘杰既是夫妻,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同舟共济。
刘杰是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他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高度赞扬刘杰的个人能力,对其表现十分满意。
【三、“两弹一艇”元勋】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业亟待发展。党中央与毛主席共同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个五年计划。
1952年,国家成立地质部,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刘杰调任副部长,专注负责国内地质勘察工作。
国家对铀矿勘查高度重视,特设铀矿勘查小组,由刘杰担任负责人。
刘杰高度重视党中央命令,上任即召开会议,与地质学家李四光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地质勘查规划。
铀矿为核武器制造的关键材料。西方认为中国无法自主建造核武器,然而,中国人坚信能够打破这一断言。
刘杰与团队赴广西深山寻铀矿,经共同努力,1954年他成功发现铀矿,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杰即刻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好消息,总理电话中甚是欣喜,并指示刘杰次日前往中南海,向主席亲自汇报此事。
见到毛主席,刘杰激动地说:“广西发现铀矿石,据此相信不久原子弹、氢弹将能研制成功。”
毛主席闻刘杰言后情绪激动,对刘说:“我深知你,接下来你们有何计划?”
刘杰答:“地质部门人员认为广东、江西等地或可寻得具工业价值铀矿,需加速勘探进程。”
毛主席听后紧握刘杰手,叮嘱道:“刘杰,此事关乎命运,务必全力以赴。”
刘杰牢记毛主席叮嘱。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决定创建中国核工业,标志我国进入核时代。次年11月,刘杰任第三机械部副部长,负责原子能工作。
刘杰上任不久,便遭遇了一个难题,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1955年4月17日,刘杰与苏联政府达成协定,内容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原子核物理研究及和平利用原子能。
为推动我国原子能科技发展,经决策,选定北京西南郊坨里地区,建设一座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核科学研究基地。
该基地汇聚核科技专家与大学毕业生,致力于培养原子能领域科技人才,已为我国输送大批专业人才。
1956年6月,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料,中方虽多次催促,但直至彼时,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1960年7月,苏联违背协议,将所有在华专家撤回。
这对发展中的核工业造成重大冲击,关键时刻,中央决定任命刘杰为二机部部长。
刘杰开会时提出目标,争取1964年,最迟1965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众人努力终见成效,中国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如愿跻身拥核国家之列。
回忆往昔,刘杰感慨道:“我坚信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创造辉煌成就。”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刘杰备受鼓舞,继续致力于核工业。1966年,他带领团队成功试爆了我国首枚氢弹。
李宝光那时不清楚丈夫在忙什么,但她确信他在进行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80年代,刘杰、李宝光离岗,晚年仍献身于革命事业。2018年,刘杰在深圳逝世,享年104岁。2023年11月27日,其遗孀李宝光在北京病逝,享年102岁。
【结语】
刘杰与李宝光通过自身经历,向后人昭示:当下时代,亟需秉承以国家为重之精神。
我们现今幸福稳定的生活,得益于刘杰、李宝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贡献,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