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经过反复讨论,军委一致认为徐立清完全符合上将军衔的授予条件,当旁人都为他感到欣喜和骄傲,可他却陷入了沉思,因为当时有很多人都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
于是没过多久,军委办公室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信中的内容正是徐立清请求降一级授衔,这封信,在军委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徐立清心意已决,面对劝说,他只是摇头。

最终,徐立清的请求被批准,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始终坚守在不同岗位1929年,年仅19岁的徐立清加入红军队伍,因为他长期从事文职工作,很多人就以为他是个文弱的“笔杆子”,可实际上,徐立清的骨子里满是军人的热血与英勇,在残酷的革命年代,他曾多次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同年8月,敌人闯入麻城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少坚守在当地的共产党员,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英勇牺牲。消息传到红32师,战士们纷纷请战。“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一定要给牺牲的同志们报仇!”为了给敌人一个狠狠的教训,红32师决定选派部分精锐战士,潜回麻城地区,组成游击队,伺机打击敌人。
徐立清听到这个消息也请求加入游击队,就这样,徐立清和战友们精心策划,化装成“民团”来到当地土豪劣绅的家中。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门口的守卫警惕地问道。徐立清大声回应:“我们是民团,来保护你们的!”顺利骗过守卫后,他们迅速行动,里应外合,仅仅用了十余天时间,就将10多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一网打尽。不仅如此,他们还抓住时机,巧妙设伏,一举消灭了100余名敌人。

战斗的间隙,徐立清也从不懈怠,他抓紧每分每秒,认真研读革命理论,深入思索武装斗争的策略,为解放穷苦百姓探寻更有效的道路。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他的思想境界持续提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愈发笃定,对党的事业充满热忱。
1930年,凭借出色的表现与坚定的信念,徐立清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徐立清满怀豪情地投身其中。彼时,鄂豫皖苏区正遭受敌人疯狂的“围剿”,形势万分危急。徐立清随部队迅速奔赴战场,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抵达战场后,他迅速投入战斗,与战友们紧密协作,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不屈的斗志,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为保卫鄂豫皖苏区立下汗马功劳。
论凭资历完全可以评为上将1935年,已经担任军级干部的徐立清,肩负着重要使命,奉命率部踏上长征之路,从鄂西地区向四川艰难转移。长征途中,环境恶劣,困难重重,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张国焘妄图扩大个人影响力,竟公然与党中央展开“对抗”。徐立清深知这是严重的分裂行为,事关革命的生死存亡,于是当众表示反对,张国焘恼羞成怒,于是将徐立清调离了一线作战部队,安排到后勤医疗部门任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战友们纷纷为徐立清抱不平:“太过分了,你明明是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却被安排到这里。”徐立清安慰大家道:“不管在哪里,都是为革命做贡献,只要能帮到同志们,做什么都一样。”

在后勤医疗部门,徐立清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查看伤病员的情况,为他们换药、喂饭。有的伤病员因为伤痛情绪低落,他便坐在床边,耐心地安慰:“同志,别灰心,好好养伤,等你康复了,咱们一起继续为革命战斗!”他细致入微地关怀,让伤病员们感受到温暖,也重拾了信心。
医疗部门的物资极度匮乏,伤病员的治疗面临极大困难,他召集医疗部门的战士们出去找草药,一路上,荆棘划破了他们的衣衫,汗水湿透了后背,可没人喊累。徐立清仔细地辨别着每一株植物,遇到不认识的,就蹲下身细细观察,还时不时和身边的战士交流:“这草看着有点像能入药的,大家小心采,别弄错了。”
过草地时,红军遭遇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缺衣少食,战士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为了让战士们填饱肚子,徐立清再次挺身而出,带着手下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在他的努力下,部队收集了大量野菜和树皮,成功熬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期,顺利走出了草地。

1939年1月,华北大地被日军“扫荡”,129师果断应对,迅速组建6个机动集团,肩负起粉碎日军阴谋的重任。徐立清临危受命,出任冀南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兼第五支队政治委员。
他亲赴城口勘察地形,发现此地两侧山峦夹着狭窄通道,是绝佳的伏击点。于是,徐立清迅速部署部队潜伏,当日军进入包围圈,伏兵瞬间发动攻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日军终于抵挡不住我军的进攻,纷纷缴械投降。经清点,此次战斗共歼灭近千名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徐立清肩负起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委等重任,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智慧。
彼时,解放新疆的任务迫在眉睫,徐立清与司令员王震密切配合,面对复杂的局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他全身心投入到战略谋划与组织协调中。

徐立清日夜研读地图,分析敌军布防,反复斟酌行军路线,在筹备进军新疆时,他精心组织部队整训,从战术技巧到思想动员,事无巨细,力求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进军途中,徐立清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保障物资供应。最终,在徐立清与王震的紧密协作下,部队成功解放新疆,为新中国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徐立清从不以功臣自居。即便战功赫赫,他依然保持着低调谦逊的作风。
他不停给毛主席写信,最终降为中将建国后,徐立清担任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1955年,经过无数次地研讨、权衡,拟定军衔的名单终于完成。然而,名单刚一公示,办公室外,前来表达不满的将领们络绎不绝。有人拿着名单,反复查看,脸上写满疑惑与不甘;有人则在走廊里踱步,神情激动。

面对这棘手的局面,徐立清满心无奈,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也为了让毛主席少些操劳,他决定主动降衔。罗荣桓得知此事后,立刻赶来劝阻,“这可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授衔是中央和军委的决策,关系重大,哪能说降就降呢?”
徐立清苦笑着说:“我知道,可现在这情况,我降一级,说不定能让大家消消气。”
罗荣桓皱着眉头,认真地分析道:“你完全符合上将的评定标准,要是授你中将,那其他中将人选该怎么想?这不是把问题越搞越复杂吗?”
尽管罗荣桓苦口婆心相劝,徐立清降衔的决心却丝毫未减,他一心只为大局着想,甘愿牺牲个人荣誉。徐立清开始给毛主席写信,阐述自己请求降衔的缘由,此后的日子里,他接连写了好几封信,这一连串举动很快惊动了周总理。

周总理亲自来到徐立清的住处。见到总理,他赶忙起身迎接。周总理对他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可不要冲动行事啊。”
徐立清回应道:“总理,我明白您的意思。但现在很多同志对授衔结果有意见,我想着我降衔或许能平息大家的情绪,让授衔工作顺利进行。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能为党和人民做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两人促膝长谈许久,最终,在周总理的协调与帮助下,徐立清被改授为中将军衔。
不久后,在一次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提及此事,评价道:“徐立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的好同志,好干部。他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只为革命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志学习!”
接下来的徐立清始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直至1983年1月6日,73岁的徐立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