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0岁,每月5千工资都贴补儿子家,看了亲家朋友圈,转身回家了

晓七姑娘 2025-04-27 22:00:29

01

我叫孙桂兰,今年60岁,初中没毕业,是个土生土长的小县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穷,没念多少书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了。

结婚早,20岁那年嫁给了同村的老张,他是木匠,手艺不错,后来在县城揽点活,日子也算过得去。

我和老张有一个儿子,叫张宁。因为我们夫妻俩吃了没文化的亏,省吃俭用也要供他上学。张宁争气,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还在那里找了工作,结了婚,媳妇是省城人,叫李倩。

老张几年前得了脑梗,走得早。

我一个人守着老房子,靠着打零工和社区保洁的工作,每个月挣个五千块钱,也不容易。

可我舍不得花,大部分都贴补给了张宁一家。

媳妇不上班,说要在家带孩子,张宁工资也不高,日子紧巴巴的,我这个当妈的,不帮他们谁帮?

我一直觉得,儿子是我一辈子的希望。只要他过得好,我吃点苦都不算什么。

02

我每个月都会按时把五千块钱转给张宁,有时候他们孩子生病、买奶粉,我再添点,心甘情愿。可渐渐地,我也开始有些疑惑。

有一次,我问:“宁啊,妈这钱你们够用吗?要不要我再找点活干?”

张宁语气有点烦躁:“妈,别总操心我们,你那点钱也不多,够就行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他越来越少打电话给我,也不让我去他们家,说房子小,孩子闹腾。我懂,可能是媳妇不愿意。但我没生气,我想,只要他们过得好,我能忍。

可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李倩的朋友圈。

那天,我在老街上遇见了李倩她妈,也就是我的亲家母。她穿得挺体面,还跟我说:“你孙子在学钢琴呢,听说下个月还要报个英语班。”

我愣住了,钢琴?英语班?张宁不是说钱紧吗?我回家后偷偷注册了个微信小号,加上了李倩,果然,她朋友圈全是晒孩子上兴趣班、全家外出旅游、买新家具的照片。

有一张照片,是他们全家去海边玩,住的是五星级酒店,配文写着:“感谢老公的宠爱,带我和宝宝度假解压。”

我盯着那张照片好久。照片里李倩穿着新裙子,张宁笑得合不拢嘴,孩子在沙滩上堆沙堡。可他们从来没带我出去过哪怕一次。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

第二天,我打电话给张宁,说我生病了,钱暂时转不过去。他沉默了几秒,说:“行吧,那你先休息。”一句关心都没有。

挂了电话,我坐在床边,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不是心疼钱,我是心疼这份冷漠。

这一生,我为这个家,为这个儿子,付出了所有。年轻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老了还不舍得吃穿,把每一分钱都给了他。他却从来没问过我一句:“妈,你过得怎么样?”

我想起那年他结婚,我在厨房忙前忙后,李倩的妈在客厅里喝茶聊天。婚礼上,她是“贵宾”,我是“佣人”。

我也想起,孙子出生那天,我赶了五个小时的车去医院,刚进病房,李倩就说:“妈在这边照顾我就行,您还是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我转身出去,在医院走廊坐了半天,才慢慢走回车站。

那时候我安慰自己:“她刚生完孩子,情绪不稳,别往心里去。”

可后来,每一次他们需要钱,电话打得勤;我想去看看孙子,他们总有理由推辞。

我有时候会问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太依赖儿子了?可想来想去,我只是一个想看孙子、想参与家庭的母亲而已。

我也有尊严,我也有感情。

那天晚上,我打开了李倩的朋友圈,看到她发了一条动态:“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个好老公和明事理的婆婆。”

我心里一阵苦笑。 我明事理?是因为我从来不多嘴,从来不去打扰他们的生活。

可这“明事理”三个字,像是一道枷锁,把我困在一个永远只能付出的位置上。

我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收拾了东西,坐上了早班车,打算去省城看看他们。

到了楼下,我没打电话,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可当我走到他们小区门口,正巧碰上了李倩的妈妈。她正牵着孙子,穿得漂漂亮亮,笑得一脸骄傲。

她看到我,愣了一下,然后说:“你怎么来了?你儿子还上班呢,李倩也不在。”

我笑笑:“我就是来看看。”

她讪讪地说:“其实你啊,年纪大了也该歇歇,别总想着帮他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我点点头,没再说话。

就在她低头看手机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了她朋友圈的界面——她刚刚发了一张照片,是她和孙子在商场吃西餐的合照,配文是:“外婆带宝贝吃大餐,幸福时光。”

我突然明白了: 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一个提款机,一个“明事理”的老人,不需要参与他们的生活,也不需要得到感恩。

我转身走出了小区,没再回头。

03

回家后,我把微信里的转账记录都删了,也拉黑了张宁。

我没有冲动,也没有报复的想法,只是觉得, 我要开始为自己活一回了。

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的老年舞蹈班,还跟几个老姐妹一起去周边旅游。我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每天都有笑声。

张宁后来给我打过几次电话,我没接。他发了条微信:“妈,你怎么了?”我看了一眼,没回。

我不是不再爱他,我只是学会了爱自己。

人生六十年,我用一半的时间付出,现在,我想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

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明白,也不在乎了。

我只是希望,下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明事理的婆婆”这几个字时,那真的是一句真心的赞美,而不是对一个老母亲沉默忍让的讽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