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约瑟夫·艾迪生出生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米尔斯顿,14岁进入查特豪斯学校学习,结识了理查德·斯蒂尔。后进入牛津大学,169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695年因写诗引起政界关注,获得资助游历欧洲。回国后加入“小猫俱乐部”,成员包括斯蒂尔、威廉·康格里夫等知名人士。
2、1708年艾迪生当选国会议员并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期间为斯蒂尔的《塔特勒》撰稿。1711年与斯蒂尔共同创办《旁观者》,并创作悲剧《加图》。艾迪生于1719年去世,享年48岁,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3、艾迪生的戏剧名著《加图》以罗马共和晚期政治家小加图为原型,讲述了他在北非抵抗恺撒军队失败后自杀的故事。该剧1713年在英国首演后影响深远。1777年美国革命期间,华盛顿为鼓舞士气,在福吉谷营地组织演出此剧。除戏剧外,艾迪生的随笔作品也对英国启蒙时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随笔这种写作体裁最早由16世纪法国作家蒙田开创,他写的是私人随笔。后来,艾迪生将随笔发展为公共写作形式,成为英法两国的主要文学体裁。18世纪后,英国随笔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林语堂、梁实秋等作家推崇这种形式,称之为"小品"。林语堂更因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
5、英国人特别喜欢随笔,这可能与他们幽默绅士的气质有关。这种绅士气质其实就是现代公民文明。英国人并非天生就有这种气质,18世纪初艾迪生通过随笔写作来影响中产阶级读者,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气质。他的随笔风格温和幽默,充满君子风范,内容多涉及如何培养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鉴赏力。
6、艾迪生通过随笔写作显著提升了英国人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历史学家劳伦斯·克莱因指出,18世纪的艾迪生是家喻户晓的作家,在英国文化中占据标志性地位,被视为"文化英雄"。与军事英雄不同,他像莎士比亚和牛顿一样,不仅通过著作做出特殊贡献,更成为英国文化价值的象征。
7、艾迪生的随笔对英国文化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哲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哲学家休谟的经历就是明证:他的严肃哲学著作《人性论》遭遇冷落,而改用随笔形式写的《道德、政治和文学随笔》却大受欢迎。
8、休谟意识到,自艾迪生作品走红后,英国读者更偏爱轻松的随笔而非系统性的哲学论文。他通过随笔成功传播了原本可能被视为异端的哲学观点,将其包装成读者易于接受的"糖衣炮弹"。休谟的成功印证了艾迪生塑造和培养了英国读者对优雅随笔的鉴赏力,使得用这种文体包装的思想更容易被大众接纳。
9、艾迪生最初与斯蒂尔合作在《塔特勒》杂志上发表随笔。《塔特勒》是1709年由斯蒂尔创办的文学社会小报,每周出版3次,内容为咖啡馆中的新闻和八卦,不谈政治,旨在启蒙中产阶级读者。1711年,《塔特勒》停刊后,艾迪生创办他自己的《旁观者》,斯蒂尔继续与他合作。
10、《旁观者》改为每日出版(周日除外),共出版555期,1714年短暂复刊80期。每期刊登一篇2500字左右的随笔,主题多样,内容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深受新兴中产阶级读者喜爱。这种轻松、信息丰富且具道德美学指导的随笔风格至今仍是中产阶级阅读的普遍特征。
11、艾迪生在随笔《愚蠢的迷信》里写道:
“我认识一个在大户人家做佣人的阿姨,她俨然就是旧时的女巫,一年到头,不是在预测,就是在预言。她总看到幽灵,总听到报死虫的叫声。一日,她因牙疼而卧床调养,听到外面马厩里一条大狗发出了一声嚎叫,立刻吓得失魂落魄。此等夸张的心态不仅令无数人陷入莫名其妙的恐惧,还令他们承担了过多的生活负担,究其缘由,不过是人心常有的恐惧和无知从中作祟。我们想起死亡(或将至的厄运)时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死亡或厄运何时降临的不确定感,让本已忧愁的心里充斥着不计其数的担忧和猜疑,最终只好通过观察那些毫无根据的预兆和预言以便祛灾避害。是故,智者主要关注如何借助哲学推理来减少人生之厄运,而愚者却耽于用迷信思想去徒增人生之不幸。”
12、在随笔《论嘲讽》中,他这样写道:
“在别人背后暗捅一刀以毁其声誉,世上最显卑劣龌龊和胸襟狭窄之行径莫过于此。嘲讽和讽刺文章,若出自风趣却恶毒人士之手,则好似一枚毒镖,致人创伤,且让此等创伤难以治愈。正因如此,每每碰到拥有讽刺人的本事且性格诙谐幽默的心地不善之人,我总是心绪难宁。对野蛮粗暴、不近人情的讽刺者而言,世间最快意之事莫过于激起某位性格内向之人的忧伤,令其近亲心神不定,致其全家饱受众人奚落,而与此同时,讽刺他人者却隐而不现,不知所终。如果某人品性不正,还有故作风趣和与人为恶的本领,那此人无疑是文明社会之大害。他会将矛头直指那些最该免遭讽刺的人士。美德、优点以及任何值得颂扬的事物都将成为其肆意嘲笑和插科打诨的对象。这些暗箭产生的恶果太多,实难逐一罗列。”
13、他的道德结论是:
“写嘲讽文章也好,作讽刺诗也罢,其本身并非劫财害命之类的罪行,可是却有很多人宁愿破费大笔金钱甚至付出自家性命,也不愿落得个臭名昭彰、被人奚落的下场。在此情形下,我们应深谙此理:嘲讽带来的伤害到底多深多重,不由加害者说了算,而应该由受害者自行判断。”
14、艾迪生的幽默启蒙方式与中国传统道德教导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道德作家偏好使用格言体写作,这种文体显得生硬刻意,与艾迪生温和幽默的随笔风格截然不同。格言体通过简短决断的句式(通常一两句话自成段落)刻意展现权威智慧,具有口号化特征,缺乏完整论述脉络。
15、艾迪生的随笔风格轻松幽默,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体现了启蒙时代推崇的“交谈艺术”。这种交谈方式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节制自以为是、反感武断教条,追求务实和快乐交流,形成更理性文明的社交规范。塞缪尔·约翰逊称赞艾迪生的散文具有中和之美,朴实浅显而不华丽,是学习温和说理的典范。
16、18世纪启蒙时期,温和说理被称为“良好礼仪”,逐渐从个人风范上升为社会理想,推动社会各阶层的文明教化。英国和法国是启蒙运动和现代礼仪的中心,而德国在礼仪上相对落后。良好礼仪的普及使贵族收敛傲慢,下层阶级也开始讲求体面,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礼仪与道德的提升,成为社会启蒙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