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东亚历史,曹魏最后的忠臣,这个被忽视的三国名将做了什么?

大华正能量 2025-04-21 11:51:16

《三国演义》这本书,对很多朋友来说,就像是个看三国历史的窗口。书里总共写了1191个人,武将就有436个。但话说回来,演义终归是小说,不是真实历史,所以有些当时挺重要的人物,在书里几乎被忘了,比如毌丘俭。他虽然在演义里露过脸,但也就在108回到110回那几章稍微提了一下。可在真实历史上,毌丘俭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算是曹魏最后的防线,差点儿就让晋朝建不成。他还对中原以外的地方影响深远,把东亚历史的轨迹都给改了。那么他到底都做了些啥呢?

说起来也怪,毌丘俭这位人物在演义里似乎被大家给忘了。不是说完全没人提,而是提到他的地方真的很少。更特别的是,演义里连他的名字都给搞错了。我猜啊,很多朋友看到“毌”这个字,可能会觉得它长得有点奇怪,但还是会顺口念成“wu qi u jian”。不过,这么念可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大家犯这种错也正常,因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毌丘俭的名字经常被误写为“毋丘俭”。而“毋”字现在大家都读wú,所以念错也挺自然的。但实际上,毌丘俭的姓应该是“毌丘”,不是“毋丘”,“毌”字现在正确的读音是guàn。所以说,《三国演义》里的毋丘俭,其实就是因为错别字才闹出的误会。

以前桃花石杂谈在别的文章里聊过,三国早期那会儿,汉地其实还有个挺长时间的自立山头,第四股力量,就是辽东的公孙家族掌权的势力。公孙家最风光的时候,把我国东北那边的高句丽等割据小国都给压下去了,做到了“东边那些小部族全都听话服从”的地步。

不过,对于一心想要统一中原的曹魏来说,公孙氏政权简直就是肉中刺。更麻烦的是,公孙氏还跟孙吴走得很近,联手给曹魏使绊子。这样一来,曹魏自然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麻烦。所以在公元234年,曹魏派人去跟高句丽拉关系,两家还结了亲。从这以后,曹魏和高句丽就联手对公孙氏动手了,不光在公元236年杀了去辽东找公孙氏的孙吴使者,还在公元238年直接把公孙氏政权给灭了。

后来,司马懿带着魏军把公孙家的政权给灭了,他就在辽东的玄菟郡那儿,划了四个县,叫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意思是把高句丽也算作曹魏的小弟了。可魏军大部队一走,高句丽立马就翻脸不认人了。从242年起,他们不断往辽东西边打,想抢下公孙家以前的地盘,自己当辽东的老大。

那时候,高句丽频繁攻打辽宁丹东附近的西安平地区,想要抢占那里的海边港口。他们打算像公孙氏政权那样,通过海上跟孙吴联手,一起对抗曹魏。曹魏方面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幽州刺史毌丘俭迅速对高句丽采取了一系列猛烈的回击行动。

公元242年那会儿,毌丘俭带着一万兵马,包括骑兵和步兵,从玄莬郡,就是现在的辽宁沈阳那块儿,出发去攻打高句丽的地盘。没过多久,他们就在吉林通化那一带撞上了高句丽的军队,领头的还是高句丽的东川王,敌军人数有两万。两边一碰头,二话不说就开打了。

尽管毌丘俭的士兵数量少,但他们打起仗来可比高句丽的军队勇猛多了。因此,这场仗最后是魏军赢了,高句丽那两万大军,被干掉了1.8万。东川王和高句丽王后只能带着一千多骑兵,灰溜溜地逃离了战场。

后来,毌丘俭带着军队不停地追赶东川王,没多久就到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那片地方(就是现在的吉林集安那一带)。毌丘俭在丸都城边上的赬岘山看了看地形,发现丸都城建在山上,魏军的骑兵根本施展不开。于是,他立马决定,把战马都拴在丸都城周围的山上,让全军都下马当步兵。紧接着,他就带着步兵全力攻打保护丸都城的重要关卡。

魏军使用的战术很快就显示了效果,高句丽重兵把守的那个要塞很快就被打下了,魏军趁着这个势头,把丸都城也给占领了。为了彻底解决高句丽的威胁,毌丘俭很快就决定把丸都城给拆掉。魏军走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剩下的军队又回到了丸都,但毌丘俭很快又派手下的大将王颀回去,对东川王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这让高句丽的实力大大减弱。之前臣服于高句丽的周边部族也开始不再听它的,就连东汉初年就不要了的临屯郡,也被中原王朝重新收了回来。现在有些人甚至觉得,毌丘俭这次东征,是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打得最远的一次。

后来,东川王明白高句丽没法再在丸都重建都城了,就决定往南过鸭绿江,在现在朝鲜平壤那块地方建了个新都。打那以后,虽说高句丽还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割据政权,没变样,后来都城也搬回了中国,但这次搬家后,它对朝鲜半岛的历史影响是越来越大了。毌丘俭这家伙,算是直接推动了这事儿,说他永久性地改了东亚历史,真是一点不夸张。

毌丘俭立下这些赫赫战功后,很快就升了官,他先做了曹魏的镇南将军,后来又成了镇东将军。到了公元253年,他还跟扬州刺史文钦联手,把孙吴的太傅诸葛恪给挡在了合肥城外,让诸葛恪的围攻计划泡了汤。

那时候,司马家已经牢牢把握住了曹魏的政权,并且开始一点点拔掉曹家那边的亲信。而毌丘俭呢,他还是一心向着曹魏皇室,这样一来,他和司马家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了。到了公元254年,毌丘俭的好哥们儿夏侯玄、李丰,一个接一个地被司马师给收拾了,这让他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慌得很。终于,在公元255年2月,毌丘俭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和文钦、文鸯父子一块,在寿春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淮南,起兵反抗司马家。

司马师一听到风声,立马就指挥各路兵马去镇压叛乱。他这时使了一招挺妙的计策,让大军都围在寿春边上,但就是不让他们跟毌丘俭的叛军正面干架。这样一来,毌丘俭那边可就犯难了,他们要是主动出击打司马家的军队,赢面不大;可要是想撤退,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躲。

两边对峙没多久,毌丘俭的队伍就没了斗志,士兵一个接一个地选择投降。这时候,司马师让邓艾想办法让文钦父子带着大军出来打,结果把他们打得大败。紧接着,邓艾又带着人猛攻毌丘俭守着的项城。毌丘俭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能丢城逃跑,结果半路上被一个叫张属的普通人给射杀了。这事儿过后,曹魏那边跟司马氏作对的势力基本上就没了,也给西晋最后建立创造了条件。

毌丘俭虽然丢了性命,但他的好几个儿孙在战败那会儿逃到了东吴。后来西晋把东吴给灭了,也没找这些毌丘俭后代的麻烦,还让他们回了中原。像毌丘俭的儿子毌丘宗、孙子毌丘奥这些人,后来还在西晋做了官。反正不管怎么说,毌丘俭这个人在戏里可能不太起眼,但在真实历史上,他确实是个挺重要的人物,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大华正能量

简介:莫奕迅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