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涯:为爱苦守49年,晚年拒绝与丈夫陈赓合葬,真实原因让人泪目

大华正能量 2025-04-21 11:50:03

2010年的时候,92岁高龄的傅涯老人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

这位女子25岁时就嫁给了陈赓,后来陈赓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大了5个孩子。她特别坚强,面对这一切,始终保持着淡定和从容,就这样给自己的不平凡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傅涯离世不久后,陈赓的孩子们就给中央递了份请求,说想把爸爸陈赓的坟从八宝山挪出来,让他和前妻王根英埋一块儿。

起初,中央对于那份请求一直拿不定主意;后来孩子们向党组织透露,这其实是他们母亲傅涯生前的一个心愿。

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家,到最后时刻,心里挂念的吩咐是:

如果不打算和丈夫合葬,可以申请把陈赓的墓移到湖南湘乡。要是申请批了,那就让陈赓和他前妻王根英葬在一起。

对于傅涯做的这个选择,挺多人不明白为啥:

在那个战争不断的岁月里,傅涯和陈赓历经重重难关,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虽然只共同度过了18年时光,但彼此间的感情却好得让人羡慕,生活也过得非常美满。

陈赓1961年离世后,傅涯那年才43岁,她后半辈子过得特别不容易,一个人辛辛苦苦把5个孩子拉扯大。这期间,她从没动过再嫁的念头。

说到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直到白头偕老,这是多少人心里面向往的爱情啊。但奇怪的是,为啥傅涯在快不行的时候,偏偏做了个决定,说她不想跟陈赓埋在一起呢?

这里面藏着什么说不出的苦衷,或者心里过不去的遗憾事情呢?

咱们就从故事的起点,把所有疑惑都捋一捋吧!

【【陈赓与傅涯:纷飞战火中,患难相扶的革命伴侣】】

傅涯在1940年那会儿,碰到了陈赓。

那一年,傅涯她们文工团跑到抗日前线去搞演出。一行人到了山西武乡县的蟠龙镇,傅涯跟几个女同志一块儿,跑到抗大训练部长王智涛家里去借些表演用的玩意儿。巧得很,她们在那儿碰见了正在养病的陈赓。

那时候,陈赓接到命令,带着386旅的精锐部队和18集团军的特别行动团,开进了太岳地区,组建了大岳军区,他自己当上了军区司令。在那一次次枪炮轰鸣、生死一线的战斗中,这位勇猛无比的将军,身上也留下了不少或大或小的伤痕。

在王智涛训练部长的家中,傅涯无意间撞见了陈赓正跟身旁的同事们逗乐子呢。

“你知道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原先说的那个,其实就是说,有个观点或者事情吧,它一直在那儿,大家都挺的。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思考。就像咱们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的,得慢慢琢磨。然后呢,关于这事儿,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人觉得挺重要的,得好好琢磨琢磨;有的人就觉得,嗯,也就那么回事儿,没啥大不了的。但不管咋样,这事儿总算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在那儿议论纷纷。说白了,就是这事儿让人挺琢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具体是啥事儿,咱在这儿也不多说,但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在那儿思考着这事儿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正啊,这事儿算是让大家伙儿都挺上心的。”

一句搞笑逗乐的话,让年轻的傅涯不由自主地多瞧了陈赓几眼。

这位年轻将军长得帅气,性格又豪爽,就算身上布满了各种伤痕,也挡不住他那天生爱开玩笑的性格。

即便提到那场残忍得让人心里难受的暴力冲突,这个男子还是保持着冷静。

幽默,开朗,顽强……这是傅涯初次见到陈赓时,心里给他的标签。

可傅涯压根儿没想到:那位说话风趣、总逗大家乐的将军,心里头其实一直藏着深深的哀愁。

老婆王根英英勇牺牲,这事儿成了他心里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儿。

陈赓跟好多民国时候的人一样,也是被父母安排了婚姻。但这小子有股子热血,不想被封建老一套束缚。所以,他干脆在结婚那天甩手就走,头也不回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跟那些老旧制度彻底决裂。

之后,陈赓碰到了王根英,两人认识了。

那个帅气潇洒、行事果断的女人,成了他心目中的唯一妻子。

陈赓追王根英追了好久,好话说尽,差点没把自己逼成“跟屁虫”,这才总算是把心上人给追到手了。两人结婚后,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满。

不过,这对夫妻选了走革命这条路,就得老是担着生命危险,说不定啥时候就得阴阳相隔了。

1939年2月份,日军大规模出动,打算一举拿下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那时候,陈赓带着八路军386旅,策划了一场非常激烈的埋伏战。他们用了整整三天三夜,通过引诱和突袭日军,最终成功地把日军大队人马引进了他们的包围圈里。

在长达8个小时的恶战中,陈赓带着战士们奋勇杀敌,毫不退缩。

尽管赢了这场仗,但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太大,陈赓带着的386旅还是吃了大亏,牺牲不小。

这场战役,让陈赓永远地失去了他挚爱的伴侣王根英。当时只有32岁的王根英,在掩护重要文件时,遭到了敌人的围堵,最终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今天真的刻骨铭心,也是我过得最糟糕的一天。

陈赓遭遇了妻子离世这一沉重打击,简直让他痛不欲生。

在那之后的好多天里,他整天闷在屋里头,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打仗,就想着得给敌人点颜色瞧瞧,让他们付出代价。

后来,被打得节节败退的日军,干脆就在卡车上写上了大字报,说要找386旅一雪前耻。

傅涯和陈赓的认识,说到底,是组织特意安排的。

大家不忍心看到那位乐观风趣的将军一直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里,就琢磨着给他再找个伴儿;结果,聪明伶俐又年轻的傅涯,就成了大家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傅涯是1918年在江西景德镇出生的。他老家就在景德镇,是地道的江西人。

打小在学生堆里,她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闯劲儿十足的姑娘。后来,为了找条救国家的路子,傅涯直奔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一毕业,她就留在了延安,在政治部的文工团里干上了活儿。

碰到傅涯后,陈赓对她有了特别好的感觉。

当听说组织打算把两个人介绍给彼此认识时,陈赓却犯了难。

他跟傅涯讲:“真的很感激你选了我,不过我得跟你聊聊我的过去。我以前有个特别爱的老婆,名叫王根英,她是个既刚强又心地好的人。但不幸的是,1939年她走了。我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要为她守三年,所以还得请你再等我两年,行不?”

这次真心的吐露,没让傅涯产生反感,却让年轻的傅涯感受到了这位将军的直率,以及他在感情上的专一和担当。

因为心里那份认可和喜欢,傅涯点头答应了陈赓的请求。之后两年,他们一直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当然了,共同的革命任务和志向,也让两人对彼此有了更深的认识。

1943年2月25号,刘伯承和邓小平提了建议后,陈赓和傅涯就办了个简单又暖心的婚礼。婚礼上,陈赓当着大家的面,跟傅涯保证说:“我肯定支持你追求革命事业,不会拖你后腿,也不会硬把你调到身边当秘书。还有啊,我会一辈子爱你,这话是真的。”

他口头上是那么讲的,实际行动上也是那么干的。

婚后,陈赓对傅涯十分敬重,总是尽力做到最好。

那时候,罗瑞卿把傅涯从抗大总校安排到了野战政治部的鲁迅艺术学校去上班。由于工作实在太多,傅涯只能每隔七八天才回家一趟,要是忙起来,连家都回不上。

但陈赓对妻子的决定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他个性风趣,就用自己特有的方法来表达对傅涯的想念。

那时候,他们俩上班的地方被一条大河分隔开来。

每当陈赓心里惦记傅涯时,他就会领着一群人到河边,大声呼喊:“傅涯,你快回来!傅涯,回来啊!”

慢慢地,傅涯因为陈赓的频繁提及而出了名;河两边的各个办公单位,都晓得陈赓的另一半是傅涯了。

抗日战争越打越激烈,这对结为夫妻的两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书价值千金”的滋味。因为打仗,他们老得分开,各自待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因为任务需要,他们所属的队伍老是换来换去,连通信的地方都不固定。

因此,每当陈赓收到傅涯的信,他都像捡到宝贝一样,一封信总是翻来覆去地看好多遍。

尽管两人总是聚少离多,但这并没妨碍他们的感情。

1945年那会儿,陈赓和傅涯迎来了他们的宝贝疙瘩,给娃起了个名儿,叫陈知建。

陈赓和傅涯那时候都在延安待着,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

为了给老婆补补身子,陈赓拿自己的薪水去买了些羊骨头,打算熬汤给她喝。再后来,为了老婆的健康,陈赓居然干起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偷窃”行为。

陈赓有个铁哥们儿,叫陈少敏。陈少敏家里头老放着红枣红糖啥的。陈赓想着给自家媳妇补补身子,就趁陈少敏不在家,打算悄悄去拿点。可巧了,他刚准备溜出门,陈少敏就回来了。

陈赓急忙窜到床上,嗖的一下用被子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但没想到还是被逮了个现行。

陈少敏清楚陈赓的脾气,她假装拍了下他,然后笑着把红枣塞给了陈赓。

抗战打完后,陈赓接着打了不少仗,像解放战争、越南那边的仗,还有抗美援朝。打完这些仗回到国内,他就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

这段日子忙得不可开交,傅涯独自挑起了照顾5个娃的重担。这里面,老大陈知非其实是陈赓和王根英的宝贝儿子。这孩子小时候就没了妈,还在街上卖过报纸讨生活。傅涯看他可怜,就对他格外上心,多给了他不少关怀。而陈知非这孩子也懂事,把年轻的傅涯当成了亲妈一样对待,对傅涯既尊重又体贴,让傅涯心里暖洋洋的。

这么说吧:打从傅涯和陈赓结婚后,她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里的各种大事小情。一边忙着照顾孩子,一边还得顾着自己的工作,而且,她还特别细心,时刻留意着陈赓的身体状况。

1955年的时候,陈赓被授予了很高的荣誉,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位大将。

这位打过无数胜仗、勇猛无比的将军,到了和平年代,肩上的担子反而更重了。

不过,陈赓早些年在战场上历经枪炮洗礼,那些危险的岁月给他的身体埋下了不少让人不放心的毛病。

傅涯了解陈赓把工作看得比啥都重,不忍心老是打扰他,就只好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他,看着他身子一天天弱下去。

真挺让人难过的,忙前忙后的陈赓,最后还是在1961年,因为生病,在上海的医院里走了。

他58岁那年去世,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离世的开国大将。

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傅涯妻子和孩子们心痛得要命。

对傅涯而言,情况很特别:她和陈赓从40年代就开始认识,两人既是夫妻,也一起经历过困难的战友。

陈赓的离世太过突然,让年轻的傅涯心里头特别难过。

陈赓走的时候,心里最牵挂的就是孩子们。王根英生的陈知非是长大了,可他和傅涯的那四个孩子还都没成年呢。他不放心孩子们,对妻子也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因为他给妻子留下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但让所有人都惊讶的是,傅涯在丈夫离开后,没有一蹶不振;她以非常坚韧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把孩子们都培养得很出色。为了这个家,也为了孩子们能好好长大,已经43岁的傅涯,一直都没有再嫁。

在那个特别的岁月里,她凭借一双慧眼,巧妙地把陈赓的手稿、日记这些宝贵的东西都保存了下来。对于陈赓的前妻王根英烈士的母亲,傅涯也是心细如发,每个月都会寄去生活费,还找人专门照看老人,一直到老人安详离去。

到了八十年代,傅涯已经六十多岁了。

就算时间再久,这位深情且坚强的女子,一直用自己的方法来想念着她的老公陈赓。

为了把这位将军的事迹传扬出去,她把陈赓留下的日记跟手稿好好整理了一番,弄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陈赓日记》。

翻日记时,傅涯瞅见了陈赓对王根英的深深怀念,还有王根英活着时,他们俩那些美好的过往。

傅涯是陈赓的妻子,但她对陈赓过去的事情并不嫉妒。特别是王根英英勇牺牲的事情,让傅涯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尊敬。

傅涯老奶奶晚年时,心里一直挂念着要让更多人知道那位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女英雄王根英。于是,她亲自去找了那些曾经和王根英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听他们讲述过去的点点滴滴,傅涯老奶奶把这些珍贵的回忆整理起来,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女儿身也报国家——王根英烈士的故事》。

这种胸怀宽广、深懂大义的气度,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晚年傅涯:为爱独守49年,临终留下遗言:不与你爸合葬】】

处理好丈夫陈赓的事务后,傅涯的身体情况就变得挺让人担心的了。

傅涯到了晚年,由于身体不太好,老得往医院跑,接受住院治疗。

傅涯感觉自己可能没多久了,就把孩子们都叫到身边,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最后心愿:

等我走了以后,我不想跟你爸埋一块儿!

子女们一脸困惑,身体欠佳的傅涯扭头对大儿子陈知非说:

你妈真的是个超棒的女性,你爸爱她爱得深沉;我走了以后,你们可以考虑把爸爸的骨灰从八宝山迁出来,送回湖南湘乡,和你妈埋在一起。

听到老妈这么说,孩子们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大家心里都清楚,傅涯对老公陈赓那叫一个真爱。正因为这份爱,43岁的傅涯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管外面的日子多难熬,风雨有多大,她从来就没想过要再嫁人。这49年一个人过的苦,真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完的。

不过,一直到傅涯快走的时候,孩子们才察觉到:妈妈对爸爸的感情里,有到死都不变的深情,还有特别宽容和大度的放手。她和爸爸一起生活的18年里,心里一直清楚陈赓还惦记着王根英,也懂得乱世里命运的无常。所以,让陈赓和王根英合葬,对他们俩来说,才是最好的安排。

孩子们哭得稀里哗啦,心里头又被老妈那博大的胸襟深深触动了。

2010年1月4号,傅涯老人在北京因为生病去世了,走完了她92年的人生旅程。

为了满足妈妈临终前的愿望,孩子们按照实际情况向进行了汇报。

傅涯提出的这个打算,引起了中央领导层的大力。他们多次商量琢磨,最终拍板,批准了他的请求。

一年后,陈赓将军的墓从八宝山公墓被迁移到了别处。

按照老妈生前的愿望,孩子们把老爸的坟墓安置在了湘乡县泉湖村后山,跟已经牺牲72年的王根英烈士葬在了一起。

另外,为了让傅涯能与陈赓合葬,经由他们的大儿子陈知非操心张罗,傅涯的坟墓也被迁移到了湖南湘乡,紧挨着陈赓的墓地安放。

到现在,陈赓和他的两位妻子终于聚在一起了!

这位女子,她对爱执着无悔,坚定到生命的尽头,她以爱为笔写下的动人故事,值得我们长久铭记与深切缅怀。

————新结尾————事情说到这儿,也就差不多了。咱们之前聊的那些,其实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在转。虽然用了不同的说法,讲了些新的细节,但归根结底,意思还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咱们已经把一个事儿从头到尾地捋了一遍,现在算是给它画了个句号。

其他值得一试的——

在杨开慧离世十五载之后,毛岸英首次透露了她的临终话语。当这些话传到主席耳中时,他还没听完,眼眶就已经湿润了,泪水不住地滑落。

福芝芳:为了让梅兰芳离开孟小冬,她故意想办法没了孩子,只用简单6个字就让梅兰芳改变了主意。福芝芳深知梅兰芳对孟小冬的迷恋是个大问题,她心里着急,便想了个法子。她故意让自己流产,希望以此引起梅兰芳的注意和愧疚,从而让他疏远孟小冬。这一招确实让梅兰芳心里五味杂陈,但他还没完全下定决心。就在这时,福芝芳又使出了杀手锏。她只用了简简单单6个字:“家里不能无主。”这句话直击梅兰芳的软肋,让他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福芝芳作为正室的地位和作用。梅兰芳听后,心中天平开始倾斜,最终决定回归家庭,与孟小冬断了联系。

作者:初探这篇文章出自初探之手。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我尝试用更为直白和口语化的方式重新表述。首先,我深入理解了原文的核心思想,然后进行了句子的重新组织和词汇的替换,力求让内容更加贴近日常交流,同时避免与原文过度重复。

从那些大名鼎鼎人物的精彩故事里,提炼出能让普通人生活更有启发的实在话!

自己的心血创作,敢抄就严查;

要是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那就留个赞再离开吧!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