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女孩想迅速成为女人,于是有的人开始告诉她们,经历了性,你才真正成为女人。
是的,观影时,会不由自主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而这一切竟然是导演詹妮弗福克斯的亲身经历。长大后成为一名电影人的她,选择将自己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

媒体人詹妮弗探寻自己13岁的经历。珍妮在马术夏令营里结识了马术教练G夫人和跑步教练比尔先生,从而被他们诱骗性侵的故事。
詹妮弗是如何被骗的?13岁的詹妮弗在多子家中长大,被忽视被简单粗暴对待是她的生活常态。正值青春期,詹妮弗渴望长大、独立,渴望自己做主,而教练比尔和G就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他们不断地给詹妮弗制造错觉,让她觉得自己被信任、被重视、被分享秘密,被像大人一样对待,让她认为自己“是大人了,是女人了,可以做主自己的人生了”。
比尔则不断地示爱,制造爱情的假象,让13岁的詹妮弗真的以为自己在恋爱了,一步步地掉入陷阱。

不只是因为年少无知、单纯可欺,还有必不可少的家庭要素。
詹妮弗来自多子家庭,虽然家境殷实,但父亲经商,母亲无暇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即使她对詹妮弗有明确的规矩,但那都是简单的,她从未有时间走进詹妮弗的内心过。
这个家庭的家长,只负担了孩子们的身体长大,但严重缺席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
当比尔取代G夫人来接詹妮弗走时,妈妈即使察觉到了不对劲,也只是告诉了爸爸,并未加阻拦,而爸爸也是轻松地认为没什么问题。甚至外婆看到了比尔和詹妮弗吻别,也没有认真对待过那么不寻常的行为。
而比尔和G为什么对詹妮弗下手,也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关系,让他们可以大胆地给詹妮弗洗脑,让詹妮弗信任他们而不是父母,从心理上阻断詹妮弗与家庭的联系。
回忆房思琪呢,不也是如此?房思琪的妈妈只看到女儿的学习,而看不到女儿,只看到名师,却看不到名师的不同寻常,正是她,一次次地将女儿推向火坑。

诱奸,利用金钱、物质或者其他手段,引诱妇女(包括幼女)与之发生性交的行为。它与强奸的区别在于手段的不同,强奸是采用暴力胁迫,而诱奸在其成奸时,女性是表示同意的,但其同意是由于被欺骗和利诱,按其本质仍是违背女性的意志。
比尔四十多岁,是个成年人,他观察到詹妮弗在家中的被忽视,锁定了目标,不断地给詹妮弗洗脑,“你已经长大了,你是个有独立思想的女孩,你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
青春期女孩,正跃跃欲试向往独立,很吃这一套,觉得比尔很懂自己,很爱自己,很疼自己,于是心甘情愿褪去所有衣衫。
三十多年后,詹妮弗找到比尔,在众人面前,她问比尔:你不是称呼我是你的小女友吗?
比尔慌乱不堪,如果承认他真的爱詹妮弗,那他便是妥妥的性侵儿童,如果不承认,那他们当年就不是恋爱,他更是打着爱的幌子在诱奸未成年。
比尔不敢承认啊,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只是这爱的幌子欺骗了未成年女孩,也保护了比尔很多年。

詹妮弗与房思琪相同的都是在未成年的时候被成年人侵犯。
不同的是,房思琪从一开始就是拒绝的、恶心的,在半信半疑中被强迫,而詹妮弗是被诱骗的,开始时是“心甘情愿”的,在一次次迷失中,渐渐开始拒绝,开始恶心,最终觉醒,痛下分手决心,自己跳出泥坑。
她们的命运也不同。
房思琪在短暂的人生中一直无法释怀,无法摆脱,噩梦缠身,虽然将自己的故事写了出来,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而詹妮弗是将记忆封存起来,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不是受害者,自己那时候是在谈恋爱。仿佛把记忆置换掉,就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她成年后揭开谜底,也最终选择了直面坏人、当众揭穿其真面目的举动。

小时候的詹妮弗喜欢写作,也自豪于自己的写作,更乐于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说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欢认为自己有个性,与众不同。
詹妮弗很享受自己被比尔特别对待,被爱被呵护的感觉让她很有自信,甚至敢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当一个人感觉良好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觉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詹妮弗相信自己很特别,相信自己很有魅力,相信自己已经长大,有着其他同龄人无法企及的阅历和秘密。这些都让詹妮弗兴奋。
即使她和比尔分手,电话那头比尔的哭泣和不舍,也让詹妮弗自大地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被不舍得和被对方一直惦念的,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让詹妮弗更加愿意相信那是爱,而不是伤害。
试想,如果詹妮弗一直认为那是伤害,自己是受害者,那么詹妮弗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长大?是的,我们很快会想到房思琪,沉重的、隐忍的、抑郁的,挫败感、无价值感将充斥她的一生。
但我们也看到,詹妮弗的一生狼狈不堪,她不断和不同的男人上床,一生都不愿意结婚。
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触发,让房思琪选择将性侵美化为爱上老师,让詹妮弗选择将诱奸美化为成人必经的爱情,只有这样,她们才会欺骗到自己,那不是伤害,那是爱,才能活下去。
房思琪说,“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
只有爱上对方,这段经历才有出路,才能被自己接受消化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塔拉追问过,记忆是对的吗?她发现,同一件事情,她和别人的记忆不同。
所以,到底谁是对的?到底记忆可不可靠?
长大后的詹妮弗也不断进行探寻和追问,她的记忆是对的吗?她认为的爱情是真的吗?13岁的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吗?
越接近真相,记忆越吹弹可破。
记忆不就是来自事情发生当时的看法吗?那只是当时的认知、情绪、思考的产物呀,是有局限性、偏颇度的。
在詹妮弗的回忆里,马场阳光明媚,G夫人优雅美丽,比尔先生和蔼可亲,她的爱情更是充满美好。
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能看出来,那两个披着人皮的狼在欺骗在诱奸在强奸。

我想说,她们那时无法面对,不是懦弱,是本能。
你可以说,直面挫折才是坚强啊,但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力量时,直面可能真的会摧毁她。毕竟,那时她们都只是孩子啊。
而她们其实也并不懦弱。
林奕含写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将这段往事诉之于众。
而詹妮弗长大了,有了力量和勇气,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再去面对童年的这段经历,她也是理性的,是勇敢的,是坚强的。
这时的她,有能力去寻找其他的受害者,有能力去寻找真相,有能力去当众揭发,有能力去鄙视虚伪、唾弃犯罪,也同样选择了把经历拍成电影,展现在大众眼前。
至于犯罪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被纵容,为什么直到三十多年后才揭露真相。
受害者本人、导演詹妮弗说:“我希望人们不仅仅就电影和电影所讲的故事展开讨论,还应该关注电影与他们生活的关联。它只是个例,但我想它也连接着许多的创伤事件。无论它是你或你亲友的经历,或是你在治愈创伤时该如何对自己来讲述故事。”
如何对自己讲述创伤故事?
成年后的詹妮弗不断寻访后,才把记忆拼凑完整,“我不是唯一受害者”。而记忆即使不可靠,但剔除记忆并不容易,成年詹妮弗与13岁的詹妮不断对话、争辩,才一点点走近真相。
从《熔炉》、《嘉年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到《信笺故事》,这些来源于真实发生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汗毛倒竖,犯罪行为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它的发生又是那么悄然自然、难以觉察,坏人想要钻空子,实在太过轻松。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只是要警惕针对弱势群体的犯罪,我们也要看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关怀和性教育更是所有人都该正视和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