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荒谬在于,把孩子抛进题海,使孩子丢失自我,对自我一无所知。
教育觉醒是引导孩子成为自我行动的研究者和主人,重塑优异生命。
教育家是培养自爱的信仰,在信仰的指引下观察和研究自我行动,自觉塑造强大个性和高尚道德的品质丰碑。
教育不是用刷题制造生命荒漠,而是激励孩子追求自爱的信仰,在行动研究中寻找和发现自我的两种天赋:情商和智商天赋。
研究情商天赋就是从行为习惯中发现自我的人格特征,勤奋与懒惰,勇敢与胆小,坚强与软弱,挑战与顺从,无私与自私,宽容与狭隘,等等。
研究行动表现的人格特征,就是探究行动特征里内蕴的两种情商——自爱与他爱,从而探索新自我的塑造方向,培养自爱与他爱的信仰。

研究智商天赋是从学习行为中发现自我的思维特征,是逻辑思维还是想象思维有天赋,具体表现为哪种学科有思维天赋,从而为未来事业探索指明方向。
思维天赋藏在大脑矿脉中,但总有迹象显露,首先是感觉亲切,思维对路,产生天然兴趣。兴趣是天赋的信号,但也很复杂,一定是天然而非人为的兴趣,也就是对某种知识思维流畅,很对路。
然后是遇到问题时,常遭遇灵感,获得创新的喜悦。以灵感突破问题的创新思维,是天赋的重要标志。
最后是热爱和信仰天赋所在的学科,立志献身天赋指向的事业。这是思维天赋探索的归宿。
因此,教育家就是引导孩子研究自我行为习惯,探索情商和智商天赋,播种自爱、他爱及对知识的热爱,为生命发展奠定方向,并提供动力系统。

不过,孩子看不见自我行动,更看不见自我习惯,教育家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孩子观察自我行动的慧眼。
平凡教师也用批评和表扬的眼睛让孩子发现自我问题和优点,可是效果往往不好,因为缺失怜悯的智慧。
怜悯是深刻扮演孩子不幸,是教育家的特质,是拥抱孩子的大智慧,是一切教育智慧的源头。
胸中涌动怜悯,批评就升华为激励,使孩子勇敢地正视自我问题;表扬就变成鼓舞,使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奔跑。
怀着怜悯教诲,就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心灵的交流,是春风化雨,是自爱和爱的启蒙。
正是在怜悯的照耀下,孩子才研究发现自我行为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不过,教育家还必须培养孩子观察自我的眼睛——自我意识,激励孩子用自我意识控制行动过程,及时发现解决行动中的问题,重塑崭新的自我。

自我意识就是观察自我行动的意识,包括情绪和思维,控制行动,确保达成目标。
教育家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现实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形成敏锐深刻的自我意识,进而成为行动的研究者和主人。
所有杰出者无不是用自我意识控制行动过程,并养成习惯,高度自觉地追求梦想,成就辉煌。
自我意识又靠什么指引呢?那是梦想。
只有在梦想指引下,自我意识才最有效地控制行动,研究发现行动问题,并及时解决,奔跑在梦想的路上。
养成用自我意识研究和控制行动过程的习惯,孩子就真正成为独立自觉的生命,追求梦想,超越自我,赢得实现自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