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实用!用一支ETF也能建立指数交易系统?

穗哥财富自由之路 2025-03-18 13:33:05

文:麦克斯

ETF现在是越来越火!

2024年,境内ETF市场资金净流入大幅增加,达到近1.2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110%。

股票ETF规模达到2.8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约占A股总市值的3%。

很多新投资者入场买ETF,虽然少走了很多我们这些老股民刚入市的弯路。

很多ETF投资者最初的心态就是:

理财收益越来越低,知道股票风险很大,但是听说巴菲特都推崇指数基金,相信长期投资指数基金,能够稳定赚钱。

之前华夏基金做过一个ETF投资者的调查, 显示大部分ETF投资者,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波段操作和轮动投资。

也就是说,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把ETF当做长期投资的工具,而是像炒股票一样,炒ETF。

我接触过很多ETF的投资者,他们大多是上班族、家庭主妇、或者是退休人员,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宏观,研究行业,去天天盯盘操作。

因此一种简单和有效的ETF交易体系就显得比较重要。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研究报告,2024年参与沪市ETF的投资者中,仅交易ETF不交易股票的投资者盈利比例为61.3%。

而同时交易ETF和股票的投资者盈利面为51.5%,只交易ETF的投资者盈利比例高出后者近10个百分点。

也就说单单买卖ETF的赢面更大。

有些人觉得ETF赚钱太慢了,最后放弃了做指数,或者仅是小资金在做。

也有一小部分人,一跌就拿不住,担心股市要崩,要经济危机,在熊市过程中难以持有。

还有些人断断续续的做,当看到身边的人做个股赚大钱时,自己会忍不住放弃指数去做个股,但当持续亏损后又重新去做指数。

最终很少数的人常年坚持做指数ETF,并愿意把大资金放在指数上面,靠指数实现稳定盈利。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建立利用一只ETF建立一个指数ETF的交易体系。

指数ETF分为两大类:宽基与行业主题。

宽基,简单来说,就是涵盖了多个行业,更均衡,比如沪深300ETF、中证A500ETF、创业板ETF等等。

根据华夏基金的调查,半数以上的ETF投资者能容忍10-30%的亏损。

之所以投资ETF的人比只投股票的人更能忍,是因为指数总有一天会涨回来,特别是宽基指数。

行业主题则更集中,涵盖了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类行业,比如机器人ETF、半导体ETF、红利ETF、银行ETF等等。

宽基的优势在于更省心,不必担心选错行业,只要市场整体上涨就能有收获。

而行业主题的优势在于弹性更大,当持有的行业被市场炒作时,能获得更高收益。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从宽基指数开始做起,比如沪深300就是一个比较均衡的一个指数,国内的机构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业绩很多都是与沪深300做对比。

沪深300指数以不到6%的股票数量占据了A股总市值的59.50%,简单讲,沪深300指数可以作为A股的代表。

沪深300ETF,2014年到2024年这十年时间里,在不做波段、不加仓、不卖的情况下能赚一倍,十年本金涨131%。

或许有人会嘲笑这种收益太慢,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股民炒了很多年,依然在回本的路上。

另外,如果我们在择时方面做一些改进,可以大大提高收益率。

所以,建立指数ETF的交易体系:

第一点,耐心持有,知足常乐,不攀比。

这一点比买卖技巧更重要。

总有人说真正赚钱的方法网上是搜不到的,我只能说他们太高估了人性。

指数ETF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交易体系,即便如此,最终能学会并坚持的也不到10%。

第二点,大周期为主,小周期为辅。

大周期主要看三个要素:流动性、估值、经济基本面。

流动性周期就是平时说的牛熊周期。

熊市成交量仅几千亿的时候,机构被动砍仓,融资客被强平,千股跌停,成交量创新低。

市场满足这些特征时,代表市场的流动性压缩到极致,可以视为左侧分批配置的时间节点。

比如2024年1月和2月,市场出现了雪球大量敲入,量化被动平仓,千股跌停。

那是市场流动性陷入危机,国家队不得不下场大量买入宽基ETF救市。

2024年9月,市场出现了成交量的极度缩量,最低到了5000亿以下,机构被动砍仓。

2020年4月上海解封前和10月口罩放开前,2020年2月和3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这些月份都出现了上面所写的流动性压缩到极致的特征, 也就是所谓的地量。

以上是流动性压缩到极致的特征,是宽基指数ETF分批买入的信号.

而卖出信号就是反过来,流动性极度充裕,成交量大于2.5万亿,甚至到了3万亿,基金产品售卖火热,股民新开户数据飙升,权重蓝筹开始走,放量加速,融资余额出现新高。

例如2019年4月、2021年2月、2023年5月、2024年10月,这些月份都出现了上面所写的流动性极度充裕的特征,是阶段卖出止盈的信号。

A股的历史就是如此,每次都一样,都是轮回。

做指数的大周期核心就是等熊市,当熊市发展的末尾,出现以上流动性压缩到极致的特征时,慢慢分批买入,耐心持有。

等牛市的增量资金进来给你抬价,然后出现流动性极度充裕的特征时,再慢慢卖出止盈,可以不卖完,留点底仓,博取超额收益。

那错过了熊市,没有买到低价的筹码,该怎么办呢?

比如现在的市场,市场已经从底部涨上来,虽然错过了最佳的买点,但还可以从估值和经济周期的角度来判断。

估值的判断很简单,拿沪深300举例,2007年牛市高点 PE 50倍,泡沫达到顶峰。

2015年牛市 PE19倍,2021年结构性牛市,PE17倍。

以上是沪深300指数估值的历史高点,历史低点为2014年5月19日PE跌至7.98倍,历史最低2019年1月再次探底至10.08倍。

2023年PE低至10.6倍,沪深300估值高点逐渐降低,原因在于市场成熟度提升与经济增速放缓。

2010年后,PE常年在12~18倍区间波动,极端低值是8~10倍,在熊市中出现。

基于历史数据做估值的大周期可以在PE≤12倍时定投,也就是每个月或者每个周逢跌买点儿。

极端低估,PE≤10倍时可加仓,越跌越买,PE≥15倍时开始止盈,PE≥17倍时全部止盈或者只留底仓。

截至2025年3月16日,沪深300指数PE12.92倍, 位于近10年58.92% 的分位值。

而经济周期通常与估值周期相结合,比如经济不好时,沪深300PE≥15倍时就算高,仓位不宜过重。

而当经济数据明显改善,沪深300PE≥15倍时就不算高,属于正常估值。

这就是基本面改善带来的抬估值现象,仓位可以适中,甚至可以加仓沪深300指数。

如此,其他指数也如此,想在指数上赚到丰厚的利润,就要以大周期为主,小周期为辅。

平时一周一个月的波动其实都不必在意,对于有精力有时间的选手,可以采取底仓拿长线滚动时长做波段做T的策略。

小周期虽然波动小,但操作得当也是一笔利润,只是需要注意要分清楚主次,不要沉迷于小周期的波动,要以大周期长线持有为主。

总结建立指数ETF的交易体系,简单讲就以上两点:

第一点,耐心持有,知足常乐,不攀比。

第二点,大周期为主,小周期为辅。

祝大家,都能在ETF投资上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

最后,麦哥精心准备了2025年版的《ETF入门手册》,里面涵盖了投资ETF大部分所需基本知识,也详细讲解了文中所提到的流动性,估值,经济周期等要素来择时的实操方法。



0 阅读:1

穗哥财富自由之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