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晚7点55分,96岁的曹全夫在北京去世。11月30日上午10点,他的追悼会在解放军总医院西院举行。仪式虽然从简,但参加者都很有来头。
曹全夫的追悼会上,除了他生前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毛主席的亲属也到场悼念。李敏、李讷、毛远新、毛新宇和孔继宁等人都送上了花圈,寄托哀思。这次告别仪式也让公众得以了解毛主席后代的近况。
实际上,毛主席去世后,他的子女们很少公开露面,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据李讷晚年回忆,这种低调作风正是毛主席生前对家人的嘱咐。
父亲教会我的做人道理,是他留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这些精神财富让我受益终身。现在回想起来,他当初对我的严格管教,其实都是为我着想。
李讷开始工作时,毛泽东特意叮嘱她:"对外就说自己是部队干部,别提父亲是谁,名字也可以换一个。"很多人可能没听过曹全夫,但他身份特殊——他是毛泽民女婿,毛远志的丈夫,也就是毛泽东的侄女婿。
曹全夫为人谦逊,直到儿子曹耘山报名参军填政审材料时,外界才知晓他与毛泽东有亲缘关系。1921年,他生于山东安丘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地区迅速被日军占领。
曹全夫在安丘县立中学上初三时,亲眼看到日军入侵、家乡沦陷,内心深受震撼。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对国家存亡、个人未来充满担忧。恰在此时,几名从京津逃难来的大学生到了安丘。
一群大学生在安丘县街头热情洋溢地宣讲抗日救国思想,呼吁民众团结抗争,避免沦为亡国奴。曹全夫听完演讲深受感动,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事业。虽然国民党也在招募青年学生,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奔赴革命中心延安。
曹全夫表示,他的人生方向受到两位重要人物的指引。首先是他的父亲曹叔谦,一位满怀爱国热情的长辈。曹叔谦不仅鼓励儿子投身革命事业,还特别嘱咐:"要像紫溟那样做人,千万别跟国民党扯上关系。"
曹林斋的父亲曹国华在杨虎城部队担任旅长职务,正是他提议让曹全夫前往延安。1938年4月,克服重重困难后,曹全夫终于抵达延安,随后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进修。那时的延安生活异常艰难,曹全夫住在简陋的窑洞中,日常主食只有小米,既要完成学业,还得参与垦荒劳动。
在延安的艰难环境中,曹全夫得到了充分历练,思想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因表现突出在抗大入党。1939年抗大毕业后,他立即加入了校部的干部培训队伍。
1939年7月,曹全夫抵达晋察冀军区敌后抗日根据地,没过多久便随军转战太行山一带。由于突发疾病,他不得不从前线撤回延安休养。在延安和平医院治疗期间,他遇到了一位性格开朗的年轻姑娘,对方比他小两岁。
这个姑娘名叫毛远志,1938年她辗转来到延安。后来她回忆道:"那年3月末,我和表姐终于到了延安。可惜的是,就在我来之前两个月,父亲已经动身去新疆工作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曹全夫和毛远志日久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1945年秋天,他们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举办了婚礼。后来他们有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婚礼当天,毛主席特意派人送给他们一匹温顺的棕色马和一件御寒大衣作为新婚礼物。
刚结婚没多久,曹全夫和毛远志就接到组织调令去了东北。建国后,因为表现突出,曹全夫被调到北京任职,先后担任过中央军委办公厅朱德总司令的参谋和军事秘书。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他获得了大校军衔。
1968年,曹全夫被提拔为中办秘书局副局长的职位。但他觉得自己经验不够,难以胜任这份工作。曹全夫便托人给毛主席捎了封信,主动申请到基层去历练。这个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
曹全夫被调到江西任职。与此同时,毛远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在江西省妇联和中南军区司令部任职,之后返回北京,进入中央组织部的交通干部处和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的干部处工作。
1990年7月,毛远志在北京逝世,时年67岁。妻子离世后,曹全夫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行事愈发低调。正因如此,当他的死讯传来时,不少人对这位鲜少露面的逝者感到陌生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