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蒙古国东部小城温都尔汗的街头,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女性站在中餐馆门口拍照。照片里的她神情忧郁,目光中透露出迷茫与失落,仿佛对这趟旅程充满遗憾。
照片里的女士专程赶到温都尔汗祭拜父亲,52岁的潘鹭终于圆了多年心愿。很多人或许不熟悉她,其实她是"九一三事件"专机驾驶员潘景寅的女儿。
补充一点背景信息:1982年,空军党委向潘景寅的家属发放了一份《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具体内容是:
潘景寅同志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因空难不幸牺牲。在此向家属致以诚挚慰问,希望大家节哀顺变,将哀思转化为动力,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和安全事业贡献力量。
潘景寅1929年1月生在河北唐山迁安县一个穷苦人家,幼年丧母。14岁那年,为求生计,他不得不给村里地主家放牛,吃尽苦头。1946年,命运出现转机,一支解放军部队来到了他的家乡。
潘景寅深受这支队伍作风严谨的影响,毅然决定入伍,后来才知道这是赫赫有名的四野。尽管他没读过书,但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不久就被挑中当上了飞行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潘景寅曾开过飞机,组织派他到空军院校深造。1959年,经人牵线,他认识了正在北大护校上学的孙祥凝。资料显示,孙祥凝比潘景寅年轻8岁,两人恋爱不久便结婚了。
潘景寅与孙祥凝结婚后育有两女一子,大女儿叫潘鸶,二女儿是潘鹭,儿子名为潘鹏。三个孩子的名字都带有鸟类相关的字眼,这源于潘景寅的简单心愿——希望子女们能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未来有所成就。
潘景寅凭借出色的飞行技术,长期担任中央领导专机飞行员,深受领导好评。由于表现优异,他迅速晋升为空军34师副政委,并曾负责林彪专机的飞行任务。值得一提的是,空军34师被称为"专机师",其机队专门执行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高层的国内飞行任务。
空军专机师师长时念堂曾提到:
34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领导人提供专机服务,能加入这个部队意味着有机会接触高层领导,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当时我们都特别眼红这位战友。要入选34师的地勤或空勤人员,政治审查极其严格,而这位战友完全符合标准。但实际在34师服役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自在。据战友透露,那里的纪律非常严苛,连给家里写信都不能透露具体在哪个机场工作。
潘景寅能升任空军34师副政委,充分证明了他的出色才干。1970年夏季,我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购入四架二手三叉戟飞机。当时毛主席已不再乘机出行,这架专机就转由林彪使用,潘景寅被任命为专机机长。
1971年9月12日是个周日,距离震惊全国的"九一三事件"仅剩24小时。潘景寅这天原本在家休息,和妻儿共享天伦之乐。妻子孙祥凝特意包了饺子当午餐。没想到下午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他立即执行一项飞行任务。
潘景寅二话没说,拎起随身的小皮箱就往外走。妻子孙祥凝对丈夫突然出任务已经习以为常,只简单问了句归期。据潘鹭回忆当时的情况:
那天下午三点刚过,西郊机场空34师一连打来三个紧急电话,看样子有突发任务。父亲到家后,拎起他那个装着拖鞋、牙刷、杂志和彩色铅笔的小箱子就往外走。母亲追问他几点能回,他随口答道:"说不定晚上就能回来吃饺子。"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的话。
后来众所周知,"九一三事件"爆发了。由于消息被严格封锁,再加上孙祥凝当时正在接受隔离审查,她整整两年后才得知丈夫已经离世。虽然组织对潘景寅进行了反复核查,但始终没发现任何问题。
根据我的分析,这名飞行员人品可靠。当时有另一架载有机密文件的飞机企图叛逃苏联,正是他察觉异常并展开对抗,最终成功迫降了飞机。可惜的是,这位飞行员在事件中不幸牺牲。
《人民日报》报道了邓小平会见厄尔·费尔的消息,文中提到了对潘景寅的评价。此后,潘鹭一家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转。1981年12月23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潘鹭正式确认:其父在蒙古温都尔汗空难中遇难。
后来,潘鹭拿到了那份《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在弄清父亲离世的真实情况后,她一直想去蒙古温都尔汗看看。2012年7月,距离潘景寅去世已过去41年,潘鹭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终于踏上了前往温都尔汗的旅程,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