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全球仅存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在权力架构方面却各具特色,其中越南的“四驾马车”多头政治架构尤为引人注目。
越南形成了以越共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国会主席为首的四个权力核心,这种独特的分权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独树一帜,引发了诸多关于权力大小及排名的讨论。越南的“四驾马车”权力架构呈现出明显的分权模式。一般而言,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存在一个权力中心,但在越南,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国会主席共同构成了权力中枢。当前,苏林、梁强、范明政以及陈青敏分别担任这四个关键职位,他们之间存在着争权与限权的博弈,各权力核心内部的部门也存在权力扩张行为,进而形成相互竞争和制约的态势。
从本质上看,越南仍是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共产党在国家中处于统领全局的地位,政治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均由越共中央委员会领导下的政府机构负责,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大多是越共的重要领导人。
基于此,越共总书记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占据首位。然而,在越南的宪政体制下,尽管越共总书记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权力却受到其他“三驾马车”的诸多限制。在权力排名中,国家主席位列第二。相较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主席,越南国家主席的权力较大。虽然表面上作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往方面,同时还兼任军队相关职权。
不过,从实际权力范围来看,国家主席的权力不及政府总理。政府总理在权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实际上其职权比国家主席更大,甚至有观点认为可将其排在第二位。政府总理负责统领政府各部门的所有工作,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国会主席是“四驾马车”中较晚确立重要地位的角色。在越南革新开放后,国会主席的地位才逐步得以确立,成为权力架构中的重要一环。总体而言,越南“四驾马车”的权力大小难以进行精确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力,大致按照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国会主席的顺序进行排序 。越南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分权模式,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越南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未出现像其他国家那样具有绝对权威的领导核心。
早在胡志明执政时期,越南就已出现“三驾马车”的权力架构,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各自拥有权力,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谁都无法占据绝对强势的地位。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越共七大之后,随着国会主席权力的提升,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四驾马车”格局。即便如胡志明这样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未能获得越共全党的完全认可,这使得越南在国家建设时期逐渐形成了趋于平衡的权力架构。
从现实角度来看,越南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差异对其权力架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越南地形狭长,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地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
为了弥合区域间的这种差异,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多人共治的“四驾马车”模式成为一种现实选择。通过这种权力分散的方式,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兼顾,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团结。尽管“四驾马车”模式存在权力分散、决策效率可能降低等问题,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这种模式可能导致贻误时机,影响国家发展进程,但从目前来看,越南政坛的大佬级人物依然维持着“四驾马车”的格局,且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未来,越南如何在保持这种特色权力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提升决策效率,促进国家的持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