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东南互保”无疑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打破了传统中央与地方权力运行的固有模式,更成为晚清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转折点,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地区迅猛发展,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和排外行动引发了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动荡。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中央朝廷给各地督抚发上谕,动员他们支持朝廷,联合义和团抵御外敌。然而,这道上谕却在上海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拦截”,由此拉开了“东南互保”的序幕。
“东南互保”的发起离不开几个核心人物:盛宣怀、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其中,盛宣怀堪称这场事件的灵魂人物。早期作为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凭借出色的能力,深度参与了诸多洋务事业,如轮船招商局、铁路修建、煤矿开采、铁厂开办等。1900年时,他身兼大理寺少卿、汇办商务大臣等职,同时担任电报局督办。这一职务看似并非实权要职,但在信息传播至关重要的当时,却赋予了他极大的操作空间。上海作为全国电报通信系统的中心、国内电报信息的最大枢纽以及国际电报海底路线的重要节点,朝廷与外国政府、驻外使馆的联系,以及朝廷给东南各省官员的电报往来,都需经上海电报总局中转。盛宣怀掌握着信息流通的关键环节,得以实施扣押、筛选和延迟转发电报等操作。当他收到朝廷动员各地督抚支持抗敌的电报后,出于对局势的判断,认为若将此电报直接转发,极有可能将北方的战火引至南方,于是果断将其扣下,并开始谋划应对之策。盛宣怀首先将电报发送给李鸿章,并分析形势、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以清朝一国之力对抗多个强国,毫无胜算,主张“联络一气,以保疆土”,即联合东南各省,不听从朝廷开战的命令,避免卷入战火。李鸿章此前就曾上奏指出义和团是乱匪,不可依靠,更不应与列强开战,因此对盛宣怀的想法表示赞同。在如何回复朝廷这一关键问题上,李鸿章给出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强硬而巧妙的回应。他声称朝廷的命令是乱命,是义和团匪众挟持朝廷所发,因此不能奉命。这一说法既拒绝了朝廷的旨意,又为日后慈禧太后留下了台阶,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后来在与列强谈判《辛丑条约》时,李鸿章正是以此为由,为慈禧开脱责任,使慈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追究战争责任。
解决了如何应对朝廷的问题后,盛宣怀开始着手团结东南各省督抚。他召集东南地区的士绅领袖、商界领袖,如张謇、何嗣焜、沈曾植、陈三立等人开会商议。盛宣怀如此积极地促成东南互保,与他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他在清朝拥有众多与洋务、金融相关的企业,自华北局势失控以来,其北方的企业如通商银行天津分行、北京分行等遭受义和团冲击,被迫关闭,其他产业也因义和团骚扰而停业。而他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海、武汉、苏杭等地,虽尚未陷入大乱,但也受到影响。天津与上海贸易断绝,货物积压,各行各业受损。作为铁路督办大臣和轮船招商局总办,盛宣怀掌控着清朝的经济命脉,他深知无论朝廷命运如何,只要保住经济命脉,日后国家重建就有资本,自己也能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基于对国际形势和中外实力的清晰认识,他明白清朝无力对抗列强,因此极力促成东南互保,以保全南方地区。参会人员得知李鸿章的态度后,认为此事可行。会议决定让张謇去说服刘坤一,赵凤昌去说服张之洞。刘坤一作为两江总督,在东南各省督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实际的盟主。此前,他就曾联合张之洞等人上奏,要求剿灭义和团,避免与列强开战,因此对朝廷的命令也持反对态度。张之洞收到盛宣怀转发的上谕后,同时接到荣禄密电,得知朝廷已下令攻打各国驻京使馆,局势危急。他立即加强武昌、汉口等地的安保,缉拿义和团,并与各国领事沟通,承诺保护洋人和传教士,明确表示反对与外国开战。然而,东南互保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李秉衡和江苏巡抚鹿传霖等排外主战官员成为阻碍。李秉衡曾因极端排外导致山东局势恶化,义和团兴起。他力主开战的态度使得各国领事对东南督抚的诚意存疑。盛宣怀通过张謇和赵凤昌游说刘坤一、张之洞,让二人上奏朝廷,请求派李秉衡北上“勤王”,朝廷应允,李秉衡随即出发。对于鹿传霖,刘坤一也采用类似方法,将其派去“勤王”。扫除这些障碍后,东南互保的达成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与洋人沟通方面,英国等国家在清朝的主要商业利益集中在上海和长江沿线,对东南局势极为关注。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华仑密切关注天津、北京局势,在天津局势失控后,他向英国外相索尔伯里发电报,表达了对清朝局势的悲观态度,认为英国应增派军队,并支持总督们维持秩序。华仑的态度代表了其他各国公使的想法。当刘坤一派人与各国公使商谈东南互保时,得到了认可。6月26日下午,清朝代表盛宣怀、上海道台余联沅与各国驻上海总领事在上海商议并签订《东南保护约款》,其核心内容包括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和内地由当地督抚保护,保护洋人和外国产业,清军坚决剿灭义和团,外国军舰不得侵犯长江地区。尽管这份协议因需各国政府批准和清政府同意而未正式签字,但双方在实际行动中都遵守了约定,参与互保的省份在战争中得以保全,商业活动也未受太大影响。参加东南互保的省份涵盖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湖广地区(湖南、湖北)、两广地区(广东、广西)、闽浙地区(福建、浙江),四川总督奎俊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也加入其中。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地方督抚联合起来公然抗旨,慈禧得知后,起初愤怒又恐惧。但八国联军迅速逼近,她仓皇西逃,无暇顾及追究此事。待局势平定后,慈禧也无力与地方督抚清算。一方面,八国联军侵华使她手中仅有的军事力量武卫军溃散,兵权掌握在袁世凯等地方大臣手中,若追究责任,可能引发地方叛乱,加速清朝灭亡;另一方面,李鸿章在谈判时以“乱命”为由为慈禧开脱,使她不得不默认东南互保的合法性。慈禧回銮后,不仅肯定了东南互保大臣的贡献,还对他们进行嘉奖,如给刘坤一加太子太保衔,继续担任两江总督;给张之洞授太子太保衔,升任军机大臣;袁世凯因镇压义和团“有功”,进一步掌握新军实权。然而,这只是表面文章,慈禧随后通过分化手段削弱互保势力,如将张之洞调入北京,罢免闽浙总督许应骙、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东南互保”虽然是地方督抚的抗旨行为,但从结果来看,它保住了清朝的经济命脉,使清朝在八国联军入侵后仍能继续维持统治,一定程度上功大于过。然而,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清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名存实亡,是地方对抗中央、汉人官僚对抗满清统治的典型体现,加剧了汉人官僚与满清权贵的对立。同时,“东南互保”为辛亥革命后南方各省迅速独立埋下了伏笔,成为地方割据的前兆,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进程,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