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玩伴闰土:57岁病逝,留下五子,现如今后代现状令人感慨

野史转记 2025-04-24 14:17:26

1919年的某天午后,鲁迅刚用完餐,正悠闲地品茶,突然听到有人进屋的声音。他转头一看,惊讶地发现来者竟是儿时的好友闰土。然而,眼前的闰土已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眼睛红肿,身材显得异常魁梧,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粗糙如树皮的手里握着一个纸包和一根长烟斗,身旁还跟着一个年轻男孩。

鲁迅看到后立刻起身,激动地喊道:闰土哥,你终于到了!

闰土听到问候,脸上交织着喜悦和哀伤,但犹豫片刻后,还是对鲁迅喊出了“老爷”这个称呼。

鲁迅听到这声"老爷"时,内心一震,整个人都僵住了。这简单的两个字,瞬间把他们童年时的那份亲密无间撕得粉碎。此刻,鲁迅彻底清醒了——他和闰土之间,早已被一层看不见却坚不可摧的阶级高墙隔开了。

他们曾是亲如兄弟的朋友,闰土亲切地称呼鲁迅为“迅哥儿”,并教他在雪天捕捉鸟类,在夜晚守护瓜田。离别时,闰土因不舍而偷偷哭泣。即便后来分开,两人仍通过互赠礼物保持联系。

他们之间本不该这么疏远。

少年时期的闰土本名叫章闰水,后来听说他五行中土不足,于是把名字里的“水”换成了“土”,改叫闰土。

鲁迅和闰土虽然都来自绍兴,但他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鲁迅出身于城里的显赫家族,而闰土一家则是距离城区七十多里的普通农户,世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寒。相比之下,闰土的家境显得十分简陋。

闰土虽然出身普通家庭,但父母对他格外疼爱。他脖子上戴的银项圈就是这份关爱的象征。家里人担心他会遇到不测,特意用银饰来祈求平安。

家境贫寒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学会承担责任。

闰土出身贫寒,从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逢年过节,城里人家办大型活动,忙不过来时,会找进城打工的人帮忙。闰土的父亲章福庆就是干这个的。

除了这些,章福庆还有一手不错的竹编手艺。不过,单靠竹编赚的钱根本不够养家。为了应付日常开支,他只好去城里打工,挣点外快贴补家用。

章福庆在鲁迅家干活时,正巧碰上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于是他把闰土也叫来搭把手。闰土刚来的时候,特别害羞,不敢跟别人打交道,唯独对鲁迅例外。可能是因为他俩年纪差不多,又聊得来,闰土很快就和鲁迅熟络起来,玩得很开心。

闰土在帮父亲干活的时候,给鲁迅讲了不少乡下的趣事,比如瓜地里的猹、雪地上的鸟,还有涨潮时长着两只脚的鱼。闰土那种充满活力的童年生活让鲁迅特别羡慕,他忍不住感叹:“!闰土心里装着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都是我以前的朋友从没听说过的。”从那时起,两人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当闰土的父亲忙完工作要带他回家时,鲁迅和闰土因为舍不得分开,还躲在房间里偷偷哭了。

无奈之下,闰土被他父亲强行带走了。不过,之后闰土通过他父亲给鲁迅捎了一包精致的贝壳和一些色彩斑斓的鸟羽,鲁迅也回赠了礼物。寒假时,鲁迅回到绍兴,还特意叫上闰土一起去山里玩,两人关系非常要好。

鲁迅得知,闰土的父亲打算让闰土去上学了。

生活的压力常常毫无预兆地降临。

就在闰土的父亲章福庆刚决定送他去读书,闰土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家里突然出了变故。作为章家的主要支柱,章福庆突然生病了,这让原本的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

鲁迅家那时候出了大事,他爷爷被抓了,他爹又病得厉害,家里的光景一下子就不行了。周家本来人丁兴旺,可现在实在养不起那么多人,只好把帮工们都打发回乡下过日子。

闰土尽管日夜辛劳,但生活的艰辛却始终没有减轻。他从小没上过学,无法理解这些苦难背后的原因。每当感到绝望时,他就会拿起父亲留下的那根老烟斗,一口接一口地抽起来。也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暂时忘记痛苦,给自己一点活下去的勇气。曾经充满活力的闰土,那些读书的愿望、童年看守的瓜地、海边的贝壳,还有雪地里追逐的鸟儿,都随着袅袅升起的烟雾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1919年,已步入中年的鲁迅决定返乡处理祖宅,计划变卖房产后迁居城市。考虑到老宅内许多物品无法带走,鲁迅便联系了闰土,邀请他前来挑选有用的物件带回家。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鲁迅的节俭,也显示了他对旧物的珍惜和对闰土的信任。

时隔二十年,闰土与鲁迅再次相见。此时两人都已步入中年,鲁迅不再是闰土记忆中的“迅哥儿”,而是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和地位显赫的“老爷”。闰土显得有些拘谨,话语不多,恭敬地称呼鲁迅为“老爷”,并让身后的孩子向鲁迅行礼。然而,闰土并未意识到,鲁迅眼中的他也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熟悉的闰土。闰土生疏的举止和脸上岁月留下的沧桑,让鲁迅一时无言以对,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们完全没料到,这次见面竟是彼此人生中的永别。

1934年,浙江绍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闰土在饥荒中艰难支撑着整个家庭。他加倍努力工作,但收入依然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沉重的赋税负担。正如鲁迅的母亲所言,生活的重压已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如同失去生机的木偶。

长期的繁重劳动不仅磨灭了闰土的精神,也摧毁了他原本强健的体魄。某天,他发觉背上长了个脓疮。尽管疼痛难忍,但因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他只能靠土办法勉强应付。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疮口最终因严重感染,夺去了他的性命。

就在这段时间,鲁迅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最终离世。他年轻时与闰土关系亲密,被称作“迅哥儿”。

章闰土离世后不久,他的长子也相继去世,留下了五个孩子,其中年纪最小的章贵只有三岁。接连失去祖父和父亲的章贵,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日子。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靠种地、放牛来维持基本生活。章贵的未来似乎已经注定,就像他的祖辈一样,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有无尽的苦难在等待着他。

1953年,事情出现了转机。

章贵来到“鲁迅纪念馆”后,终于获得了正式学习的机会。因为经历过艰难的日子,他并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相反,他全身心投入,几乎到了忘记吃饭和睡觉的程度。

经过不懈努力,章贵迅速掌握了读写能力,并对祖父与鲁迅的交往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深入研究相关历史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最终被任命为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在一次鲁迅纪念馆的展览中,章贵遇到了鲁迅的大儿子周海婴。两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这次相遇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彼此的了解,也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章贵的人生逐渐稳定下来,他娶了心仪的女子,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儿子高中毕业后进了本地的纺织厂,生活有了保障;女儿通过不断学习,最终当上了教师。

章贵不仅与鲁迅的后代关系密切,他的子女也与周海婴的儿子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家早已摒弃了过去的阶级差异,能够轻松地聚在一起交流、畅谈。

正如章贵所言:“我们章家后代,终于能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了……”倘若闰土与鲁迅在天有灵,听到这番话语,想必会深感欣慰。这番话不仅道出了章家后代的幸福生活,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与变迁,让先辈们毕生追求的理想得以实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恰似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产生共鸣。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