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历史的拐点-大秦帝国崛起的催化剂

沫沫在哪 2020-09-07 23:37:03

《大秦帝国》剧照

商鞅变法这个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名词,让我们了解了秦国从一个小小的边陲之国变成帝国,无疑这其中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他使秦国慢慢的强大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变法同样影响了秦国后面几代帝王的政权巩固。

虽然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嬴驷上台后,虽然出兵杀死商鞅并把尸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且全家被诛杀,但是变法却未因他的死而终止,反而发展传承下来,已经深入到秦国政权的骨子里。

对于商鞅变法,很多变法内容其实现在大家都存有很多争议,虽然有功,但是过也不少。不仅仅是变法中轻罪重罚、迷信暴力轻视教化等思想,还有一些规定也让人难以理解。比如变法中规定:一个家庭中父与子、兄与弟是不可以生活在一起的。

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何在古代重视家族兴旺的景象却要被拆散。

其实也不难理解,此举有两个目的。

《大秦帝国》剧照-商鞅

其一可以增加国家税收

人口和税收是说明一个国家实力如何的重要表现,但是在那个时期的政治现象是按照户籍进行税收制度的,所以人口谎报达到减少交税的情况屡见不鲜。

其实在初秋战国时期,社会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先进的文明时代,所以还会保留很多原始部落的旧习俗,政权巩固也不像后世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税收就是很低,尤其像出国那样的联邦制国家,国家的很多法令有可能都有传达不到的地方。

秦国最初也不是富庶发达的国家,人口数量少,在当时的国家中算是很贫穷落后的国家了。

所以说商鞅变法中改革税收方式也是变法重中之重,也是让秦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可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税收,根本无法满足。秦国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部落宗族,很多都是群居生活,所以一个部落宗族只有一个户籍,这就是说有可能几十个人只是拥有一个户籍,更别说更大的部族,所以用这种旧方式收税根本无法充实国库。

这么多人只有一个户籍,只用交一人份的税,剩下的由部族处理分发,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秦国的税收是少的可怜的。

而这种情况下,商鞅的变法改革起作用了,让父子兄弟分开生活,大家都独立起立,户数增加了,税收的基数也增加了,由原来的一个部族一个户籍现在变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户籍,这无疑是增加税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分开生活、立户,不仅仅是针对税收增加,还增加了征发徭役的可选之人。尤其是秦国发展起来后频频发动战争,能征收的很多的人员。

其二分化宗族部落的势力

在古代因为社会状况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利,传递信息时效慢。所以帝王无法控制彻底解决地方的一些强权势力。尤其是在先秦,大多群居生活,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宗族情况随处可见。

宗族中权利最大的是长老,由这些人负责族内所有的事务,相当于这个家族的皇帝一般,朝廷要跟宗族接触必须通过长老,他们负责联系外界、分配徭役等事情,其权利在族内至高无比。

长老不仅有以上权利,还是掌握族人生死权的操控者。这也是在商鞅来到以后发现秦国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针对性的改革政策。

当两个部族因为一些利益争斗时,会出现人口伤亡的情况,而争斗的过程中以男丁居多,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男丁人口数量会减少很多,对于国家劳动力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所以部族的发展严重影响力朝廷对他们的控制。

商鞅通过改革的方式,让他们的势力逐渐分解减弱,通过分局,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如之前那么紧密,也加强了对他们的控制和管理。

当然,此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古代,交通不发达,社会发展有限,所以人口的流动性也有限,所以在大方向上他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区域,他们之间的联系还是很紧密。

无论什么改革方式都有它一定的缺陷性,但是相比较它的优势,缺陷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只是商鞅此举减弱了宗族的势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

在宗族势力发展强大的地方,族内人员以部族为重心,在他们心里占据重要地位,而国家反而他们心里没有什么分量。这也是为什么秦之前打仗,逃兵多频繁输的缘故。

分开的一个最大好处,国家在他们心里的分量逐渐提升,再出现问题时,他们会寻求国家帮助,而减轻对宗族的依赖。

在商鞅变法的众多政策中,这只是其中一条针对宗族势力定力的方案,还有很多其他的政策同样是针对宗族势力的,对秦国社会的转型有着重要作用。

原始社会,人们生存能力有限,需要群居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不会允许地方势力对国家权利的挑战,所以做出改革,逐步瓦解,对朝廷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2 阅读: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