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年初开始,
一线城市的火热土拍和量化成交,热度也传导到了山城重庆。
重庆的楼市,开始蔓延两种对待买房的情绪:
其中,一是情绪是期待,一个情绪是观望。
期待的情绪,是觉得其他城市楼市都应该上行,重庆也不例外;
观望的情绪,则是认为重庆的市场的量太大、项目太分散、二手房太多,回暖还需要周期验证。
两种情绪其实是完全对立的,期待的是希望和乐观,观望的大多是消沉和悲观。
但有意思的是,两种情绪同时存在于一个市场的同一个阶段,
这充分说明了市场还有着不确定性。

02
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情绪?
先说期待。
首先经过过去几年的割肉出手,很多人认为市场已经应该已经到了一个底部,
按照“跌到谷底就会反弹”的逻辑,那必然是希望,所以有所期待。
而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间,市场也确实随着阳光的出现,出现了复苏的征兆。
比如改善板块的改善项目,二手房卖出了新纪录,比如拍地虽然没达到那么高的预期,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溢价率”。
再说观望。
观望派大多是过往情绪的延续,市场不可能一夜转变,就像一个朋友说的——
看身边的案例。比如新房的成交还在以价换量,比如同小区的二手房又跌了多少。

03
那么市场到底怎样?
或者说这样的不确定中,能不能找到一些确定的规律?
归根结底,
要看我们需要怎样的房子。
房子这个东西,在过往二三十年被赋予了太多时代和家庭的定义。
它既是一个居住的场所,
又是商品化属性中,从80后开始六个钱包的安家寄托。
它既是吸纳通胀的工具,还是维持许多家庭资产稳定的舱石。
但现在的房子,意义变了。
它可能不再承受这么多意义了。
比如最新给房子下的定义,是“好房子”,回到了“房子”本身。
房子本身,应该被用来我们安顿人生。
至于安顿人生,不是享乐,不是投资。
而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求确定性的一种工具。
那就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买卖,和经过理智判断的下定。
还有基于稳定的家庭现金流下的资产配置——这就是安顿人生。

04
面对安顿人生的选择,怎么寻找确定性?
首先:看单项目。
以前我们总爱看市场、看趋势,因为跟着趋势都不会错,大盘在涨,个股涨的概率必然大。
但现在是大盘稳定甚至在震荡,但不代表就没有个股在涨。
即使在重庆,依然有同一个板块的二手房天差地别,也有只隔一条街的两个项目价差近10000元/平。
所以每一次决策都是个案决策,不要再相信市场和趋势。
而是通过单项目的配套和项目属性,来寻找自己的匹配度。
其次,看现金流。
身边一个朋友,一直有个观点叫做“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贵的产品”。
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把重点看在“贵”这个字,而忽略了“自己能力范围”。
在上一个阶段,“能力范围”是我们能上多少杠杆;
在这个阶段,“能力范围”指的是我们的家庭现金流。
过去,我们把杠杆加在预期上,现在,我们把杠杆加在现金流上。
只有稳定的现金流排布,才能安顿人生。
第三,看未来接盘
这点其实最好理解,但也最考验理智。
看过太多人买房都是看重了一点,便宜。
但便宜,是个绝对值数字,没有相对比较的数字是很难有价值的。
曾经有的人为了便宜在照母山买了X大,曾经有的人为了便宜在巴南买了X园,
最后的结果是当初的便宜现在变得更便宜,且无人接盘,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丧失。
二手房和新房的最大差异,
是新房看显性优势,只要有显性优势,就有成交逻辑。
至于二手房,则是看显性劣势,只要有显性劣势,就会成为买家的还价理由。
所以我们看过闭着眼睛买的新房,却没有看过闭着眼睛买的二手房。
就是因为二手房的接盘人,更加回归使用属性也更加务实。
这就需要在买房的时候,尽量考虑均衡性,从配套到环境,从户型到景观,达到一个均衡的均值。

05
从单项目,到现金流,再到未来接盘,
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个新的购房的确定性选择路径。
也就是买房的新三大要素排列:
第一维度,是产品维度,选新规划的四代宅,好过传统规划产品
第二维度,是品牌维度,选一二线城市有产品兑现的品牌房企,好过或许有经营风险的中小房企。
第三维度,是项目维度,选择配套、书包、产品相对均衡的项目,好过新城区刚需或者单一书包或者地铁属性的项目。
从这三个维度的选择进行叠加,
一方面能够获得在居住角度的舒适性和家庭的成长性,另一方面则是在未来的投资角度,有了更加均衡的确定性。
并且这个世界上,
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几年前的选择要素和顺序能够用这三个维度进行选择,
也真的避免了过去几年的交付、品质以及资产贬值的现实的坑。
用确定性的选择,抵消不确定的当下和未来。
希望对当下,以及未来买房的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