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临《石鼓文》虽无吴昌硕的视觉冲击,但多了一分儒雅之气。

书法为墨心 2025-04-27 08:09:08

罗振玉是一位“瑕瑜互见,功过互见”的人物,他极力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心甘情愿地充当清朝遗老,任职伪满洲国,成了一名受人诟病的汉奸。然而,在上世纪初收藏史上的四大发现中,他积极抢救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学者。在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金石学、简牍学、目录学、校勘学、农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甲骨文、古明器、敦煌文卷、汉晋木简,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开拓中国现代农学。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对近代学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书法史中,罗振玉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尤其他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和甲骨文的书写尝试与推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振玉毕生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书法的追求,在篆、隶、楷、行、草上均有涉猎,留有大量书作传世。罗振玉的书法与他的学术研究密不可分,透露出浓郁的书卷之气和文人之风。

罗振玉对石鼓文情有独钟,在研究与临写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孙罗继祖在《庭闻忆旧》中提到:“十六岁手拓《石鼓文》,为肄习篆籀之始”。1915年,罗振玉在日本著成《石鼓文考释》,详细研究了石鼓文的文字和体例。

作为古老的石刻文字,石鼓文上承上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书风古朴端庄,在文字和书法的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自唐代发现以来,石鼓文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称颂,但在书法上长久以来并无专攻之人。清代以来,随着篆隶书风的中兴,才有众多书家尝试石鼓文的临写。除罗振玉外,还有杨沂孙、吴昌硕、王福庵等人,所临石鼓文也各具特色,成就最高的当属吴昌硕。

本期刊载的是商承祚藏罗振玉1921年所临石鼓文册。用笔圆润简洁,婉转流畅不失张力;结体稳重,布白均匀,无明显紧收和放纵之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书写时熟练自如的节奏。虽没有吴昌硕率意挥洒的视觉冲击,但多了一分儒雅之气。如果说吴昌硕夸张展现了石鼓文外在的恢宏气势,而罗振玉则准确把握了石鼓文内在的雍容气质。

罗氏此作遇到原石文字有残损时只在相应位置临写能够辨识的字形局部,遇到完全不能辨识的字时则留出相应的空格位置,以示此处缺文,关照了临摹范本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方面,具有一种注重文化的楷范意义。

罗振玉临《石鼓文》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阅读:41

书法为墨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